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处遗产点分布图
古城泉州曾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年,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为主题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的第56处世界遗产。此遗产包括22个遗产点,涵盖宋元时代的古寺庙、桥梁、宝塔、行政机构、码头、冶铁和磁窑遗址等等,这些遗产点是宋元时代泉州海洋商贸的繁华的有力见证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该遗产的评价如下:该遗址群体现了泉州在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活力,及其与中国腹地的紧密联系。泉州在亚洲海运贸易的这个重要时期蓬勃发展。遗产地包括多座宗教建筑,如始建于公元11世纪的清净寺(中国最早的伊斯兰建筑之一)、伊斯兰教圣墓,以及大量考古遗迹,如行政建筑、具有重要商贸和防御意义的石码头、制瓷和冶铁生产遗址、城市交通网道的构成元素、古桥、宝塔和碑文。在公元10-14世纪的阿拉伯和西方文献中,泉州被称为刺桐。该遗产地还包括一座保留了部分原貌的元代寺庙,以及世界上仅存的摩尼石像。摩尼是摩尼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该教约于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
1、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为道教老子坐像,是宋时用天然岩石雕成,坐态端庄慈祥,前额有皱纹数道,秃顶,两眼平视,鼻梁突出,双耳肥大,颚下长髯飘拂状。身披长褂,衣褶刻纹清晰柔和,屈足着靴,两手平放于膝盖上。像高5.1米,造形刻工均甚精巧,表情慈祥和蔼,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老子石刻造像。
老君岩造像
2、市舶司遗址
市舶司遗址
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鲤城区内水门巷竹街南薰门(水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北宋元佑二年(年),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至明朝成化八年(年)才迁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
市舶司遗址
3、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城门遗址是泉州海外交通史上的重要史迹。
南宋绍定三年(),郡守游九功筑泉州翼城,在泉州镇南门沿江为蔽成石城。该城基宽8尺,高盈丈,长丈。元至正十二年(),监郡偰玉立废罗城之镇南门,径就翼城拓建。内外皆石,南门曰“德济”。明、清两代,城屡有修葺。20世纪30年代,泉州市政当局多次大肆拆城,惟德济门留存,直至年毁于大火,其遗址遂埋于地下。现德济门遗址已经考古发掘出土,古城门的位置与天后宫的大门错开,符合闽南“大门不能对小门”的风俗。遗址总面积约平方米,分城门、城垣、城墙基址和月城城门、城垣基址两部分,结构完整、气势恢宏;还发掘出了护城河和桥梁遗址。
德济门遗址
4、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大门
天后宫位于泉州鲤城区,始建宋庆元二年(年),初名“顺济庙”。明永乐五年(年),郑和奏请重修顺济庙,永乐十三年(年)再次重修,并更名“天妃宫”。清康熙二十四年(年),感念妈祖有助清兵攻取台湾,更庙名为“天后宫”。天后宫现存大殿、寝殿等明清建筑群和部分宋代构件,山门为移建的晋江县学棂星门。
泉州天后宫大殿
5、泉州真武庙
真武庙山门
真武庙位于泉州丰泽区,俗称上帝公宫,始建于宋代,现存为清道光二十二年(年)重建,内祀真武帝。庙依山而筑,坐东向西。主体建筑由真武殿、四角亭、山门等组成,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真武殿面阔、进深各五间,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前后左右施廊。
真武庙真武大殿
6、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遗址位于肃清门西南,即开元寺的南部,是年以来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这一群体是泉州多元社群中具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不仅提升了泉州的消费能力,还积极参与海洋贸易。南外宗正司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
南外宗正司遗址
7、泉州府文庙
文庙石牌坊
泉州府文庙位于鲤城区,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太平兴国七年(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北宋大观三年(年)迁回,南宋绍兴七年(年)重建。主要留存的建筑有泮池、大成殿和明伦堂院落、庄际昌祠、蔡清祠、李廷机祠,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历史悠久,规制完整,气势宏大,文化内涵丰厚,是福建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其中大成殿为明代建筑,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宋风浓郁。
