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吃俭用为家乡修第一条水泥路,建第一所学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印尼生活了30多年的林乃轩,第一次跟随父亲林喜润踏上了家乡金淘镇莲坑村莲峰自然村的土地,参加祖母百岁生日宴。从那时开始,林乃轩注意到家乡的贫困落后,开始不断出资建设家乡,无论是建设公路还是学校,他都十分热心、慷慨,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做贡献。

“家乡有需要,你们就联系我。我如果忘记了,你们要记得提醒,不要顾忌太多。”他说。

省下庆生款为家乡建设道路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南安百废待兴。第一次回到故乡的林乃轩,跟随大队伍一路坐着汽车到达金淘镇。行至镇区,汽车停在公路边,离莲坑村莲峰自然村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更不用说水泥路,只有村民们走出来的田埂路可通行。

终于回到父亲念念不忘的故土,但家乡的落后面貌,让走在泥泞土路上的林乃轩感慨万千。恰逢祖母百岁庆生,按照乡村习俗,要大摆筵席宴请乡亲。林乃轩的家人们商量后决定喜事简办,把为祖母庆贺生日的款项节省下来,用来修建一条机耕路,方便村民出行、劳作。

10多年后,机耕路逐渐跟不上村庄发展,村民们用“好天叫英国,雨天叫印尼”来形容这条路晴天灰尘漫天、雨天泥土沾身的情况。想到林乃轩一家主动捐建机耕路的事,莲坑村又有不少海外侨亲,有村民提议发动海外乡亲帮助家乡建设道路基础设施。

侨峰小学董事会秘书林松碧回忆道,当时与海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书信来往,联系的任务就由他来负责。“当时向海外寄了四五十封信,虽然寄了这么多,但其实心里并没有底,感觉希望不大。”林松碧向千里之外的林乃轩也写了一封信,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政策,以及村庄道路破败亟需修建的现状、建设资金数额等。原以为这封信会石沉大海,没想到过了10多天就收到了林乃轩的回信。

收到回信的那天,林松碧到岳父家做客,他的儿子兴奋地跑过来说,“南洋那边寄信回来了,要给我们修路啦”。来信中还仔细询问了新建道路的长度、建设规格等,林松碧在回信中一一解释清楚。“你们好好修路,75万元的资金会陆续寄回家乡。”林乃轩在后续的来信中表示。

消息一传回来,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喜悦的气氛。年,全长1.7公里的莲峰水泥路正式动工建设。林松碧回忆,当时村民们非常激动,对于修路时涉及农田、果树,主动表示不用赔偿。“林乃轩捐了这么多钱给我们修路,村民们都很感激,我们损失几棵果树,怎么能要赔偿呢?”村民老林说。

年3月,莲峰村公路通车剪彩,林乃轩一家也到场参加。看到家乡能有一条宽敞的水泥路,他感到“能为家乡同胞做点事,很高兴”。

剪彩结束后,林乃轩走到侨峰小学附近时发现,水泥路并没有铺设到校门口,“这样不行,路还是要继续修,修完整!”于是,他又出资25万元铺设了学校附近的水泥路面。

路修好了,最开心还是当地的村民们。“这条路一建起来,所有人都轻松啦!想当初我家里盖房子,一砖一瓦都是雇佣人力一担一担地扛回来。可以说,我都知道房子有多重。现在,水泥路建好了,不仅村民们出行更加方便了,建房子所需的材料也可以用车运输进来了。”老林说。

接力出资建学校

在莲峰村道旁,有一座彩色的房子,每天都有很多小孩在这里玩耍、学习,是莲峰村孩子们的乐园。在20多年前,这里则是莲峰村学生汲取知识的殿堂。它就是侨峰小学,见证了林喜润和林乃轩这对父子对家乡的感情。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侨峰小学,是林喜润和其他7位侨亲共同出资建设的。小学建设之前,莲峰自然村的孩子们都得走上几公里的山坡路,前往莲坑村的学校读书。当时道路还没有建设,孩子们走的是小路,一旦遇上下雨天,土地泥泞,回乡的侨亲林转忠见了后,十分心疼,“孩子们太可怜了,这样全身湿漉漉的,还要坐着上半天课,会生病的”。

事不宜迟,林转忠马上联系了村委会,表示要出资建设学校。可惜,当时的林转忠突然病重,建设学校的事情成了他的一大遗愿。在印尼的林喜润等侨亲前去看望林转忠时,得知他欲在家乡建设学校一事,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会接力出资,一定会让学校建成。林喜润主动捐出4万元,其他侨亲也慷慨解囊,一共2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寄到了莲峰村。

年5月1日,侨峰小学教学楼正式破土动工。次年元月1日竣工,9月1日举行了第一次的开学典礼。

学校已建成,但如何发展、后续资金如何解决仍是一大问题。林乃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