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泉州世遗安平桥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14078355.html
安平桥犹如卧龙,横跨于晋江安海与南安水头交界的水域上。陈英杰摄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又有“西桥”“安海西桥”等称呼。该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年),横贯闽南沿海的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跨海梁式石桥。长久以来,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为民众所称赞,以“卧龙”“巨虹”等壮丽称号闪耀于志书、文献、诗赋之中。安海位于晋江与南安的交界处,倚山濒海,与南安水头镇隔海(溪)相望,古名“湾海”。宋时,随着泉州对外交通贸易的逐步发达,这里船舶云集,市场繁盛,且扼晋江、南安两县的水陆要冲,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夕阳下的安平桥。陈英杰摄白塔位于安平桥桥头附近,是古代船舶近岸航行的航标。陈英杰摄明代编纂的《安海志》叙述古时安海一带人民漂洋过海发展贸易的盛况称:“宋元于今,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安海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成为交通枢纽,亦为日常贸易互通的货物集散地。然而,在安平桥未兴建之前,这里的港湾,由于海潮从石井江、东石港而来,山洪由九溪、大盈而下,汇合交流,形成鸿沟阻隔,行人过往、货物运输,端赖舟楫摆渡,甚为不便。每逢狂风巨浪之日,更是危险至极。因陆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安海、水头货物的流通交易。建造跨海桥梁连通两地,解决“马舆安行商旅通”的问题,以适应海内外贸易与交通发展的需要,成为当时民众的迫切愿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安平桥应运而生。安平桥安海段的望高楼。陈英杰摄船型桥墩。陈英杰摄《安海志》称:“宋绍兴八年戊午(年),僧祖派始为石桥,镇人黄护与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功将半,派与护殁,起十四载未竟。二十一年辛未(年),太守赵公令衿卒成之。”由此可知,最早是僧人祖派提议建造安平石桥的。他的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安平镇的富商黄护和僧人智渊的拥护。黄护和智渊二人率先各捐钱万缗,倡建安平桥,同时向周围群众募捐筹集建桥资金,而后由僧人祖派主持建桥。然而,当时建一座跨海石桥是万分艰巨的工程。纷繁芜杂的事务耗尽了祖派、黄护的精力,他们竟没来得及等到桥梁竣工,便相继辞世了。祖派和黄护的过早去世,使得安平桥建设工程注定要成为一场“接力赛”。该桥在建造了近14年后,仍未落成。不过这一状况在绍兴二十一年(年)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是年,赵宋宗子赵令衿出任泉州知州,他应士民之请,与新兴化县令黄逸(黄护之子)、僧人惠胜再度筹集资金,续建安平桥。安平桥终于绍兴二十二年(年)十一月告竣。建成后的安平桥“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其广一丈有六尺,疏为水道者三百六十有二”,成为国内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通桥之后,险恶的海湾渡口变成坦途,与泉州内陆腹地紧密相连,可谓四通八达,为安海港运输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吸引更多商船通过安平桥将货物运输到泉州各地以及漳州、广州等。安平桥的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吴拏云陈英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