大成殿内景
8、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大雄宝殿
泉州开元寺位于鲤城区西街,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年),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年)遗物。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殿内减柱造,共有86根海棠式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号称“百柱殿”。殿内斗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间各有补间铺作两朵,尽间仅一朵。斗栱上雕有“飞天乐伎”二十四尊,雕刻精美。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两座宋代石塔——镇国塔和仁寿塔两座石塔,俗称东西塔。
开元寺东、西塔
9、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摩崖石刻位于九日山上。其中宋代祈风石刻反映了当时来往于泉州港的海船依靠有规律交替的季风,从事海外贸易与交通的史实,尤为珍贵。石刻高80多米,有东、西、北三峰(三台)环拱。东、西峰的山崖上现存宋乾德三年()至清乾隆三十二年()历代摩崖石刻75方,以宋刻为主,共59方。此外有元刻6方、明刻9方、清刻1方,留名人数达人。著名的有宋代蔡襄、苏才翁、苏绅、虞仲房等。内容包括景迹题名15方、登临题诗11方、游览留名29方、修建纪事7方、祈风石刻13方。祈风石刻记载从北宋崇宁三年()至南宋咸淳二年()泉州官员为航海船只举行祈风典礼的情形。典礼由泉州郡守或提举市舶使主持,率领僚属等,祭祀海神通远王,事毕登临览胜,勒石为记。
九日山祈风石刻
10、清净寺
清真寺大门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年)。清净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清净寺占地面积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的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清净寺礼拜堂
11、伊斯兰教圣墓
伊斯兰教圣墓大门
伊斯兰教圣墓,史载为唐武德年间(-年)来华传教的穆罕默德四贤徒的墓葬。伊斯兰教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墓地正中有亭,亭中有两座花岗石雕的长方形墓盖石,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简朴无华,衬托二位贤者的高洁品德。墓后是一个半月形回廊环抱墓室,据说这样象征伊斯兰象初月一样纯洁。回廊正中这方青草石雕琢的阿拉伯文石碑刻,记载了元代至治三年(年)有一批阿拉伯穆斯林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为圣贤修墓的过程。还有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一方行香碑。公元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圣地麦加之前,专程到泉州来拜谒。这是泉州地方官蒲日和为他所立的行香碑,以作纪念。
伊斯兰教圣墓
12、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寺建在一高台上,后依巨石作壁。寺内正壁天然石上,雕凿圆形佛图,中有摩尼光佛雕像,雕刻于年。光佛高1.52米,宽0.83米。其石为白色花岗岩,佛像脸部则呈绿色,手部呈粉红色,服饰呈灰白色,天造地设。佛像长发披肩,脸方眉弯,耳大垂肩,颔下两撮长须下垂。身着广袖僧衣,无扣,有襟结下垂作蝶形,双手叠放在盘腿上,掌心向上。雕像背景刻波线状佛光,世称“摩尼光佛”。
草庵寺
13、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
金交椅山窑址大门
磁灶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镇晋江市磁灶镇。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口。于年被发现。各窑址都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窑具。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计有26处。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窑址12处、清代窑址7处。最有代表性的金交椅山窑址,其年代为五代至南宋时期,出土有多种器形的青瓷和酱黑器。
金交椅山古窑址
14德化窑址(屈斗宫古窑址)
屈斗宫古窑址大门
德化窑,在福建省德化县和南安县境内,已发现窑址多处,主要包括德化县的屈斗宫古窑址、龙浔窑址群、盖德窑址群、浔中窑址群、三班窑址群。创烧于宋代,北宋以生产白瓷为主,南宋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元代以生产白釉瓷为主,至明代则以生产低铝高硅的“象牙白”、白瓷闻名于世,是中国外销瓷中数量最多、销地最广的瓷窑之一。
