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坂深径马蹄响小巷深处有人家马坂巷里故事

小巷深处有人家马坂巷里故事多

(阿凡达绘)

泉州网6月20日讯(记者张素萍陈小芬王柏峰)中山南路西侧,一个不起眼的窄窄巷口,隐藏在林立的店铺之间,这便是马坂巷。

这条东起中山南路、西通上帝宫巷的小巷,因古时居住于此的是涂门外马坂村一带搬迁而来的乡民,故名“马坂巷”。民间亦有说法,认为此地有斜坡,地势不平,旧时车马来此接驳船上的货物,因而得名。

穿行巷间,时而由宽入窄,时而由窄变宽。小巷里,古厝老宅是有的,红墙木屋也是有的,不同的是,多了小桥和流水。几栋临河而建的房子,在水的映衬下,平添了几分灵气与婉约。

全长米的古巷,矗立着抗战时期“东南七省药王”陈文卿的洋楼别墅,复古的红砖,西式的风格,隐约可见昔日的豪华和摩登;巷口的傅氏医寓“三世堂”,敞开的木门背后,福建省首批名老中医傅若谦的杏林妙手、医者仁心,至今在人们的口中传颂;巷尾的“鳌江别墅”,厅堂墙上的文人骚客墨宝,飘逸出淡淡书香,也述说着一段民国富绅丁文塔的发家史;而临街的花桥慈济宫,这里每天都上演义诊施药、悬壶济世的大爱无疆。

朝着小巷深处踱去,泉州“考古痴”刘志成,就住在巷中一座百年老厝里。这位70岁的考古界名人,在堆满书的厝内,三更有梦书当枕,一生沉迷考古,用他的大半辈子,将泉州曾经拥有的骄傲展现于世人面前。

跫跫深径,依稀响起马蹄声声。阿伯阿嬷的闽南话和爽朗的笑声不时飘过,巷子里纯粹又熟悉的慢生活,像被时光遗落的美好,无声无息地存在着。越是探究,越是动人。

闽南名医医传百年福建药王药通南洋

福建药王的洋楼别墅

壹马坂巷10号

福建药王巷中建楼别墅镂刻百年摩登

复古的红砖,西式的风格,仅从铁门外向内窥探,便给人豪华之感。这是,抗战时期“福建药王”昌隆参药行老板陈文卿的洋楼别墅。

清末起,陈文卿入股的“昌隆参药行”,就开在中山南路花桥亭边。到了抗战时期,在陈文卿的领导下,昌隆成为泉州最大的药行,泉州药市唯其马首是瞻。当时,昌隆的仓库遍布福清沿海到泉州城乡,货物堆积如山,千人挑运入城,运至广州,达于香港,并转口东南亚及台湾。

旋转雕花木梯,镂刻百年前的摩登。

旋转雕花木梯镂刻百年前的摩登

穿过种满花草的大石埕,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别墅一层骑楼内,住着陈文卿的后人,陈家媳妇杨阿婆。踏过厅堂,一座木制旋转雕花木梯映入眼帘,略显破旧,却挡不住雕花图案曾有的荣光。

“都坏了,只能轻轻踩,不敢用力啊。”杨阿婆嘴里念叨着,脚下的木梯发出“吱吱”声。上到二楼,古色古香的盥洗盆,民国时期流行的五色玻璃窗,德国老牌缝纫机,幽幽散发出时光的味道。别墅内的布置,镂刻着百年前的摩登,令人在不声不响间,感受主人当年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杨阿婆嫁入陈家,已是50多年前的事了。她说,别墅主人就是祖父陈文卿,她过门时祖父已去世,上一辈的故事也随之散去。在后人口中,未学过建筑的陈文卿,天生心灵手巧,因曾在东南亚经商,他用竹片制成的别墅“微模型”有南洋风格,工匠据此建造别墅。

大手笔买千担当归成泉州中药界翘楚

泉州“老字号”昌隆参药行的发展史里,藏着陈文卿的经商之道和他的辉煌过往。

清光绪年间,一位归侨在中山南路开设昌隆参药行,后因经营不善,药行被晋江涵口村人陈三老招股收购下来。原籍福建仙游县的陈文卿,是陈三老的养子。

时光飞快,清宣统元年的年,在陈三老和股东的推举下,23岁的陈文卿成为昌隆的经理。往后数十年,他凭借出色的商业手腕,带领昌隆成为福建药王并称雄东南。

在灵通的市场信息支撑下,昌隆直接到东北、华北和四川等药材原产地进货,降低药材成本,又保证药材地道。而陈文卿也会派伙计到上海、广州等大埠药郊了解市场行情。有一次,陈文卿在上海药郊拿起当归品头评足、挑剔贬价,川帮货主看他其貌不扬,便语带讥讽。陈文卿予以回敬,惹得货主大动肝火,说:“价钱听你的,再打九折,当归可得全买?”没想到,最后价值十数万的上千担当归,陈文卿全买走了。

