在南安诗山码头一带,传统民居的门楣上,常嵌一石,上刻“名山在望”四字。名山者,高盖也。这座海拔仅五百来米的小山,在久远的唐代,在辽阔的大唐,即已声名远播,直达长安。
而这一切,只因多年前,有一位翩翩少年在此隐读,并在其后成为科举历史上的“温陵甲第”。他就是欧阳詹,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同榜进士,并与其成了一生的至交。
欧阳詹开启了闽人读书取士的新风尚,他在高盖上的读书处白云室,千余年来也成了八闽大地上的一个文脉源头。
诗山寻踪
庚子之秋,微风中的高盖山,寂静如常。
从南安码头镇仙都村路口驱车沿着水泥路上山,两旁是密集的民居,行约三公里,来到半山腰,前方只余尚未硬化的山道了。于是停车,徒步继续往上行走,四处越发清幽了,见不到一个路人。只有各色林木冲天而起,遮天蔽日,野鸟的鸣叫声不时传来。高盖山,也称诗山。其山脉上的这一处小小山头,到处都是土生土长的杂木。千年时光暗自流转,这一山的原生杂木,生生灭灭,如今风貌是否就是中唐时的旧模样?
欧阳詹石像。慢慢上行,不远处的山间传来袅袅佛乐,很快眼前就出现了一尊端坐读书的古人塑像,他就是欧阳詹。塑像之后的一处山坡上,正是他当年的读书处——白云室。
千百年来,这一条小山路上的朝拜者,络绎不绝,文人骚客行游至此,赋诗作文,以志前贤。晚生欧阳詹三百多年的宋代大儒朱熹,就是其中一个。当他游览完高盖山后,不禁发出“此诗山也”的赞叹,更是欣然挥笔写下了“欧阳古地”四个大字。
白云室早已消失,只留下用山石垒起来的墙基。“欧阳古地”四个字,曾被刻在石碑立于山中,可惜如今已不见踪影。而白云室的样子,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用山石垒起来的墙基。从残存的基石可以看出,欧阳詹当年的读书处并不大,其室大小只十来平方米。
紧邻白云室的隔壁,即是观音妈宫的遗址,如今也只剩下石头基座,遗址上可见六个石头打造的柱基。四下芳草萋萋,在高盖山莽莽的山林之中,两处遗址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缀。
观音妈宫的遗址。抬头向天,高高的树梢上,刚好圈出一片不大不小的蓝天,朵朵白云行至于此。
欧阳詹的青少年时代,安史之乱余波犹在,这一处山林刚好挡住了北方的硝烟,这一片蓝天刚好让一个白衣少年可以看到些许诗意的远方。
诗人知交
三十岁之前,欧阳詹一直隐读于高盖山等地,但其文名已盛,经福建观察使常衮等人的推崇,其文章大名更是达于京城。
中唐时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等人是中流砥柱,而其实在此之前,欧阳詹即已是古文的倡导者。
韩愈晚生欧阳詹十几年,在他的少年时代,欧阳詹就已闻名于江南一带,是其钦慕的对象。但两人直至公元年同榜进士,方才相识于长安。这一期的进士,人才济济,史称“龙虎榜”,其中,欧阳詹摘得榜眼,韩愈位列探花。其后,欧阳詹与韩愈在长安成了无话不谈的至交。韩愈后来在他所写的《欧阳生哀辞》里,记下了两人的交往和情谊——“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除了欧阳詹高中进士后曾回闽中省亲的短暂分离,他们在京城交往甚密,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与詹相知为深”。在这篇文章里,韩愈还记下了欧阳詹让他感动至深的一件事情。公元年,韩愈从徐州返回京师,其时身为国子监四门助教的欧阳詹,率着学生准备举荐韩愈为国子监博士,所荐官阶比欧阳詹自己的还高,可惜最终未能实现,“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奈何天不假年,从高中进士直至去世的八九年时间里,欧阳詹走过了人生中的最后时光。公元年,一代才子欧阳詹,匆匆作别人世,逝于长安,年仅四十有余。欧阳詹遽然离世,韩愈痛心不已,他在《欧阳生哀辞》里为这位挚友扼腕痛惜——“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两位文坛知交,惺惺相惜之情跃然纸上。欧阳詹生而未得其位,未能施展更多的理想抱负。而晚他二十多年离世的韩愈,因推动古文运动而声名大振,被后来的苏东坡誉为“文起八代之衰”,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文坛的大师级人物。
诗名流芳
《全唐诗》里,存欧阳詹诗数十首,其中不少是旅途感怀和惦念家乡之作。
南安北部因欧阳詹诗名而得的地名有不少。高盖山前的一条溪流取名诗溪,当地还有诗门、诗阪、诗口、诗南等与诗有关的地名。而诗溪流域内的诗山、码头、蓬华三镇旧时统称诗村。其中,诗山的镇名即来源于朱熹对欧阳詹隐读处“此诗山也”的赞叹。
欧阳詹祖母墓。在高盖山上,除了白云室,与欧阳詹有关的遗迹也有不少。其中,欧阳坟据传是欧阳詹祖母的坟地,如今只剩一块古墓碑。而资福院据考证是欧阳詹祖上捐资所建,如今也只剩下清朝乾隆年间重建时的碑记和一些石构件。
资福院碑记。(荣兄摄)欧阳詹之前,闽人重农商,不重读书取士。在他之后,闽人读书取士的风气日盛。自唐至清,泉州共有进士名,共中文状元15名、武状元5名。
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朱熹的这副对联,对欧阳詹一生的文化意义,做了重要的注脚。他的官阶不高,只有从八品,但他的“文名”,千余年来一直深深影响着闽中大地。
在《泉州赴上都留别舍弟及故人》一诗中,欧阳詹写道:
天长地阔多岐路,身即飞蓬共水萍。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
那个转身作别故乡、亲友奔赴京都的年轻人,携着满怀的不舍和离愁,慢慢消逝在千年的历史烟尘中。但那一座千年不变的诗山、那一条万古不歇的诗溪,却已深深刻在了历史的一页。
这一切,恰如与欧阳詹同时代诗人刘禹锡的那一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再过千年,这山这水,依旧会因“龙虎榜”上的一个名字而被铭记。
欧阳詹(公元-公元年),字行周,祖上在高盖山旁芹山之麓结庐而居,今属高山村,其父兄皆官于闽越间。年中榜眼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唐中期著名诗人,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有《欧阳行周集》十卷,收赋、诗、记、传、铭等体裁作品篇。
遗迹:白云室
白云室是欧阳詹少时读书处,位于南安高盖山脉上。与其紧邻的是观音妈宫的遗址。如今,两处遗迹都仅剩一些石头垒成的墙基。
洪春锦/文李想/图
来源: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