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前年吧,市委某先生给了我一篇文言,说让我翻译一下,其后,觉得此文对研究济源文化有些帮助,现把原文和译文一起发表,供有心人不时之需。
移市记
康熙二十三年七
月,闽尤公治济之四载,百务兴,复北门、移市。盖诸兴复千百之一云,在昔,有明末造,逆闯犯阙,天下郡邑城屠室毁。济治,山城斗大。焚毁之余,一望瓦砾。四十年来,东西南三门居民稍稍十有二三营建。北门,则瓦砾犹故也。西北隅,友人文安公辟池塘半亩,诛茅小缮一亭,每过,望钟楼一带灰烬惨目。窃慨兴复无期。惜蓬室士力,不能与父老作营度耳。会公政隙,癸亥甲子间,自冬徂春,既竣城堞,孔庙、泮池宫、文昌奎楼,次第落成。复念北门荒凉,不足壮邑观。且无以备城守也。集绅士耆老,谕之曰:“邑故负城五市,庙道,一区耳。东西南之在关厢内,外者率有廛肆可市,独北门尚荆榛,故缺。旧以马寨因民居为市以补之。然因民居为市与马寨。盍因为市广民居于北门乎?吾将撤庙道、关厢、东西南三门之市,移市北门。盖市在则货居,货居则民聚,聚趋利之民以自为居处,计兴复其有日哉。”寻与市民约,起西南什字街,直北,届太行树屏门,少旋踰钟楼,折而东,抵关庙西,列廛居市。逾月,则争先营室者,捄陾度甍,再逾月则为处处为庐,旅者已十七,创街面矣。北门自今伊始有起色焉!邑父老扶杖观叹,愿须臾毋死,思见北门之盛。且拟北门既盛,公于他门属当别有区画,歌颂盈街,争谋砻石纪事。乃即绵祚庐墅园亭问记,绵祚曰:“公其善于治市,而作用不仅从治市起见也。周于计矣,周制大市、朝市、夕市,致民聚货,皆以井形,列宫之北区。汉世曹相国参以狱市无扰,为相天下之大务。公既移市北门,复时时肩舆过省扰市者,厉禁而办,物平值事,必求与民宜。年虽歉,市无饥民,殆用古周礼治市之道,而以曹相国相天下之法治一邑哉。”公御济源,盖一切有法,而于市尤寓无尽筹划云。
摘
孝廉段绵祚
移市记
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公元年七月),福建人尤应运先生担任济源知县已四年,济源很多建筑都恢复了,他主持修复了县城北门,迁移了集市。虽然如此,但修复的项目也只是济源兴盛时的千百分之一呀!明朝末年,李自成进犯京师,天下的郡县城池大都被毁,济源城原本不大,焚毁之后,一望全是瓦砾乱石。城被毁四十年来,东西南三个城门慢慢修复了十分之二三,而北门仍是一堆乱石。我的朋友文安公在县城的西北角开辟了半亩池塘,芟除杂草修建了一个小亭,我每从北门经过,望见钟楼一带满目凄凉,私下里感慨不知北门什么时候才能修复。痛惜自己作为一个贫穷的读书人,没有能力和父老一起复建济源。适逢尤公在处理政事的间隙,带人修复城池,从癸亥年冬天到甲子年的春天,完工了城墙,接着孔庙、学校、文昌阁也都一一落成。尤公考虑到北门依旧荒凉,济源城看上去不壮丽,且城池不全,无法守卫。于是尤公就把济源的父老乡绅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说:“济源城过去有五个集市,庙街和一区。东西南三个集市在城内,三个城门外都有集市,唯独北门外杂草丛生,百姓无集可赶,过去凭借马寨村的民居作为集市来弥补,这样做,哪里比得上在北门设集借以扩大北门呢?我将要撤消庙街、关厢和东西南三处的集市,移集市到北门,集市在哪里货物就到了哪里,货物在哪里百姓就到了哪里,把老百姓聚焦在北门,北门的兴盛大概不会长了吧。”很快尤公和大家商定,集市从城西南什字街起始,一路向北,到太行树屏门,稍稍转过钟楼,再转向东,一直到关庙的西边,一街两行全部建成商户店铺。一个月后,家家争着盖房子,到处是干活的人,到处是筑墙的号子声。又过一个月,街道两边的已处处是房屋了,旅客不断,街面形成了。县城北门从今天起才像个北门呀。城里的老人柱着拐杖一边观看一边叹息,只怕自己死得旱不能够看到北门完全建成后的盛况。北门既已建成,对别的城门尤公也应当有谋划,移市成功后,满街的人都在颂扬尤公,争着为他树碑立传。一天尤公到我家向我问下一步的打算,我说:“您很善于治市,但治理百姓的作用不能仅仅体现在集市上,周代谋划之初,设有大集市,有晨市,有晚市,招揽百姓聚焦货物,集市设置成”井“形,排列在宫殿的北面。汉朝丞相曹参把没有讼诉案件,集市无惊扰作为当宰相的首要事务,您既然移集市到北门,但车马往来,时不时惊扰到百姓,希望制定严格的法令制度,平抑物价,相关人员照章办事,一切以方便百姓为宜。这样即使遇到荒年,城里也无人挨饿,或许可以用周代管理集市的方法和曹参丞相管理天下的措施来治理一个县吧。”尤应运先生管理济源,遇到一切事情都有方法,尤其在移集市一事上最能体现其遇事之思虑谋划之精深。
摘
孝廉段绵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