此事当时轰动上海药郊,陈文卿成了药郊老板眼中的“大买家”。与药郊老板建立关系后,昌隆业务愈发兴盛,十几年间跃升为泉州中药界的翘楚、“福建药王”,甚而有称其为“东南七省药王”。

红砖墙上挂着“傅氏医寓”牌匾

贰马坂巷7号

闽首批名老中医仁心仁术济世人

一面红砖出石墙,挂着“傅氏医寓三世堂”字样的老旧牌匾,这里是福建省首批名老中医傅若谦的老宅。临巷的大门敞开,步入厅堂,案桌上的医学书籍、医用器具,墙上的人体穴位图,无不向来者透露此乃医者之家。越过天井,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洋楼,在满是花香的庭院中静立。

听闻记者探访,傅若谦之孙、67岁的傅青桥不由地回忆起祖父的荣耀往事。

精医医院院长

傅宅大门青石门框上镂刻着一副藏头联——“若大山河看锦绣,谦虚道德发文章”,横批“永希青竹”。“这联嵌入祖父的名讳,体现祖父一生的追求和处世的原则。”傅青桥说,古有名中医叫“青竹”,祖父以其为标杆,苦修医术医德,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傅若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清光绪十六年(年),傅若谦生于泉州南安,15岁到泉州富美柴店当学徒,业余随其兄学中医,历经20年勤奋苦学,年出道行医。傅青桥说,祖父学医极具天赋,因为他有深厚的中医功底和扎实的实践经验,甫一出道,便是巅峰,一时声名远扬。彼时遇上穷苦人家掏不出诊金,傅若谦不仅免费为其看病,甚至自掏腰包,“报上我的名号,到巷口的药店拿药不用钱”,傅青桥回忆,那是因为祖父和药店事先沟通好,到了月底祖父再去结清药费。

20世纪50年代,傅若谦与泉州几位中医组建泉州市中医联合诊所,首开福建省联合诊所先河。渐渐地,诊所发展壮大了,医院,后医院,傅若谦担任院长。医院成立后,傅若谦从民间医学中发掘宝贵遗产。面对枪伤、误服金属异物、噎膈、白血病、肝炎、结核病、哮喘等疑难病症,他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治疗方法,被评为福建省首批名老中医,省市组织专人“结对”继承其学术经验。

青石门框上镂刻着一副藏头联

一生不办生日宴后辈不知其生辰

风雨的洗礼,让傅若谦故居略显苍老。但主人的好品德,如同墙上精雕细琢的图案和诗句,隔了半个多世纪,似庭院花蕊,漾出宜人的芬芳。

老宅最有意思的是,洋楼下竟有个约莫30平方米的地下室,那是为躲避日本敌机空袭而设的防空洞,但从未启用。如今住在老宅的,除了傅青桥夫妇,还有他的三个兄弟,以及90多岁的老母亲,一家子其乐融融。傅家也连续多年被评为“文明之家”。

在傅青桥的记忆里,祖父一生勤朴,从未办过生日宴,也不让子孙们操办。年,傅若谦在期颐之年与世长辞,后辈们还是从鲤城区档案局获悉祖父生辰,“闽南百岁老人过世多会大办葬礼,但祖父生前交代我们,要‘静悄悄’”。

良医悬壶义诊,慈善人士倾囊相助,共同成就了花桥宫的慈善事业。

叁中山南路号

悬壶花桥济世千年年均赠药1.5万人

泉州中山南路,有一座花桥慈济宫,庙宇内供奉着被尊为“医神”的北宋神医吴夲,这里每天都在书写悬壶济世的大爱篇章。

遥想千年前,泉州疫病流行,名医吴夲带门徒在花桥亭义诊赠药,救人无数。他去世后,被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泉州民众便在花桥建庙祀奉。清光绪四年(年),泉州乡绅在此创办“泉郡施药局”,花桥宫正式兴办有组织的独特慈善事业。年,义诊所正式更名为“花桥赠药义诊所”。

有两段历史值得铭记。抗战期间,百姓贫苦,外汇断绝,花桥宫的经济来源产生极大困难,花桥宫的董事们四处奔波,坚持把慈善事业支撑下来;“文革”期间,花桥宫长期被占用为工厂,仅余一幢破旧不堪的“风动楼”,花桥宫的董事、执事坚持天天施药,保证患者有求必应。

谢国风在花桥慈济宫义诊19年了

走进花桥赠药义诊所,诊所有医院退休下来的医生,他们排班轮流义务坐诊。“我来花桥宫义诊19年了!”70多岁的谢国风说,年,为更好地治疗乙型脑炎患者,他曾多次到花桥宫讨要“金汁”,退休后就来“还原”义诊。

