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赣南日报
□记者涂家福钟清兰见习记者罗敏通讯员吴强整理
■编者按:6月25日,在我市举行的“江西在宋代的历史文化地位”学术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做好宋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转化纷纷发言,充分肯定赣州在挖掘保护宋代文化的成效及赣州宋城的历史地位。现特推出专家发言摘编,敬请 挖掘宋城历史弘扬赣州文化
包伟民(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江西内部,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也是各有特色的。对于赣州地区而言,它可以说既在某些方面反映着宋代江西区域开发的一般趋势,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
首先,赣州以其存世的精美宋代文物遗址著称于世,无论是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的通天岩石窟,还是七里镇窑址,都可以说是当时本地区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物。尤其是以赣州宋城为核心的一系列文物,更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其次,两宋时期赣州地区迅速开发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它的区位优势。自从唐代中期开凿大庾岭,使之成为了中原勾通岭南地区的主要通道,赣州遂成控扼南方的重要据点。
再次,赣州地多田少,两宋赣州社会的进步,以丘陵地带的开发为其主要特色,反映了随着全国经济中心南移,人口与资源之间平衡关系变化,南方地区的开发从平原向低湿地与丘陵地带拓展的一般趋势。而丘陵经济更以其农业作物多样化与资源型手工业发达的特点,与平原地区相区别。这一切从赣州地区现存的文物遗址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所以,讨论宋代赣州,既要眼光向下,尽可能深入地方社会底层,挖掘地方资源,探究地方史实,也要拓展视野,从赣州看到江西,并进一步看到两宋时期中国的全局,多视角地对照比较,以达到接近历史真实的目的。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敬意与重视,与必要的研究力量的投入,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有助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
让宋韵文化可见可感可传承
汤勤福(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中华朱子学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史学会名誉理事)
说到江西,宋代江西是人杰地灵,尤其是南宋之后,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之一。依传统的文史哲分类,宋代江西人才辈出,名震两宋。
文学上唐宋八大家,除去韩愈、柳宗元两位唐人,宋代有六家,三苏是蜀人,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人(吉安)、王安石是临川人(抚州)、曾巩建昌南丰人(属于抚州),这三位都是江西人。显然宋代文学方面江西成就极其突出。除此,江西拥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诗派——江西诗派。
哲学上出现了一批大思想家,宋代理学七大家中江西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宋代理学有濓、洛、关、新、蜀、闽、心七大学派,江西也占了三大派。
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便是其中之一。更需要强调的是,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思想到元代甚至成为统治思想,一直影响到清末。而心学传到明代出了个王阳明,王阳明虽是余姚人,但在江西南昌、吉安、赣州都留下他的踪迹,尤其在赣州各县讲学,传播了心学,从而形成王门后学中的江右王门一脉,《明儒学案》中专列《江右王门学案》,入谱者30余人,其中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是其中代表人物,形成不小的影响。
史学上,江西并不比其他地方逊色。欧阳修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撰《新唐书》,钦定的二十四史占有了两史,他的10卷本《集古录跋尾》是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开创了金石学一途。朱熹有《资治通鉴纲目》,创造了纲目体。高安人刘恕、樟树人刘攽协助司马光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成就了“前后两司马”的佳话……
上面仅是简单罗列一些两宋江西籍历史名人,实际上两宋江西籍名人极多,与江西有关的其他名人更是难以统计。
