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古时候的广州,除了是“水城”,有许多江河湖沼之外,还有许多台地高岗。现在人们在广州最常去的两座山就是:白云山和越秀山,前者是是5A景区,后者也是4A景区了,都是名闻天下。但在两千多年前的广州,不止有白云山和越秀山,总共有“四山”记载及出名,另外“两山“分别是:番山和禺山。现在已几乎没有人提及知道这“两山”,还存在吗?还能找到这两山的遗迹吗?
这天偷得人生半日闲的珊珊三丫头,依照搜集到的资料,来到北京路附近寻找番山和禺山的踪迹?古时候,番山和禺山是南北相连,就像一道屏障。番山和禺山都位于现在北京路商圈周边,番山在今天的文德北路,禺山在番山北面一里处,大约是今天的城隍庙附近,在广州筑城之初,因两山是广州的屏障,像长城一样守卫着广州,所以广州当时的名字就取自这两山,名为番禺。番禺不是今天大家所说的番禺区,而是对整个古时候的广州的统称,而番山与禺山是广州的龙脉和名字起源的见证。
珊珊三丫头先来到现在的城隍庙,在城隍庙及周边逛了一圈,没有发现“山”或“山丘”的遗迹标记。按目前搜寻到的资料,经历岁月沧桑的禺山,早已经荡涤殆尽。公园年,南汉的刘岩在原来“任嚣城”基础上参照唐朝长安扩建,大兴土木修建筑宫殿别苑,禺山就是在这时期几乎被削平了。
离开城隍庙,珊珊三丫头转向文德路的,这里距离城隍庙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所以选择了步行。根据搜集的资料,刘岩修筑宫殿别苑时削平了禺山,但番山留下了一个山丘,还在山上积石为洞(最初叫朝元洞,后更名为清虚洞),辟为南汉皇帝游乐宫苑。
现在,番山仅存的山丘位于文德北路的“孙中山文献馆”内。进入孙中山文献馆内,这里原是广州市中山图书馆的旧址,一幢红色的古建筑出现在眼前,有种古朴庄重的感觉,建筑前有一个绿色的大池塘,这里的主建筑已作为儿童图书馆,算是闹市中的一个书香圣地。
从图书馆的主楼右边的路口再走进去,就看到一个高出地面的大土坡,坡上种满了许多植物,坡上还有一棵很大的榕树,上面还分布着一些赤红色的巨石。中间一条石阶直接通向坡顶,沿石阶走到顶上,有一座白色的石亭,亭子的名字是“番山亭”,番山亭看上去是很新,明显是整修过,亭的形制是古朴典雅,有六角攒尖顶,有三面设台阶,另外三面砌筑栏杆。
在亭子的旁边有一碑刻证实,这里就是古老番山的残丘,到了宋代,广州第一学府迁至番山脚下,山上筑起了番山亭,到明初期改为九思亭,取自《论语.季氏》中“君子有九思”之名句。后来又经过历朝历代修葺扩建,至清乾隆年间已颇具规模,号称“岭南第一儒林”。
这里还曾被列为“羊城八景”,称为“番山云气”。珊珊三丫头环着亭子走了一圈,在文德路和北京路之间的这个小山丘,已经被周围密密麻麻的建筑物所包围,虽然经过整饰,但已经很难和“羊城八景”联想在一起。但在搜集的资料中,有一幅《羊城古钞》卷首有木刻图《孤兀禺山》图中,禺山高耸,四周是云雾遮掩的官衙与民房。此画可能有夸张,但也说明禺山虽然今天看来是个山丘,但在当时是在高处,当年能一览广州的繁华,景色非常美。
现在,珊珊三丫头站在这闹市的小山丘上,周边的高楼,已无法眺望远方,但这里是车水马龙的闹市中有了一份难得的清静,想象当年的胜景,想这广州垒城之始番禺得名的源头,皇室游乐的场所,儒林学子吟诗作赋的地方,见证着广州千年沧桑和发展。
那么,你有没有来过广州旅游吗?在广州有没有来过孙中山献馆内的番山亭游玩?你知道这里是广州城市名字的起源见证吗?你可曾想过这个小山丘曾是“羊城八景”吗?虽然只有个小山丘及亭子,但如果有历史意义的景点,是你喜欢游玩的地方吗?如果有机会来广州旅行,你会不会到这里走走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哦!图文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