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十进士
沿着英都镇区英墟街的水泥路,往荣星村凤山方向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仿古大门,大门上书“翁山”二字,翁山是英都洪氏的堂号。穿过大门直走,两个半月形水池格外醒目,近处通道两旁便是洪氏东轩和西轩家庙。两座家庙十分相似,唯一的区别是东轩的大门处有两只明代的石狮子,造型憨态可掬,与现在的石狮子风格迥异。
洪氏家庙东轩门口一对明代石狮子憨态可掬。再往前看到一个篮球场,洪氏家庙每年只有春秋两次祭祀活动,这里更多的是作为英都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篮球场后有一条石阶梯,登上阶梯就到了洪氏大宗祠。从这里向下看,整个家庙尽收眼底,气势恢宏。洪氏大宗祠里有18位进士的画像,其中有许多人是明清名宦。“祖孙四代十进士名扬明室,父子一博双翰林誉满清廷。”大厅中一副对联述说着翁山洪氏曾经的辉煌。
洪氏大宗祠内,留有“祖孙四代十进士名扬明室,父子一博双翰林誉满清廷”对联。“祖孙四代十进士”说的是洪氏家庙东轩二房从明朝嘉靖戊戌年(年)至明崇祯戊辰年(年)的90年间,出现洪庭桂、洪有第、洪有声、洪有复、洪启睿、洪启聪、洪启初、洪启遵、洪承龙、洪承选十个进士的故事。而洪氏家庙正是由洪有第之子洪启睿所倡建的。
家庙礼仪是我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宗庙祭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官爵者才能建庙祭祀祖先,平民百姓不得建庙,只能在家里祭祀。明朝嘉靖年间,家庙、祠堂的祭礼已成为法定行为,那时的朝廷明确规定“凡品官之家”都可以建家庙。洪氏家庙刚好是在嘉靖后的万历年间修建,当时的洪氏族人已有10人中了进士,并有两位是从二品官员,所以家庙是按照朝廷规定建的。
洪氏家庙旧貌(廖榕光供图)。洪氏家庙自明代建成以后,历尽沧海桑田,风雨飘摇。遗憾的是,在年重修过程中,旧貌换新颜,只留下位于东轩的一对明代石狮子。
人称“洪漂江”
一个偏居一隅的小镇,为何能够在90年间出现“祖孙四代十进士”?这还得从洪启睿的曾祖父洪宙说起。
翁山洪氏自宋末元初在英都始创基业以后,四代单传,至五世才分东西轩二派,至六世共支分十二房。东二房八世洪宙是个儒生,父亲早亡,因家境贫困退隐山乡务农,刻苦抚养5个儿子。这5个儿子分别命名为庭芳、庭实、庭桂、庭秀、庭兰。
《武荣翁山洪氏族谱》洪启睿行状。靠着勤劳开垦积累了大量田地,洪宙家产逐渐富有起来,此时的他不满足于现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搬家,他告诉母亲:“英都这个地方适合退休养老,儿子在这里恐怕没有太大出息,我看最好是到晋江买房,送孩子到更好的府城去念书。”洪宙母亲同意了儿子的意见,不久就迁到了晋江,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教育越来越重要的当下,不少家长不惜血本也要买学区房。而在多年前,能有如此眼光,在民俗专家廖榕光看来,非常不简单。这也就不难解释,如今在英都几乎找不到洪宙后人留下的更多足迹,因为那时候他们逐渐搬到了府城。
洪宙之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明嘉靖乙酉(年),洪庭实在翁山洪氏首中举人;13年后,其弟洪庭桂首中进士,官授河南道监察御史。
自此,洪宙家族显赫一时。明嘉靖巳未科(年),洪庭实之子洪有第中进士,历任直隶新城知县、新会知县。洪启睿就出生在这样的名门望族之中。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洪启睿从小睿智好学,记忆力非常好,29岁那年就中了举人。
这一年,闽省举人需进京参加会试,洪启睿与同批福建举人,由京杭大运河乘船入京。同船之人,听说洪启睿博闻强记,过目成诵,但也有些人半信半疑。一路上,总有人想刁难他。洪启睿觉察到他们确实不大服气,直言:“大家如果不相信,可以拿一本书给我默读一遍,然后我当众背诵,如何?”当场就有人找出一本自认为是特别生僻的手抄书。洪启睿接过该书后,看一页就撕一页,顺手丢入河中。待洪启睿看完,这本书也一页一页撕完了,如落花流水般,沿江顺水漂浮。随后,洪启睿将那本书原文一字不漏背了下来,众人脸上均是大写的“服”字。从此,洪启睿有了“洪漂江”的美名。
与状元擦肩
进京参加会试,洪启睿不但文章写得好,治国方略制策也写得很有见地,主考官十分赏识,点为会试第一名,就是“会元”。随后,主考官将同榜前十名贡士名单奏呈皇上,只待皇帝殿试,钦点名次。
洪启睿名列前十名榜首,按理殿试被点为状元是没问题的。话说万历皇帝常年不上朝,但他却是个孝子,重大事项都要禀报母后,更何况三年一次的殿试,事关国家选拔人才。
