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战役大盘点二次北伐诸葛亮上演土木工程

白颠初期的表现 http://m.39.net/pf/a_4634183.html

导语:三国历史大杂烩系列,是本人原创作品,目前共有四个板块:三国人物那些事,三国战役大盘点,三国人物高手猜谜,三国人物每日图集。本文为三国战役大盘点系列第23期。

上期我们讲过了,诸葛亮是如何发动第一次北伐,而马谡又是如何丢失街亭的,那么本期我们就来讲讲马谡之死,诸葛亮的二、三次北伐,以及魏延的阳谿之战吧。

诸葛先生

马谡之死的真相:诸葛亮要借马谡的人头作文章,马谡简直就是背了个大黑锅

首先我们来讲讲马谡之死的真相,以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回到汉中后都做了什么事:《三国演义》中的马谡之死和《三国志》中记载的,那完全是两码事。《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马谡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亮戮谡以谢众。”

这两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你要把它结合起来,意思就是:人家马谡丢失了街亭,弃士兵于不顾逃了之后,不但没认罪,反而还在好朋友向朗的庇护下再一次逃跑了,结果诸葛亮回到汉中以后,知道了这件事情,直接开除了向朗(时间整整长达20年),让他回成都了;随后让王平将马谡收监,要以死刑处置。结果这马谡在监狱里就直接咽气了(估计是觉得辜负了诸葛丞相对他的信任,自裁的),还没来得及处置死刑就死了,诸葛丞相直接哭了。

诸葛亮都哭出来了

同时,人家诸葛亮也要借用马谡之死来堵住益州派人士和魏延、吴懿那帮蜀汉老将的悠悠之口。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家诸葛亮在重用马谡的时候用三寸不烂之舌直接打消了那些老将的顾虑,这下马谡不仅丢失了街亭,更是弃士兵于不顾,你说这怎么了得?肯定要大说特说一通的。再一个是益州当地人士。人家刘备建立蜀汉就是在益州干的,而且一直以来跟那些当地的地主豪强就一直不和,再加上诸葛亮执法又严,那些人心里就更是怨恨诸葛亮,觉得诸葛亮这是故意针对他们。

要知道,蜀汉是由四个派系组成的,分别是:跟随刘备起家的元老派(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老革命)、在刘备发展壮大的时期进入刘备集团的荆州派(诸葛亮、黄忠、魏延、马良等人都是这一类的中间派,他们中有些人不是荆州本地人,但是都算后来投奔刘备的中间派)、原本是刘璋手下,后来又转投到刘备麾下的东州派(李严、法正、孟达等人都是东州派)、还有在刘备夺取益州时期投奔刘备的西凉派(马超、马岱等人)、最后一个就是由益州当地人组成的益州派。

刘备麾下的五虎将都是不同派系

而且刘备在时,这几个派系就已经是互相不和了,表面上还得装得一致,实际上内里矛盾很深。到了刘禅时期就更是这样了,而又因为马谡是马良的弟弟,也就是诸葛亮这边的荆州派,马谡犯下的大错虽然不至于动用此重刑,但是为了堵住这些人的悠悠之口,诸葛亮还是狠下心来把马谡杀掉了。

所以其实诸葛亮把马谡杀掉的言外之意就是:“连我最爱的马谡我都能把他给砍了,今后你们哪个违反命令,能有好下场吗?!”因此,诸葛亮斩马谡,不但能平息人们对他的猜侧和指责,又可表明他为严明法纪,能够作到不避亲疏;不过也就是因为这样,诸葛亮需要马谡的脑袋来作文章。于是,马谡不仅给诸葛亮背了个黑锅,更是成了诸葛亮整顿军纪的一个牺牲品,实在是令人唏嘘。

马谡给诸葛亮背黑锅

我们再说回与马谡同行的其他人:诸葛亮虽然感到十分可惜,但是毕竟军法摆在那了,只能斩杀了马谡的副将张休、李盛等人,还夺取了黄袭的兵权;陈寿(三国志的作者)之父是马谡的参军,因不劝导马谡被处以髡刑(头发剃光光,古代这是一种刑罚);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为马谡求情,被调回成都。

