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坑各时期行政区域演化
原文整理于《晋江行政区域演化稽略》、《晋江县志》
图文整理:许汉冬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清·晋江县疆域图
在闽南农村,都、隅、图、甲等区域划分名词仍显见不鲜,尤其是在村庄挡境中,仍旧可见六都、七都某某村、某某王爷府。“都”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由来的。这一名词的解析,是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至今,仍在民间沿用。例如:都主境、都主公、某都某村落等等。那么,内坑自有行政区划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隶属哪个行政区划,本文通过节录清·道光版《晋江县志》以及晋江市档案馆出版的《晋江行政区域演变稽略》,为大家解读!
01
唐代
据唐《通典》记载,唐代实行乡、里、保、邻的地方制度。但当时晋江县乡里的具体设置,情况不详。
02
宋代
全县分5乡,统23里:①开建乡(今县西南安海一带),辖养能、务本、仁孝、修仁等4里;②安仁乡(今县东南永宁、深沪和金井一带),辖仁和、劝善、弦歌、永宁、江阴、聚仁等6里;③永宁乡(今青阳一带),辖永福、和风、沙塘等3里;④晋江乡(今鲤城区及市郊一带),辖常泰、兴贤、登瀛、临江、鸾歌、棠阴等6里;⑤玉泉乡(今河市一带),辖爱育、善政、仙溪、常建等4里。
03
元、明两代
改乡、里为隅、都。城内称隅,城外称都。实行隅、都、图、甲地方制度。城内分3隅,城外分43都,共统图,图各10甲。
04
清代
四都统图二 在城西南五十里,宋属于务本里。明统图一。内柑市、驷行、葛洲、长埔、吕厝、楼下、前洪、墓庵、云头、内湖、九坑、寮内、前宅、洋林、涂垵、井上、灰厝、上峰、庄埕、前尾、高溪、大田边、小田边前、小田边后、湖内、白垵、欧厝、欧坑、岐山、深圳、蔡坑(今砌坑)、后头坑、潘厝、社仔、内林、山后、九坑街、左市、林兜等三十九乡。
五都统图二 在城西南五十里。宋为仁孝里。内宅内、龙园、下村、后洋、张上厝、后溪、宫前、王塘、内宅、苏内、东洋、田厝、灵水、曾林、加溜、内塘、张前、林口、林隔、浯、浯内、大浯塘、小浯塘、坑南、邦尾、福坂、前头、大傅林、小傅林、坑园、英井、潘厝、小田厝、溪东、南村等三十五乡。
六都统图一 在城西南六十里。宋为仁孝里。内内坑、雷厝、东宅、后山、岑上、宅内、村边、东福、饼旦、下黄、下村、铁灶、竹兜、前山、柑塘、岭顶、坑尾、山头、宅尾、州岭、后桥、下寮、中寮、下洪、后溪、石湖潭、亭兜、后库、后村、林头、山后、潘镜等三十二乡。
七都统图一 在城西南五十里。内相林、西埕、邱厝、到厝、乌亭、曾埭、粬厝、西边、东井、水头、后埭头、前埔、曹店、陈垵坑、东村、马坑、张坑、上西溪、下西溪、后萧、内曾庄、外曾庄、侯厝、门内、古田等二十五乡。
八都统图四 在城南六十里。内安海东堡、粪庭、黄墩、后库、浦边、内市、安厝、桥头、头市、吴山、林尾、安海西堡、西垵、行厝、西门、湖池头、坑、柑坂、库前、庵前、连山尾、洋内、皇恩、塔兜、山兜、新涂楼等二十六乡。〔明何乔远秋日安平八咏诗〕灵岩山下万人家,古塔东西日影斜。巷女能成拧麻布,土商时贩木棉花。〔又〕山镇田稀多贾海,小村市闹亦成墟。只惊五斗咸仍浊,不怕三餐饭少鱼。〔又〕寥民为钱礼上苍,何如大宛面如王。南风一片孤帆入,泉布人夸欲斗量。〔又〕西桥五里海门遥,小阁观音压岸腰。陡见莲花清宿淤,拍天白雪是秋潮。〔又〕画栱雕窗俯海荒,朝朝庙下跪祈祥。层龛累椟元真閟,大似金身锁武当。〔又〕五尺清流一丈沟,秧田穗陇夹沟头。平畴中断孤州晚,千个鹭鸶点素秋。〔又〕不分东西有雨晴,少年罗绮曳秋轻。衡门别有幽人卧,终岁长饥汗漫生。〔又〕石井西头鳌水波,考亭别庙亦嵯峨。诸生鲁国弦歌在,白首高山竟若何。
以上二都宋为修仁里。通上八都,宋统于开建乡。
05
中华民国
民国时期,县行政区划变更频繁。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民国17年(),取消县佐制度,实施《县组织法》,县以下分为县、区、村里、闾邻四级。5户为邻,25户为闾,百户以上的市镇为里,百户以上的乡村为村,20村里为区。
