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安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有着泉州四大古书院之一的石井书院,它见证了朱子一门三代与安海特殊的缘分,不仅成为知名文化地标,更带动当地知文重教、阅读之风的蔚然盛行。
朱子一门三代缘
石井书院位于安海历史文化街区内,当地人称其为“朱祠”,其前身为鳌头精舍。它串联起安海这个古镇几百年来的文化脉络,更见证了朱子一家三代和安海的不解之缘。
年,朱熹之父朱松到安海任镇官。他博识勉学,工作之余,经常到鳌头精舍,向百姓传授文理之学,后人因此也称他为“泉州开讲理学第一人”。朱松离任20年后,朱熹担任同安县主簿,因为两地相隔较近,朱熹常到安海寻访父亲老友,在鳌头精舍里谈论经义,阐释孔孟之道。《安海志》记载他“常至镇与父客耆士论经义,镇人益勤于学”。因此,安海也被称为“二朱过化”之地。
嘉定初年,朱熹的第三子朱在任通判泉州,他奉郡守邹应龙之命,负责将鳌头精舍扩建成书院的工作。书院落成后,因地取名石井书院。
朱氏祖孙三代都与安海结缘,这一文化现象在历史上较为罕见,因此也传为美谈。虽然朱松、朱熹二人在安海所待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们在安海讲学、宣传义理,开启民智,给当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石井书院建成后,也不同于一般书院的启蒙教育,其教育规格之高,已达大学水平,有多位名儒大师曾出任书院山长。而由于石井书院的原因,安海因此文风更盛,人才辈出。
“‘二朱过化’,朱子一门三代缘,让安海人十分自豪。”吴杭州老先生说。吴杭州是地道的安海人、安海通,多年来,他热心保护和挖掘安海文史,曾在政府支持下出版《石井书院志略》《安平桥志》《安海映像》等书。谈到石井书院的过往,他如数家珍。“因为石井书院的原因,安海建起多所中学和小学,文教事业兴盛。现在的书院虽然旧貌换新颜,但整个安海的文化阅读氛围依然非常浓郁,文气愈新。”
悠悠古镇书香浓
4月底,畅销书《皮囊》的作者、知名作家蔡崇达回到家乡晋江召开一场媒体见面会,因为他创办的“母亲的房子”图书馆即将在老家开放。在媒体见面会上他谈到,将老家房子改造成图书馆的初衷,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就热爱读书,却苦于难以尽兴地阅览书籍,于是常常徒步数十公里到晋江安海“蹭书”。
蔡崇达一句到安海“蹭书”,让人可以想见安海读书氛围之浓郁。悠悠古镇书香浓——这也是人们接触安海后的第一印象。
安平古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距离石井书院不远。在古桥景区的服务中心右侧,有一座雅致的晋·书房。书房是晋江市图书馆的分点,实行24小时服务制,馆藏图书多册,定期和晋江市图书馆的书进行更新和交流。
记者走访书房时,正值下午放学时间,很多学生正专心致志地在此写作业或读书。晋江市安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荣宗介绍,书房在景区内开放后,就吸引了许多阅读爱好者前来打卡。在“安平桥畔品书香”成了许多人的休闲新方式。而在安海,原本就设置有两个24小时图书馆,是晋江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两个图书借阅点的借书量常年排全巿第一。
安海有着多所学校,校园内更是阅读风盛行。以“二朱”命名的松熹中学,为弘扬朱子文化,校内不仅建有敬松桥、崇熹亭,还专门编辑出版校本教材《松熹——朱子文化读本》,点燃了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在慎中实验中学,每周末晚是老师和家长的读书交流时间,主题是分享“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的感受。老师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