传承宋城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苗书梅(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南大学坐落在北宋的首都开封,和赣州一样,开封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古城墙,位置大体叠压在北宋首都内城城墙之上。
赣州拥有“江南宋城”“宋城博物馆”之称,有最完整的江南宋城墙,还有古码头、古浮桥、八境台、慈云塔、老城区的福寿沟城市排水系统、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石窟等等,这些都根植于宋朝,这里是宋史研究者神往的地方。
江西是宋代历史文化星空中最闪耀的那颗星。江西在宋代的地位非常突出,经济发展成就突出之外,宋代是江西古代史上文化发展最璀璨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江西还有丰富的客家移民文化,也是宋代移民史研究的应有之义。
江西宋史研究及地域文化挖掘利用大有可为。目前,党和国家正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自信。江西省成立宋史研究会恰逢其时。
首先,江西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宋史研究会,表明了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表明了学者的决心。
其次,江西省除了宋瓷窑址的考古发掘之外,听说还有超过许多宋代墓志铭没有整理出版,宋史学界希望江西宋史学人和考古学人合作,把江西考古部门有关宋代的文物进行影印或者编辑出版,以便推动更多人研究江西宋史。
其三,宋代书院、寺院、道观等文化遗产遍布名山大川,江西省名山盛景中,三清山、龙虎山、庐山,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等等,都与宋文化有很深的渊源,通过深入挖掘宋代的相关记载,各地旅游景区会得到更丰富的展示资源,从而带动江西省各地旅游业更加发达。
略谈宋代的赣州
黄纯艳(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赣州已有多年的历史,历来是“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宋朝时期的赣州,因水路发达、资源丰富、经济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宋代赣州风土特别,文教兴盛,人文荟萃,苏东坡、辛弃疾、文天祥等名人在此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使得如今的赣州城文化底蕴格外深厚。其中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赣州做官时在郁孤台留下千古名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宋代以后的理学,曾经是中国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与思想,由其创始人之一——周敦颐在赣州开创。作为理学的开山始祖,周敦颐在赣州发表了代表理学的经典之作——《太极图说》和《通书》,设计了包含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宇宙生成模式,提出了理学中一系列的范围和例题,世称“濂学”。
宋代赣州城经贸繁荣,城市建设随之取得大发展。从北宋熙宁至南宋淳熙年间,章、贡江上陆续建起了西河、东河、南河三座浮桥。两宋时期,赣州的风景名胜也得到了兴建与修葺。
赣州宋城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属于区域文化的范畴。赣州宋城文化不仅是赣州的特色城市文化,更具有全国范围的意义,研究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特色和规律,对研究城市历史和中国历史都有重要意义。利用赣州宋城文化的发展规律,指导城市建设,如在城市规划、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方面,将会有利于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利用赣州宋城文化发展赣州城市文化旅游,是促进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赣州宋城文化的科学发展。
宋代赣州:江湖岭海之枢键
曹家齐(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赣州在北宋称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改今名。赣州在宋代地位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其交通的重要,有“江湖岭海枢键”之称。对此,宋人多有论及,从《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与《元丰九域志》等地理总志对其“八到”“四至八到”和“地里”之记载,亦能看出从唐到宋,(虔)赣州交通愈加发达之表现,以及其江湖岭海枢键之特征。
