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向往繁华都市,在纸醉金迷中满足着自己的各种欲望。但是这样的热闹中玩得久了,就会生出一些厌烦出来,于是,就想要逃避,来到一处清静的地方,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每一个城市的人们,都有几处这样的地方。
陈一很好奇,如果是泉州人,他们将如何选择这样一处让自己宁静下来的地方。稍稍一打听,答案便跃然纸上,就在那条著名的安平桥尽头,一个叫做安海古镇的地方。
01古镇第一印象
总是觉得安海古镇的名声,是沾了安平桥的光,游人许是如此,但是对于泉州本地人而言,安平桥诚然是他们的骄傲,但是安海古镇,却是他们的心灵归处。
安海古镇位于晋江,曾经叫过另外的名字,比如湾海、石井,在明朝的时候还曾叫过安平镇,和现在的衰败有所不同的,这里曾是福建的文化古镇和军事重镇。
在多年以前正式建镇,当时的首领大家可能并不熟悉,可是他的儿子,可以说是无人不晓,那就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后来,朱熹之子朱载又在此开办了石井书院。
如今走进安海,会有一些衰败的感觉,但是过往,却绝对不是这样,安海的繁荣与泉州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传宋朝时期,泉州港的一般税收都来自安海,安海成为当时货物的集散地。安平桥的修建,也是为了方便安海商人的日常,足见安海的重要性。
只是时过境迁,安海湾的水域面积正在逐渐地缩小,其作为港口的地位正在下降,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中心舞台,默默地偏居一隅,在自己的回忆里,看周围潮起潮落。
02安海的景观景致
安海古镇并不大,半天的时间就可以逛完,从成功小学出发,一路往龙山寺、石井书院、陈清机故居、三里街,可以看到安海曾经的历史辉煌。
1、成功小学
来到小学的时候,尚未开门,毕竟现在暑假期间。不过,若是上学期间,想来也不会让我进门参观。
这是明朝抗倭名将郑成功读书的地方,透过校门,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座砖塔,砖塔是明朝时期留下来的古建筑,有人称它为星塔,因为才能够空中俯瞰,很像天上闪烁的星星,因而得名。而从校门处望过去,更像一支毛笔,在校园里,倒是十分贴切。
安海可以说是郑成功的第二故乡,郑成功在此生活了30多年,安海见证了他少年读书到青年报国以及东渡收复台湾的所有人生经历。
2、龙山寺
走进龙山寺,香火十分旺盛,不少香客一脸虔诚的样子,正在与神明进行着只属于他们的对话,各种诵经打铃的声音此起彼伏,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在这一处宁静之地,很多晋江人在这里也许下了他们对于未来的很多愿望。
东山寺正殿中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最能吸引游客的目光,据说隋朝建造的时候,有一棵巨大的树在夜里发出祥光,于是这棵树就被分成了三截,分别被雕刻为观音像、寺门和法鼓,并且能够保存千年至今。
3、祖泽楼
如今,只看外表,很难想象这座番仔楼的辉煌过去。所谓番仔楼,是泉州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建筑,一般都是在民国时期,由归国华侨所建,其建筑样式采取中西合璧的方法,和传统的闽南民居大有不同,而且其材料也都是从南洋直接运送回过来。
每一座番仔楼,都应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去,可惜的是,如今已经像一个落魄者,默默地忍受着时代对它的抛弃。
4、枋皮巷
这是闽南语方言,意思就是问路,即便是当地的老人,对这条巷子也并不是十分了解了。这是安海古镇最狭窄的一条巷子,只能容纳一个人侧身而过。如今,枋皮巷7号已经成为当地的文保单位,这里曾经是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第一次干部会议会址。
5、三里街
这是安海古镇最热闹的一条街,只是现在已经更名为中山路。根据老人的说法,三里街原来是从白塔开始,一直到龙山寺,全长三里路,才有三里街的名称。自古以来,就一直是安海古镇最为繁华的所在。
民国时期,爱国华侨陈清机对三里街进行了拓宽改造,移植了很多南阳骑楼风格的建筑,使得行人不再经受风雨之苦。即便到现在,街上依然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03安海的特色小吃
作为千年古镇,虽然安海已经不再如往年那般繁华,但是有一些东西,却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有所更改,所以,在街上,可以发现很多知名的老字号,满足着食客们对于美食的挑剔眼光。
中山北路的大华福记,这是一家专门经营牛肉的店铺,因为一直坚守传统的古早风味,已经成为归乡华侨返乡后必定要来吃一碗的家乡味道。
位于施厝项的李慨捆蹄,这是一家注重传统手艺的小店,在当地百姓口中的口碑不言而喻,只是开了导航,也没法找到,只能向当地人一一问过。
说起泉州名小吃土笋冻,位于兴安C里的长火土笋冻、飞钱路的肖培土笋冻,都是当地人十分推崇的店铺。
除此之外东鲤张氏菜粿以及三里街的芋圆川老字号,也能用其独特的口味征服游客。
整体而言,安海古镇和我见过的古镇,大不相同,虽然有着古镇的名号,却鲜有让外地游客趋之如骛的现代改造。不过,陈一觉得,或许正因为如此,才让安海保留了一份难得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