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市区建成区面积6.96平方公里到年环湾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泉州网5月30日讯(记者谢曦)“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在不少老泉州人心目中,以东街、西街和中山路为核心的老城区,代表着泉州市区最早的模样。
二三十年间,泉州中心版图逐渐东扩。过境公路从温陵路向东到田安路到刺桐路再到坪山路及至疏港路,城市东扩的脚步越来越快。大坪山隧道、东海隧道的开通,更在几分钟的车程内实现新老城区切换,使泉州的城市东进豁然开朗。
环湾,向湾!城市一路向东。以年3月《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获批为标志,泉州奋力推开环湾时代的大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缘起
海洋基因牵引东进步伐
向海而兴,是流淌在泉州人血液里的基因密码。海丝起点的荣光、古代“东方第一大港”的繁华,无不为泉州这座城市镌刻下鲜明的印记,牵系着泉州人对海洋的向往。
如果把历史的卷轴拉长一些,从沿江向环湾,泉州不曾停下向东、向海的脚步:从唐景云二年(公元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到开元六年(年)州城治所自南安丰州迁至鲤城,再到年市行政中心东迁至东海,跨度整整年。
“城市东进的过程,实质上正是泉州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现新跨越的过程。”泉州市住建局造价站站长詹秋冰曾参与编写《泉州地改市20年纪事》,他介绍,随着城市定位的调整,泉州的城市发展经历了认识升华、布局调整的几个阶段。
年,泉州被列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同于北京、南京、杭州等古都的大城市建制,彼时的泉州还是县级市,所以城市总体规划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城市布局以“保护古城,开辟新区”为指导思想。
年撤地建市后,泉州面临城市发展载体受限的困境,城市往哪里发展成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课题和市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