赣州交通形势之变化,是与岭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在全国地位的提升密切相关的。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广州海上贸易的空前繁盛,使广东成为两宋王朝的重要财赋来源之地。财赋的北运,促使赣州交通要冲地位之形成。在此方面,从唐到宋,大庾岭驿路的开凿与交通条件的进一步优化,无疑奠定了赣州在连通岭南岭北中的关键地位。
另外,北宋时虔州销用淮盐,促使淮盐与广南盐在此地及周围地区产生冲突,“盐盗”问题十分突出,是其交通地位的特殊体现。除岭南地位提升因素外,由唐至宋中国交通重心的转移,亦促使赣州交通形势之变化。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驿路,与唐后期经济重心的东南移动,使整个南北交通的重心发生东移。北宋、南宋先后建都东京与临安,及其对于东南财赋的仰赖,使交通重心进一步向东南移动。因此,赣州的交通地位愈加突出。南宋时,临安、衢州、信州、金溪、南丰、雩都、赣州一线,形成一条大驿路,成为朝廷连通江西及岭南的陆路交通动脉。
放眼赣州八境台漫说赵宋三百年
许怀林(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江西省政府文史馆馆员)
江西在宋代经济文化全面大发展,显示出强劲的群体优势。例如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以陶瓷、矿冶为核心的手工业,航运交通,以及商业贸易都繁荣旺盛,经济实力雄厚,文化事业强力振起,杰出人才接踵而至,给国家的贡献巨大。
宋代的赣南地区,自然生态优良,文化资源丰厚,是历史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站在八境台上欣赏赣州风光,因时、地、人不同而不一样,“景由心生”。丘陵山区的开发相对滞后,但自然生态好,山林资源丰足。
北宋初为保五岭南北水陆联运畅通,特设南安军;北宋末隆祐太后被金兵追赶逃至赣州,骚扰了地方;南宋末民众在文天祥率领下起兵抗击蒙古,关系宋朝的兴衰存亡。虔州更名赣州,亦是南宋朝廷的大决策。
海货香料由赣州运输进京,闽粤海盐走私招致的防控,南来北往的官绅与商贾,频繁更换的州县长官的政绩(余良肱、赵扑、孔宗翰、刘彝),都是整体政治生态的展示,留下的轶闻故事,给今人以启迪。山岚瘴气,也是特有的生态资源。而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著民众养生之诀窍,治病的祖传妙方,对现今防控疫情有参考价值。
赣南的宋代物质遗产既多又珍贵。上犹石磨,带出了茶文化。著名的城墙、下水道建筑,设计完善,质量高超。宋代古塔、通天岩石刻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化资源,有深入发掘研究的巨大空间。
以文化自信打造宋城文化精品
张艳国(江西省历史学会会长、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师范学院院长)
赣州宋城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宋代是赣州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内地贯通的重要枢纽,其社会、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繁荣。千年后的今天,赣州保存的宋代古迹,是江西省最多的、最丰富的,如保存完好、“国内孤品”的宋代古城墙,开创于唐末、兴盛于宋的通天岩石窟,举世闻名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等,赣州也因此享有“宋城”“江南宋城博物馆”等美誉。
今天的赣州,对推动宋代江西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努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作示范当先进。
——要将传承文化精神和创造时代价值紧密结合。宋城文化产业发展要重视对宋代生活文化的融合,以宋代生活文化丰富产业业态种类与层次,将宋人四雅(点茶、焚香、插花、挂画)、酒肆、行旅、民俗等文化与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业态全面融合,实现沉浸式文化体验供给,让人们在广泛参与中丰富文化体验、感悟文化精华。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方面充分利用赣州古城遗存拓展宋城旅游空间,将古城墙、郁孤台、福寿沟以及六大历史街区作为宋城文化核心区来打造。另一方面,注重与章水流域、贡水流域以及大庾岭古驿道文化对接,通过“三江六岸”“黄金水道”“赣粤运河”等项目打造,形成宋城文化产业的整体空间感与历史交互感。
——要与当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宋城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
——要找寻凝练特色与发挥优势的最大值。宋城文化产业打造应突出自身文化独特性。
宋代:江西发展的黄金时代
邹锦良(南昌大学档案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地利来看,自秦汉到隋唐,由于政治中心一直在关中,所以从西北政治中心地区到东南经济重心地区的水路沟通主要是由汉水和长江完成的。
大运河开通之后,“运河—长江—赣江—北江—珠江”则成为国内主要的南北通道。这条通道全长三千公里,在江西境内几占四分之一。宋代江西的发展从这条黄金通道中获益匪浅,一方面是江西所产的粮食、茶叶、瓷器、纸张、布匹、钱币纷纷运往南北各地,另一方面是外地甚至外国所产进入江西。