“金汁”是花桥宫众多秘方之一,是将男童粪便经过配方精制,埋入地下15年以上的传统特效药,可治高烧、内热、肝病。除了“金汁”,宫里自制的传统特效药,如专治跌打内伤的“大七厘”、医治“飞蛇”的特效药等,均据病情随讨随赠。

据统计,年至年(除去资料缺失的年至年、年、年、年至年),43年来,花桥赠药义诊所共赠药64万余人次,平均每年赠药1.5万人。正是良医名医的悬壶义诊,正是慈善人士的倾囊相助,共同成就了花桥慈善事业,让无数患者受惠。

巷内独特的8字井,至今还在使用。

肆马坂巷61号

百年鳌江别墅藏着富绅发家史

古厝大门气势犹存

穿行在马坂巷后半段,一座处处透着翰墨书香的古厝引人注目,这里便是民国时期富绅丁文塔的鳌江别墅。这座矗立近百年的古厝,如今住着从南安诗山搬来的一户陈姓人家。

在邻居眼中,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鳌江别墅是巷内数一数二的“名厝”。

静立厝前,浓浓的闽南风情扑面而来。古厝大门气势犹存;厅堂墙上文人骚客留下不少国画墨宝,清末举人、泉州著名书法家曾遒的书法也在其中。泛黄的笔墨下,萦绕着古朴的味道。

厅内墙上满是墨宝

古厝背后,是富绅丁文塔的发家史。丁文塔是民国时期富绅,曾担任泉州商会会长一职,也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泉州的大富商之一。他从在泉州开织布厂发家,富甲一方。发家后在马坂巷修筑了鳌江别墅。

鳌江是浙江八大水系中最南的一条水系,也是全国三大涌潮江之一。别墅以“鳌江”为名,据称与丁文塔曾在浙江从商有关,并有“独占晋江商海鳌头”之意。可惜这一说法已无从考证。

后来丁文塔逝世,年鳌江别墅被卖给南安陈氏,如今属于政府保护建筑。

伍马坂巷26号

民居小作坊藏市级非遗

“凤冕斋木偶神像头戴”在这里制作

没有名字,没有招牌,毫不起眼的马坂巷26号竟藏着泉州市级非遗“凤冕斋木偶神像头戴制作技艺”。

正午时分,一位60多岁的男子蘸着牛皮胶,熟练地将加工过的铁线固定在刻好的硬纸板上,他正在糊的是“佛像帽”。“这是我姐夫的非遗作坊,他是市级非遗传承人。”男子口中的姐夫名叫陈新民,是“凤冕斋木偶神像头戴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陆马坂巷20号

泉州“考古痴”痴迷古文化

堆成小山的书籍,是“考古痴”刘志成的宝贝。

马坂巷20号,上百年的古厝里,住着半路出家无师自通的“考古痴”刘志成。他节衣缩食沉迷考古,用毕生心血守护着泉州的古文化,也是许多重大历史文物的发现者。

打开古厝大门,满眼尽是书籍和报刊,角落里堆放着大量化石、砖石、器皿……“我的书总计有6万多册,都是我的命!”虽然书价暴涨,但刘志成依然勒紧裤腰带,坚持买书订报做研究。

年,刘志成出生于市区一个贫侨家庭,初中毕业后进入皮革厂当学徒。上世纪70年代,他第一个研究发现开发厦门历史的许氏陈夫人墓志铭;年,他在百崎音楼山下发现新石器;年在东岳山世家坑,他发现了锡兰王子在泉州的墓碑史迹;年,他在泉州东海石壁村山坡上,发现泉州第一件旧石器;同年他又在石狮发现“海峡人”头骨化石,为证明台湾海峡远古时期连成一体提供了实物佐证,被称为当年最重要的考古事件之一……

年中秋节,刘志成中风导致身体右侧偏瘫。“眼下最大的盼望,是有了解文史知识的义工,帮忙把我的考古发现和心得整理成文!”刘志成说。

老巷拾遗

官方火喾深藏民宅

中山南路号店铺后,马坂巷1号墙后,有一口井径四米多的古井。这个近千年的官方火喾如今深藏民宅。

据记载,这口古井深达七八米。喾(kù),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火喾即用来防火。

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介绍,火喾其实是泉州市舶司仓库的防火井。

年,厦门海关、泉州海关、泉州交管联合调查组,曾对马坂巷一带进行调查。调查报告称,在水仙宫东,过洪厝山,通大街有条巷叫舶司库巷。舶司库巷应是市舶司仓库所在地。舶司库巷北即马坂巷,两巷之间有一大古井,叫火喾。几百年后往井中望去,泉水汩汩,生机依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