而幸运的王平却因有作进谏而被提拔,诸葛亮更是直接让他统领无当飞军。然后诸葛亮自己就给刘禅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刘禅接纳,但仍命诸葛亮以右将军行丞相事。赵云也自贬为镇军将军,但被诸葛亮大加赞赏他守卫之功。后来,有人曾劝诸葛亮再北伐,但诸葛亮认为要更训练士卒,令他们忘了失败之事,才可再行。

刘备:谁叫你不听我话的?这下闯祸了吧

陈仓之战:诸葛亮与郝昭展开精彩对弈,诸葛亮下了一手好棋,一箭双雕

接下来我们再收回北伐主战场:曹真和张郃在汉军撤出后,快速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平定,曹真又认为汉军今番进攻祁山失败,褒斜道又被赵云烧毁和大水冲没了,下次应该会以陈仓作目标,便派曹魏名将郝昭、王生等与千余人屯兵陈仓,重修陈仓城。

结果曹真预料的果然是准确的:公元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周鲂给骗了,更是直接被东吴那位特别特别特别靠谱的将领--陆逊打败。此时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于是诸葛亮写信给老哥诸葛瑾,告诉诸葛瑾你老弟诸葛亮又要北伐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云续命失败,在府中病逝,蜀汉又失了一员大将。

诸葛亮意气风发的再次出征

不过不管怎么样,诸葛亮肯定是要抓住这次机会的。于是诸葛亮领兵数万出兵陈仓道,包围了陈仓。虽然陈仓此时只有千余士兵,但郝昭早就已经筑好了防备。接下来,第二次北伐就彻底变成了曹魏战神郝昭的个人秀:诸葛亮曾派郝昭同乡靳详于城外数次游说郝昭投降,但郝昭坚决拒绝了,他对曹魏是%忠心的。

诸葛亮看到对方不投降,话不多说,撸起袖子直接开干:蜀汉军队发起进攻,轮番使用云梯、冲车攻城,郝昭也是化解的有模有样,用火箭射云梯,当云梯燃烧时,梯上的人便被烧伤,又用绳子绑着磨米的那个石磨,掉下城墙,压毁冲车。诸葛亮没办法了,只好转用井阑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用土填平护城河,想直接攀城。

郝昭见招拆招

这里稍微介绍一下:井阑是移动箭楼,可攻击城墙上敌军的攻城兵器。架上它,任何兵种都可远射。一般搭至3层半高,底下安上滑轮,居高临下移动扫射。特点:范围广,对动态打击力强;但是唯一的弱点就是移动慢,没近身作战能力。郝昭就利用井阑的这个弱点,建起内墙令井阑失效。

此时诸葛亮灵机一动,用当年官渡之战袁绍采取的土木工程战法:挖地道。这样就可以突袭陈仓城。结果郝昭再一次见招拆招,用上曹老板的方法,在城内挖下壕沟,挡下了地道。由于曹魏已经事先在陈仓做好了充足准备,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再加上郝昭守城能力非常强,Veryvery非常不好搞;因此双方激战了20多天都还没分出胜负,我估计诸葛丞相都快哭出来了。

井阑

这个时候,魏军主帅曹真派费耀等人率军来救,魏明帝也召张郃前往迎击诸葛亮。结果因为蜀汉军队的粮草没到,诸葛亮又听到曹魏军队又来救援了,只好赶紧退回汉中。不过在退师途中,诸葛亮还是成功杀死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跟魏延没有半毛钱关系,这家伙是诸葛亮在乱军之中杀掉的)。在陈仓之战结束以后,魏明帝颁布诏书赐郝昭关内侯的爵位,我觉得这是他应得的。

从总体上来说,第二次北伐又是不了了之,反而整场大战成了人家郝昭的个人秀。而且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使用点火的箭的记录,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也成了汉语“火箭”一词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不过关于这场战役,虽然蜀汉是输了,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并不完全是输的。

诸葛亮:嗯,真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诸葛亮是不怕打攻城战的。对于一个能研制出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的政权,蜀汉当时拥有着比其他势力先进得多的攻城器械。但毕竟这些攻城器械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诸葛亮在研制出新的攻城器械后,他需要一个地方可以验证这些器械的优劣。就在这个时候,曹魏的陈仓成为了诸葛亮最佳的练兵场。