民国18年(年),仍维持四级制,但将村里改为乡镇,20至50乡镇为区。
民国23年公布《县自治法》,规定县、乡镇、闾邻三级地方制度。同年5月,全县实行保甲制度,以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镇,亦可设区(与乡镇同级)。
民国28年9月,又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分县、乡镇两级建制。这一地方政制,沿续实行到民国38年。其具体区划变更如下:
(一)、民国24年6月,全县划为6个区,设区公所。
区公所所在地是:一区在城关,二区在安海,三区在青阳,四区在石狮,五区在金井,六区在河市。同年8月,根据省政府关于分区设署办法施行细则的规定,将6个区并为4个区,设立区署,即第一、三区合并为第一区,区署设在县城;第二区不变;第四、五区合并为第三区,区署设在石狮;原第六区,改称第四区。
(二)、民国25年,增设水上保甲。全县共计联保,保,1.万甲。
(三)、民国29年,全县设4个区,撤销联保,建立46个乡镇。
第一区,区署在县城。辖有泉山镇、明伦镇、云梯镇、南薰镇、象峰镇、西北镇、东洛镇、法石镇、新乡镇、永丰镇、和平乡、三民镇、双池镇、青阳镇、罗裳镇、碧山乡,三联镇17个乡镇。
第二区,区署在安海。辖有安平镇、内坑镇、白洲乡、灵源镇、新村乡、石塔乡、东石镇、梧林乡等8个乡镇。
第三区,区署在石狮。辖有石狮镇、新华镇、塘市镇、彭田乡、蚶江镇、莲塘乡、祥芝镇、永宁镇、大坡乡、衙口镇、中山镇、沙岗乡、英林乡、金井镇、石圳乡、深沪镇等16个乡镇。
第四区,区署在河市。辖有双河乡、锦凤乡、丰山乡、罗溪乡、山顶乡等5个乡。
(四)、民国31年,省政府规定区之划设,县政府所在地的镇,其行政归县政府直接指挥,不必划入,其余不得分至五区之多。于是全县行政区划划分为安海、石狮、河市3个区,46个乡镇、保。
其中,内坑规属安海区,为内坑乡与白洲乡,内坑乡辖区内共有14保,白洲乡有12保。分别为:
1、内坑乡:莲塘、梅岭、梅山、古山、龙山、城山、佳池、溪山、上庄、桐林、钱江、西田、曾埭、水埭。
2、白洲乡:割州、砌坑、田丰、三民、内林、白垵、洪山、祥霞、锦塘、莲芳、瑶琼、陶泽。
(五)、民国32年,全县划为3个区,36个乡镇。
县直辖10个乡镇:西北乡、东洛乡、法石乡、浮桥乡、立德镇、居仁镇、由义镇、永丰乡、双池乡、青阳乡。
安海区辖9个乡镇:碧山乡、梅溪乡、白洲乡、内坑乡、安平镇、灵梧乡、忠信乡、东石镇、石塔乡。
石狮区辖12个乡镇:罗裳乡、塘市乡、至善乡、自强镇、蚶江乡、复兴乡、永宁镇、霞坡乡、英林乡、沙岗乡、金井镇、深沪镇。
河市区辖5个乡镇:大猷乡、丰山乡、锦凤乡、罗溪乡、山顶乡。
(六)、民国33年,撤销区署,全县设25个乡镇。其中,内坑乡析出安海镇,设置亲民乡,乡镇公所所在地为大宅村(现磁灶大宅)。辖区内共有11保。分别为
1、熊峰(熊山)保:宅内、东宅、宫仔口、内坑街、许(雷)厝、姚厝、灰厝。共7个街、村。
2、山庄保:石湖潭、后库、亭顶、铺顶、山头、后桥、内曾庄、上岭、西溪寮。共9个街、村。
3、桐山保:后山、桐林、西埕、外曾庄、后萧。共5个街、村。
4、梅岭保:芸头、下仓、下黄、立厝、前山、张坑、东村、洋内、土垵、前宅、坑尾、九坑、西门、湖池头、内山尾。共15个街、村。
5、丰田保:长埔、砌坑、后坑、塘坡。共4个街、村。
6、光山保:田边、吕厝、潭头、割州。共4个街、村。
7、祥安保:白安、深圳、上邦、岐山。共4个街、村。
8、双红保:后厝、潘厝、田边、内林、井上、社仔、湖内、后坑、欧厝、前洪、后溪、下洪。共12个街、村。
9、锦霞保:下尾、钟茂、柑市、刺园、洋林、黄塘、宫前。共7个街、村。
10、泰昌保:倒桥、官田、南村、深沟、泰昌、内湖、后溪、富莲湖。共8个街、村。
11、大宅保:古塘头、后坑、瑶琼、新乡、大宅、芳山(第山)、新田(后)坑。共7个街、村。
(七)、民国35年5月,撤销和平乡,全县改为8镇、16乡,共辖保。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在这里寻找更多的关于内坑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