屈斗宫古窑址
15、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大门
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宋代官方设立的专职铁场之一,是泉州乃至福建重要的冶铁场地,产品经晋江支流西溪运往泉州港口。下草埔遗址面积约一万余平方米,发现有炉底、炉壁、冶铁炉渣等冶铁遗迹、遗物。部分探方已揭露至炉渣、木炭屑、黏土、石头形成的锈蚀板结层,可以确定下草埔遗址为宋元时期冶铁遗址。目前已发现10余处古矿洞遗迹及2处烧炭遗迹。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泉州冶铁历史发展的历程,反映出宋元时期泉州经济的繁荣景象,为研究古泉州(刺桐)史迹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16、洛阳桥
洛阳桥,为宋皇祐五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创建,长米、宽7米,桥墩46座,墩孔净跨8米;桥面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8米,上置6或7条石板,桥的南北两端各正2尊圆雕将军石像;桥旁有石塔5座,桥中央两侧有亭子2座,桥的两侧有根栏柱,桥的两测建置石塔9座,桥上筑石亭7座。该桥采取筏形基础和牡蛎固基法两大创举,使古桥历经江海动荡,完整保留至今。
17、安平桥
安平桥石板桥面
安平桥又名名五里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年),绍兴二十二年(年)竣工投入使用;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安平桥全长米,安平桥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3种不同形式,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桥上筑憩亭,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亭前伫立护桥将军,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宝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白塔,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安平桥桥头
18、顺济桥遗址
顺济桥遗址
顺济桥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晋江江面上,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年),长米,宽4.6米,顺济桥是泉州古城区较大的宋代城市建设文物遗址,是泉州城市建设史中的缩影。年,地方军阀陈国辉派款征工,将石梁桥改为四梁式变截面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原石桥板全部拆毁,古桥面貌全非。
顺济桥遗址
19、江口码头(文兴渡遗址)
文兴渡遗址
江口码头位于泉州丰泽区法石社区,由文兴码头、美山码头组成。始建于南宋,历经宋、元、明、清四朝,一直是古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要码头。文兴渡,呈南北走向,从江岸自上而下延伸至江面。码头岸边立有一座宋代宝箧印经塔颇具特色。
文兴渡遗址
20、石湖码头(林銮渡)
石湖码头(林銮渡)
石湖码头(林銮渡)由通济栈桥与天然礁石码头共同组成,唐开元年间(-年)海商林銮在临海的斜坡上开凿石阶、拴缆孔,巧妙地利用天然礁石修建码头,北宋官吏傅琎修建通济栈桥,将岸边村落与大礁石码头连接起来,形成石构顺岸平梁码头。呈曲尺状,南北走向,全长.50米,曲体长70米,宽2.20米,高2.41米,为花岗岩条石顺海岸砌筑而成。构造科学,历久耐用,是早期码头建筑的珍品。是宋元时期刺桐港商贸和海防的重要离岸码头,该码头自创建起一直沿用至今。
石湖码头(林銮渡)
21、六胜塔
六胜塔
六胜塔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滨海的金钗山上,正对着晋江出入海口的航道畔,与万寿塔遥遥相对,宋元以来一直被往来于泉州港的商船视为航标。北宋政和元年(年)始建,南宋景炎二年(年)被元军毁去大半,元至元二十二年(年)重建,(后)至元二年(年)重修。八角五级仿木构楼阁式石塔,通高36.06米。塔座为双层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力士承托。塔身各层均设四门、四龛,并浮雕金刚、菩萨立像;转角处有大圆柱,上置莲花栌斗,两旁浮雕雀替,补间铺作均为双挑;塔檐脊端各安一尊小坐佛。塔内用条石砌八角形塔心柱,上端留有八角井。
六胜塔
22、宝盖山万寿塔
宝盖山万寿塔
万寿塔在石狮市宝盖山,又称“姑嫂塔”,“关锁塔”。它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姑嫂塔背靠泉州湾,面临台湾海峡,有关锁水口、镇守东南的气势,所以又叫做“关锁塔”。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当时姑嫂塔成为了海上行船的航标。
宝盖山万寿塔
图片拍摄于年3月,文字资料参考“世界遗产网站”和“华夏古迹图”网站资料编写。
#中国的世界遗产##泉州##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