举行殿试之前,万历皇帝特意觐见母后,请问有何指示。太后说:“儿啊,我昨夜梦见老子游春,显然是上天有所点示,汝可在这些贡士名单中看看是否有个名带‘春’字的,如有,或许此人就是状元了,天意不可忤逆”。万历皇帝领命告退。
此前,万历皇帝已阅过洪启睿的试卷,觉得此人才华横溢。殿试时,洪启睿从容不迫,仪态大方,万历皇帝更加爱惜。因为母后有“老子游春”之梦的说法,万历皇帝特别以“春”字发挥,有意让洪启睿当众展示才华。皇帝问:“泉州历来是闻名的礼仪之邦,老百姓过年贺春都写些什么对联?”洪启睿回答:“老百姓的春联内容包罗万象,但写得最多还是歌颂帝德皇恩。”皇帝又说:“‘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类对联写得太多了,毫无新意。朕命汝在金殿上做出一万副为朕贺春的对联,须得每副都带有‘春’字。”
圣命一出,在场大臣个个瞠目。没想到,洪启睿当场做出一副对联:“拜春王正月,祝天子万年。”并说:“陛下,只此一联,可抵万联也。”原来,孔子在他修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中,把周隐公的始年称为“春王正月”。后人认为这是孔子尊王室,倡导大一统的思想体现。洪启睿巧妙利用这一典故,歌颂万历皇帝一统天下,江山万年。万历皇帝龙心大喜,正要点洪启睿为状元,但又想起太后的嘱咐,只好将翁正春点为状元,洪启睿屈居二甲第一名,就是“传胪”(一甲分状元、榜眼、探花)。
“金殿传胪”这段轶事在清乾隆版的《泉州府志》中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洪氏家庙每年正月贴春联,都贴有“拜春王正月,祝天子万年”对联,既是对大中华一统的美好祝愿,也是对洪启睿才华的怀念。而今,在洪氏家庙东轩仍有这样一副对联:“解元传胪鸿博第,将相公侯郡马家”,“传胪”说的就是洪启睿。
遗响留民间
洪启睿虽然没有中状元,但他为官正直,不与奸党同流合污,被外放地方任职,后来一直升至浙江左布政使。治理浙江期间,他加强海防,击退侵犯沿海的倭寇的骚扰,还采取许多措施减轻百姓负担,留下良好口碑,当地老百姓甚至为他立生祠奉祀。
60岁那年,洪启睿退休回到英都,除了倡建洪氏家庙,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举动。曾任礼部祠祭司郎中的他,为完善洪氏家庙祭礼,将“宫廷鼓吹”与闽南鼓吹乐融合,形成了英都鼓吹乐。英都鼓吹乐,主要用于每年春冬二次祭祖(祭宗祠),是一项极其隆重的礼乐。
在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五十六“国朝捍卫”一章,有英都人用鼓吹乐队迎兵退敌的记载。康熙初年,郑氏反清复明势力在沿海频频骚扰,到英都派军饷。有一次,使者被英都自卫乡兵所杀。郑兵首领大怒,扬言要进剿英都,先派一校官“行查”,“洪氏纷纷欲逃”,书生洪宝基挺身而出,“乃领鼓吹前迎十里外”,以礼恭迎,晓以大义而劝退郑兵,一场浩劫就此化解。
洪氏家庙东轩,留有这样一副对联:“解元传胪鸿博第,将相公侯郡马家”。至于英都鼓吹乐用于殡葬礼仪,首开于清顺治帝九年。当年洪承畴母傅氏在泉州私第病逝,洪承畴请旨回家葬母,顺治帝以国家未安定为由,不予允准,另派员赴泉州谕祭,祭礼极其隆重,因有圣旨谕祭,英都族人就用鼓吹乐队为傅氏出殡仪式奏乐,这是英都鼓吹为显贵者送殡之始。英都鼓吹因为鼓特别大,置于轿上扛抬,以显示宫廷鼓乐之尊贵,故称“英都大鼓吹”。
年9月,中国军乐创始人、“中国管乐之父”洪潘回故乡英都祭祖,听了英都大鼓吹的演奏,称之为“中国最古老军乐之遗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英都大鼓吹成员大多老龄化,未经认真培训,演奏水平已无当年,主要应付丧葬礼仪;加上年轻人大多从事工商贸易,乐师面临失传之濒危状态。为了保护这一古代军乐遗响,英都大鼓吹现被列入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人物:洪启睿
洪启睿(年-年),字尔介,号讱原,南安县英都(今南安英都良山村)人。明万历壬辰科(年)会试第一名,殿试二甲第一名。历任礼部主事、祠祭司郎中、两浙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有《还山十誓》等传世。现丰州九日山上石佛亭立有“重修九日山石佛亭碑”,碑文为洪启睿所撰。
遗迹:洪氏家庙
由洪启睿倡建的洪氏家庙,位于英都镇荣星村凤山东麓,始建于明万历丁巳年(年)。内建有东轩、西轩两座家庙,因年久失修,于年重建。重建过程中,年在东西轩屋后上方,择址复建废圮于清末的洪氏大宗祠,并于当年农历九月竣工。建成后一共占地1万多平方米,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祠宇建筑群。
苏清彬黄奕群文/图
来源: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