从诸葛亮与郝昭的交手过程不难看出,双方利用攻城与守城器械打出了一场精彩的战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诸葛亮直接就撤军了,因为他练兵的目的达到了。所以说,拿下陈仓并不是诸葛亮的目的,练兵才是其目的之一。当然,如果仅仅是要练兵,用陈仓来做练兵场确实太过奢侈了。但实际上,诸葛亮出兵攻打陈仓,练兵只是其中一个目的。

郝昭:你们练兵也没必要在这练吧!

这里我再复述一下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的原因:曹休率领的曹魏主力军团在石亭被陆逊率领的东吴大军击败,一向心高气傲的曹魏势力决定从关中出兵,利用兵力优势击败东吴。也是因为关中调兵东征后,曹真担心诸葛亮乘虚而入,出祁山攻打魏国,这才提前安排郝昭到陈仓布置好防线。而这样的事情,是诸葛亮此前就已经知晓了的。正因如此,诸葛亮当时出兵攻打陈仓,逼的关中军撤回防守,因此诸葛亮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策应东吴,减少东吴方面的压力。后来张郃率领关中军赶往陈仓救援,诸葛亮策应东吴的目的达到,自然也就退兵了。

可以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人家实力摆在那边,你想否决都否决不了不是,只是说他用兵过于谨慎。不过,光就这一仗来说,诸葛亮真的干的漂亮,他不仅利用陈仓为自己练兵,同时也缓解了东吴的压力,不至于让东吴在曹魏倾力攻打下战败甚至灭亡,为自己下一次北伐打好了基础。当然,我们也从这一仗看出了郝昭优秀的军事能力,不然我们就看不到这一场精彩的对弈,而是诸葛亮对郝昭的碾压了。

曹真:诸葛亮,你经过我同意了吗?!

不过我们还是要分析一下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毕竟人家诸葛亮可不单单是把陈仓当成练兵场,同时也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能不能打下陈仓,进取关中,这也是我刚刚没有讲到的:可以说,在第一、二次北伐中,蜀军是一败再败。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此时的蜀军战斗力素质仍然不高,军心士气可能也不振作,面对魏军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畏敌情绪。

然而,军队状态不佳并非唯一的原因。事实上,在双方统帅的谋略博弈中诸葛亮也并没有占上风。由于被曹真事先料到了进攻路线,提前加强了城防建设,蜀军的北伐行动失了先机,取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曹真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一个大草包(可能是受其子曹爽所累),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却不失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帅,而且是诸葛亮北伐时的主要对手。

曹真:我不是草包!但我爱吃菜包!

在前线临阵决胜的过程中,魏将郝昭的表现盖过了蜀军各将领。经此一战,郝昭即可称为名将,其后得到曹叡的大力嘉奖,被赐爵列侯。(郝昭不久就病死了,但并非《三国演义》描写的被蜀军再度攻城而吓死。)

另外,大将张郃虽未及参战,但表现同样出色。对于战事的准确预料体现出张郃作为一员宿将的杰出素质。正如《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的评价:“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历史上真实的张郃也并非《三国演义》中有勇无谋的形象。

上面给了魏国将帅这么多赞誉,并不是要否定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能力与品格。相反,正是强大的敌国、优秀的敌方将帅,反衬出诸葛亮自身的杰出。在遭遇到反复的挫败之后,诸葛亮仍能坚持主动进攻,可谓屡败屡战、知难而进,逐渐率领蜀军由连败到小胜,再到第四、五次北伐时的略占上风,显示出了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力和善于在实践中总结提高的强大学习力。

蜀汉五人组

总之,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既不像司马懿那样,有隐形的主角光环保护着,也没办法像先帝刘备那样,刹不住车似的开挂,一切都要在艰苦的努力中去争取,并受制于天命。而第二次北伐,正是诸葛亮奋斗之路上一次艰难的考验。不过相比于第二次北伐,接下来的一次北伐就会轻松的多了,一场保卫反击战即将拉开序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