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远嫁之前差点得到一个贵婿,他就是南安太妃的儿子南安郡王。南安郡王很可能是在一次宴席上看上了探春,接着他母亲就亲自上门相看姑娘,替儿子把关。原本母子两个都挺满意探春,却因此事犹豫了几天,结果错失了探春这朵玫瑰花。
南安太妃亲自上贾府相看姑娘
71回贾母八十大寿时,南安郡王和南安太妃去给贾母祝寿。但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能明白,太妃意不在祝寿,而是来贾府相看姑娘了。我们先看看太妃是如何看姑娘的:
(太妃)一手拉着探春,一手拉着宝钗,问几岁了,又连声夸赞。因又松了他两个,又拉着黛玉宝琴,也着实细看,极夸一回。
太妃这架势,若不是挑儿媳妇,断不会如此“着实细看”。何况她看过姑娘们后,没多久就起身告辞了,这就更说明她此行目的在于相看姑娘。很明显,太妃不是突然想见贾府姑娘,也不是早想和贾府联姻的意思。可肯定是遇到了什么事,才让她迫不及待想见见贾府姑娘们。那么她到底遇到什么事呢?
南安郡王看上探春
太妃遇到的“突发事件”就是她儿子看上了探春!贾府和各王公贵族,以及皇室家族也是常来常往的,比如逢年过节、丧事喜事等等。所以官太太们会有不少机会聚在一起。
她们聚在一起时肯定会聊聊谁家姑娘如何,谁家公子如何,亦或者说说自家姑娘公子。特别是家里有到了议亲年龄少爷小姐的女眷,肯定对别人家的少爷小姐就更感兴趣。
所以南安太妃肯定早对贾家姑娘们有一定了解。就算她以前没见过贾家姑娘,也知道一些基本信息,比如迎春探春庶出,宝钗有“金玉良缘”,贾府上下人等都看准了宝玉和黛玉是一对,等等。
那么南安太妃若听儿子说,他看上了贾府三姑娘,太妃会有什么反应?她首先的反应肯定是:“这怎么行,你堂堂一个郡王爷,如何能娶个庶出姑娘做正妃?”接着南安郡王可能会一直说这姑娘如何好,还会把他从宝玉那打听到的消息告诉太妃,比如探春管家的事。
太妃磨不过儿子,只好说先去贾府看看姑娘再说,若姑娘没你说的那么好,这事就不用谈了,若姑娘本人的确不错,那么再考虑嫡庶的问题。所以太妃就“火急火燎”上贾府看姑娘了。
那么太妃怎么知道谁是探春呢?这个不难,当时在座的官太太们大多认识贾府姑娘,特别是北静王妃。北静王和贾府极亲厚,想必来往比较频繁,北静王妃肯定认识贾府姑娘,同时她又和南安太妃是一家,都是皇家人。南安太妃回去后问一下北静王妃就知道了。
南安郡王是怎么看上探春的呢?
虽说闺阁小姐们不大见人,但她们也常常要走走亲戚,例如逢年过节生日等。70回时,也就是贾母生日前几日,探春刚好去了趟王子腾家。王子腾嫁女儿,贾母王夫人命宝玉、探春、林黛玉、宝钗四人同凤姐一起去王家吃喜酒。
想必这天南安郡王在王家偶遇了探春,并一见钟情了。南安郡王肯定和宝玉来往,宝玉又常和姐妹们一处,所以南安郡王偶遇探春的可能性很大。遇到探春后,他稍微套套宝玉的话,就知道他看上的姑娘是谁了。
南安郡王看上探春的两处伏笔
我说南安郡王看上了探春,并非瞎扯,其实作者早在前文有伏笔。第一处伏笔还是70回,探春等吃了酒回家后几天,就有一场宝玉和姐妹们放风筝的情节。
当时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风筝时,天上也有一只凤凰风筝,并且主动靠近探春的凤凰,最后还和探春的凤凰绞在了一起。这时又来了一只超强大的喜字风筝,把两只凤凰风筝绞断了,原文如下:
北影版《红楼梦》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这放风筝肯定是伏笔了各位的结局。探春的凤凰,就伏笔了她会成为王妃;而另外一个凤凰主动靠近她,伏笔的就是某位王爷看上了探春;最后一个“门扇大的喜字”风筝绞断了两只凤凰,并让探春的凤凰飘摇远去,这伏笔的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拆散了王爷和探春,并把探春远嫁了。
这一处伏笔的就是探春的确被某位王爷看上过,并且很可能都要定亲了,可惜后来因为某种原因,两人错过了美好姻缘,探春还被迫远嫁了。
第二处伏笔就是71回南安太妃去贾府相看姑娘了,这说明看中探春的王爷就是南安郡王。但从第一处伏笔我们知道,探春和南安郡王最终被一股强大力量拆散了,那么到底什么力量拆散了他们呢?
太妃挑正庶误了事
55回,王熙凤大赞探春有管家才能,同时又叹息探春出身不好,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她还对平儿说了一番话:
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
这里伏笔了探春将来会因为被人挑正庶,而失去一段好姻缘。这个挑正庶的很可能就是南安太妃。她见过探春后,虽然也觉得探春很好,但考虑到探春庶出身份,估计会犹豫。所以太妃看过探春后,就一直没消息了。
我猜测她是一直在犹豫庶出的问题,不过后来估计想通了,于是就想上贾府提亲。可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她错失了探春这么个好儿媳妇,这就是“挑正庶误了事”。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让她来不及上贾府提亲呢?
朝廷让探春远嫁和亲
87版剧情是南安郡王被俘了,太妃才认了探春为干女儿,让她去和亲,以救回儿子。这个也有道理,但我认为南安郡王应该没上战场,他只是个十几岁未婚少年。我想应该是朝廷连吃败仗,皇上和大臣急得没办法,所以才选了探春去和亲,平息战事。
也就说拆散探春和南安郡王的是朝廷,逼迫她远嫁的是朝廷。朝廷正是那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风筝”。南安太妃也没办法,只好舍了儿子的心爱之人,毕竟皇命不可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