从经济来看,“半天下之入”。《宋史》载:“江南东西路,盖《禹贡》扬州之域,当牵牛须女之分,东限七闽,西略下口,南抵大庾,北际大江。川泽沃衍,有水物之饶。永嘉东迁,衣冠多所萃止。其后文物颇盛,而茗荈、冶铸、金帛、秔稻之利,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入焉。”
从人才来看,“文章节义之邦”。“窃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如欧阳文忠公,王文公,集贤学士刘公兄弟,中书舍人曾公兄弟,李公泰伯,刘公恕,黄公庭坚,其大者古文经术足以名世,其余则博学多识,见于议论,溢于词章者,亦皆各自名家,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
所以曾有学者说:“无法想象,没有欧阳修、王安石的北宋政坛、文坛该是什么样子?没有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的宋学、宋代理学是什么样子?没有胡铨、文天祥的风骨,所谓宋代士大夫的气节从何说起?……当然,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各个地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在宋明时期,江西则不遑多让。”
挖掘历史多元创新
俞晖(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江西社会科学》主编、研究员)
“挖掘历史、研究历史、宣传历史、传承历史”是史学类研究会的重要职责。宋代江西有着辉煌的历史、众多的名人,有着丰富的宋代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做好宋史研究和传播工作,我提出一个原则,两种做法。
“一个原则”就是,无论是做宋史学术研究,还是做宋史文化传播,都要做到“尊重历史,去伪存真”,力求成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尽量避免戏说历史,误导群众。
“两种做法”是:“可大可小、亦专亦俗。”就挖掘赣州丰富的宋代历史文化资源来说,“大”可以做宋代宏观的历史背景研究,比如为什么宋代江西发展迅猛?赣州如何因交通的变迁,经济繁盛起来。“小”可以从一个出土文物去探讨生产机制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比如,从宋代赣州铸钱院不光铸造铜钱还生产铜镜,去探寻当时宋代的矿产分布、交通运输、冶金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专”可以发表纯学术的专业论文和著作;“俗”可以利用抖音、西瓜视频去讲述或展示宋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其实这种俗的传播形式往往是百姓喜闻乐见的。
多元创新主要是指成果和作品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创造性、创新性。过去很多史学研究者只重视学术研究,往往忽略普及历史知识,而有许多普及作品又不科学、不严肃,戏说成分很大,常常误导读者。为此,我们不仅要担当起历史学术研究的职责,也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看宋代文物如读赣州宋史
万幼楠(赣州市博物馆文博研究员)
赣州古城城区及其三江六岸区域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12处、市级28处、已公布挂牌的历史建筑处。此外,还有文物普查登记点余处。这在全省设区市中绝无仅有,全国也属罕见。而宋代文物古迹众多,又是赣州宋代历史文化的一大特点,至今尚保存有16处宋代文史古迹。其中6处“国保”5处都是宋代原构,而且都是大体量、大信息量的文化遗产。因此,在赣州成立江西宋史研究会,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可用实物来说宋史。重点介绍以下几处:
宋代城墙:现存约米。是我国唯一保存至今北宋砖城。尤为珍贵的是,在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铭文砖,共有各种不同内容的铭文城砖种,最早的为“熙宁二年”()最晚的为“民国四年()”。
通天岩石窟寺:因《府志》载“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而得名。开创唐末,由忘归岩、观心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五处石窟与峭壁题刻构成,共计摩崖造像尊,摩崖题刻品。其主要特点:造像中除10躯为佛或菩萨造像外,其余均为罗汉像,约占总量的97%。
七里镇窑:现存20余个大窑包堆积,是宋代江西的四大民窑之一。续烧时间约为年,是江西唐以来延烧时间最长的瓷窑之一。
慈云寺塔:又叫“舍利塔”,建于北宋天圣元年(),为六角九层楼阁式塔,现高49.9米,砖木混合结构,穿壁过室绕平座登塔方式。是赣南五座北宋楼阁式佛塔中,年代最早的一座。赣南宋塔约占全省宋塔数的五分之四,若以没有历史年代争议而言,全省宋塔皆在赣南。
福寿沟:是一项“集坑、塘、江、河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城市下水道,也是我国现存古代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的文物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