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南地方文史还原民国的福建泉州著名侨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636547089644434&wfr=spider&for=pc

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石狮这个闽南著名侨乡的形成,是经历一段曲折的岁月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有它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主要的还是它依靠侨汇、侨资来发展市场经济。明、清以来晋江沿海一带,因地少人多,劳力没出路,人们逐渐向外迁移,到菲律宾、新加坡、仰光等地谋生,出卖劳力。经过一段拼搏脚踏实地从事各种劳动生产。为赡家养口,都不断将自己在外地流血流汗的有限积蓄寄回家乡。据初步调查,年石狮开始有民信局,专为华侨办理汇寄家费的业务。数年时间,通过民信局汇入石狮的外汇大约在60万以上美元。侨属,侨眷收到这一笔汇款后,部份用于日常生活,另部分操办婚丧喜庆之事,大都投入石狮市场。

一、建设公路及新建街道

清末民初,石狮是晋江县辖下的一个农村集镇。当时只有几条陕隘的街道,如大舍街、城隍街、糖房街、土地街、庄厝埕(旧菜市)、新兴街等,街道的宽度只有二米左右,交通拥塞。只有几个墟集交易较为活跃,如:五谷墟、芋墟、水果墟、柴草墟、牛墟等。石狮是晋南沿海一带往泉州、福州的必经之地,交通很不方便。从年开始,华侨踊跃投资兴筑起泉(州)安(海)公路,后又继续修筑石(狮)青(阳)公路、泉(州)围(头)公路、石(狮)永(宁)蚶(江)公路,石(狮)蚶(江)公路,石(狮)东(石)公路,石(狮)浦(玉浦)公路,灵(水)石(狮)公路。这八条公路建成后,石狮成为晋南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枢纽。

-年石狮新建和改造的旧街道有:   新建建兴街(年)、民生路(年),聚仁路、大仑街,新华路(年间)和东村街、后花街。拆建,拓宽了观音亭、城隍街、土地街、庄厝埕(原是林姓和庄氏的两座古屋)、糖房街、新兴街、大仑街。这些新建和改建的店面,相当一部份是石狮附近乡村的华侨集资来石狮兴办的,如华生兄弟公司、巴黎商场、联泰棉布行及电影院等。

二、商贸情况

  三十年代的石狮商贸活动:棉布业以瑞兰布庄,联泰布行(经理王清善),绵泰布庄等。百货业以日新百货贸易公司,华生兄弟公司,巴黎百货商场以及施振益、施振利,洪纯泰等商号。当时商行的货源绝大部份来自福州、上海。小百货摊店出售的木梳、虱篦、妆盒几乎都由福州肩挑而来。日新、华生、巴黎出售的人造丝绸、活动玩具等,大半是日本货。日本仿美的丝绸既美观又大方,花式也多,最大的缺点是不耐用,一洗即破;即使留着不用,也会被蟑螂咬伤。整个市场充满洋货。因为我国民族工业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比不上洋货,价格也比进口货贵,因而未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我国民族工业处于困难时期。上海、广州等地的高等院校学生,出自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看到民族工业萎微不振,厂家商店倒闭不少,学生们纷纷组织起来,上街宣传,发动群众共同起来抵制日货。此运动波及石狮时,一些学校的学生也组织宣传队上街宣传,抵制日货。   药业方面有:寿世堂、德和、永庆、杏田堂、晋丰等中药房;西药有惠康药房。   水产品商店有:和发,合丰、双益和合益四个鱼行。当时沿海的深沪,永宁梅港,祥芝,蚶江的渔民每日从海里捕获的各种鱼货,都由鱼贩肩挑运到石狮各个鱼行销售,再由鱼行分销给石狮各鱼摊进行交易。鱼行定价、过重,甚至先付鱼款给鱼贩,然后于当天下午派专人向鱼摊收取货款。据了解,鱼行按营业额的百分之三向鱼摊抽取服务费。   芋墟、水果墟,设在马脚桥戏院门口一带。每日都有摊贩或果农从南安、同安和泉州(主要是龙眼)等地,运送水果到石狮墟集进行交易。为了避免买卖双方发生不必要的纠纷,由湖边村出面确定芋墟、水果墟、柴草墟三个墟集的司秤人员。买卖时过秤,由卖方交给司秤人员一定的代劳费。   牛羊墟设在新华村。每月二、三、六日定为交易日。交易对象来自石狮附近农村,远及南安、同安等地。牛贩或农民在墟场购买牛、羊、或进行牲畜的互相交换。

三、民间金融

  三十年代石狮尚无银行,存留在群众手中的闲散资金,一是放高利贷(求贷者要有抵押物,且抵押物的价值要超过贷款的十分之二),二是入标会,三是存入钱庄。据了解,当时日新百货公司、华生兄弟(百货)公司、王源顺及王源利(纸品文具店)等商号都相继设有钱庄。这些商号通过钱庄吸收资金来扩大他们的经营业务和解决商店资金短缺所产生的周转不灵等问题。当时存入钱庄的款项,利息极低,一般只有三至五厘(0.3%至0.5%),当时把这种利率叫“贴息”。   在市面上有三间银楼,经营金银首饰和珠宝。一是宝凤银楼、二是昆山银楼和瑞成银楼。市场上的黄金可以在这些银楼自由交易,或加工成金银首饰。还有由群众集资的“合兴”典当铺,设在庄厝埕(现旧菜市)的布袋巷。群众有急事欠款,可将存在家中的新旧衣服、金银手饰等,拿到典当铺去当。按规定只能按原物价值的百分之五十付给现金(月利二分),限期三个月,如不按时赎回,典当可自动处理、拍卖。

四、磨房,米绞(碾米厂)作坊

当时,石狮市面上开设三间磨房,为群众加工小麦,兼营制售大面(面条),面干(面线)。这三间磨房是:庄厝埕角的兴盛磨房(业主吴概),大仑街顺发磨房(业主蔡孝镜),太原路头磨房(业主吴元)。纯为手工业作坊,用牛拉石磨碾小麦,然后将磨细的小麦,拿到天筛箱(人工用脚踏板摇动)天筛而成为面粉。   另,在民生街开设有电动碾米厂(即洽丰碾米厂),后花祠堂边许克赏的荣丰碾米厂。当时虽然用电动机械碾米,但须经过土磨(土砻)去壳后,第二遍才在碾米机过细筛即成洁白的大米。加工费如米糠自用,收费较多;米糠不取回收费比较少。通常一挑稻谷需加工费壹元左右。

五、石狮第一座电影院

  年间,由附近杏田村华侨王文笔先生筹款,在石狮宽仁聚仁路尾建起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的电影院,大约可容观众四百人左右。曾先后放映过无声电影《火烧红莲寺》、《关东大侠》等影片,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做了一件好事,特别是因《火》片有飞刀和飞人等特技表演,更吸引了不少影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