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有多半天空闲时间,决定再去西湖转一转,重点是孤山的南半部分、曲院风荷、岳王庙和小瀛洲。
早上6点多一点,我就从宾馆出发了,周边餐馆的早餐还没开始供应。这次选择的下车地点是庆春路西口,离断桥很近。
4天前走过白堤和断桥时是傍晚,路上的行人多是游客;今天断桥和白堤附近多是晨练的人,显然以当地人为主。
在孤山路口正研究那块嵌在墙壁里的“逸云寄庐”刻石,一骑着大号独轮车的黑哥们从身边悠然而过。最吸引我的不是黑哥们脚下的大号独轮车,而是他腰间随身播放器中放出的中文流行歌曲。不待我掏出相机,黑哥们已经一骑绝尘,不见了踪影。
穿过平湖秋月御书楼右侧的月波亭,沿湖岸一直向西,首先看到的是“浙江省博物馆”。因为太早,博物馆还没有开门。
继续西行不远,是临湖而立的“光华复旦”牌坊。该牌坊原为康熙帝行宫所有,年,为纪念孙中山,将坊额改为“光华复旦”。坊额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句,意为自强不息,寄托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这其中的“复旦”二字与上海的复旦大学没有什么关系。
牌坊北,过孤山路,就是“中山公园”。中山公园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左雄右雌,为明代遗物。进入公园大门,发现主要道路上都铺有木质栈道,栈道两侧随处可见一些墙基、砖石和柱础。旁边的文字介绍告诉我,这些都是清代行宫的遗迹,那些栈道显然是为了保护这些文物而建。
登上一段台阶,迎面石壁上刻有“孤山”两个雄劲大字,相传为宋人手迹。
石壁两侧各有一个有异域风格的石亭,是上个世纪20年代末杭州人民为感谢南洋华侨捐资救灾所建。顺“孤山”刻石侧旁的台阶向上,可见一座十字结构的单檐歇山顶组合亭,叫“万菊亭”。
万菊亭建于年,是为纪念在杭州举办第一届菊展的张又莱所建。张又莱是一名退役海军中将,爱菊成癖,以至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万菊园”。张氏去世后,其家人将其所存菊种及资料悉数捐赠给了杭州市政府。杭州人民为表达对张氏的敬意,在孤山筑亭立碑,以示纪念。
居高东观,可见由一亭、一池、一曲桥构成的一处小园景。这是当年行宫御花园的一部分,也是行宫保存下来的仅有遗构。
亭为单檐四角歇山顶样式,西檐下悬“西湖天下景”匾额。亭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用多种书体书写,巧用叠字,尽展汉字之美和汉语之妙。继续向上,即达孤山的最高点,孤山实在是太矮了。翻过山梁,选择了西去的下山路。山路用大块的长方形花岗岩石板铺成,两侧山林茂密,禽鸣悠扬。不时有晨练的人或跑、或疾行擦身而过。
一只不知名的长尾鸟出现在山路上觅食,引诱我举起相机,却又不给我哪怕是0.1秒的对焦时间,连拍十几张,都是虚的。
山路的转折处,有一座不用泥灰只用块石垒成的拱形门洞,这是西泠印社的北门。
过西泠印社后山石坊、西泠桥,直奔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在岳湖和金沙湾之间,通过曲桥与岳湖北岸相连。
南宋时,这一带有一官家酿酒作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闻名国内。附近的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
站在曲桥上东望,可以看到苏堤北来的第一座桥跨虹桥。
几只欢快戏水的野鸭子吸引了我的镜头,让我频频按下相机快门。为减轻长焦镜头的抖动,我干脆跪在桥面上,把低矮的桥栏当做依托,好歹拍了几张对焦还算实的照片。
曲桥尽处,是一座单檐歇山卷棚顶四面厅,檐下悬“芙蕖水馆”匾额。从一些年代稍稍往前的照片上发现,“芙蕖水馆”匾额原来是挂在别处的,是近年才改挂在这里的。
曲院风荷的面积比花港观鱼还要大,所以更加“歧路亡羊”,游览起来基本上还是瞎蒙乱撞。曲院风荷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观荷赏荷、酿酒文化和中日友好。观荷赏荷的地点随处可见,但以“风荷池”周边为最。
风荷池是曲院风荷西部的一片水域,景区的主建筑是池北岸的“迎薰阁”。迎薰阁为两层攒尖顶样式,阁东建有一座歇山卷棚顶临水轩,轩前筑有观景平台。
池西岸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小亭,亭名取自南朝宋谢瞻《于安城答灵运》“绸缪结风徽,氤氲吐芳讯”诗句,曰:“风徽亭”。
池东与风徽亭隔池相望的是“波香亭”,亭名源自清代许承祖《曲院》诗句“泻入波心水亦香”。有趣的是,波香亭与风徽亭的亭联均为“野翠生松竹,潭香闻芰荷”,不知何意。这副对联也是一副集联,上联摘自李白《姑孰十咏》诗,下联摘自孟浩然《浮舟过滕逸人别业》诗。
波香亭以东的一片区域叫“福井杭州友好公园”,是杭州市和友好城市日本福井市共同建立的。园内有一块时任福井市市长酒井哲夫题写的“友好公园”刻石,字写的很认真,有那么点中国书法的味道。
最有意思的是另一块刻有“读白居易之诗,怀鲁迅君,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的刻石,落款是“藤野严九郎”。在中国,知道鲁迅先生的人,几乎都知道“藤野先生”,知道那位有些邋遢,但教学严谨,对来自中国的青年鲁迅不抱偏见的日本医学老师。碑文并非藤野先生亲书,而是由福井市著名汉学家青园谦三郎先生根据藤野先生的手稿仿写的。
从友好公园转向东南,可见一“香凝绿酿”石碑。在网上搜了一下,没发现任何与这块石碑有关的信息,只查到题字的落款人王际华是乾隆十年(年)进士,曾官至礼部、户部尚书,加太子少傅,是《四库全书》的主要编纂者之一。
向南跨过一座单拱石桥,是“风荷御酒坊”。这是一处新建的景点,通过场景复原、壁画、雕塑、微缩景观等手段,向游人展示南宋御酒的制作流程等内容。
附近还有现代大作家茅盾题写的“曲院风荷”石碑和“真趣亭”。
从真趣亭转而向北,有一座九角重檐攒尖顶楼阁式小亭,叫“觞咏亭”。亭底层为砖石结构,亭壁嵌有名人碑帖刻石;上半部分为木结构,没有挑檐。在中国传统亭类建筑中,除了圆亭,都会有“翼然”的挑檐,这个亭子怎么这么特别呢?从杭州回来,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觞咏亭本来就是个日本风格的亭子。上个世纪80年代,曲院风荷计划恢复和新建一些景观。受当时中日友好大背景的影响,这些恢复和新建计划吸收了一些日方专业人士的意见。
这些所谓的意见最终导致在“友好公园”范围之外,兴建了一批具有强烈日本风格的建筑,包括一些木质小桥。
继续向北,可见“蚕学馆旧址”石碑。蚕学馆由时任杭州知府林启于光绪二十三年(年)8月创建,是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当年的校址分为两处,一处在金沙港的关帝庙,另一处就在今天的曲院风荷公园内。蚕学馆的建立,开我国近代纺织和农业教育的先河。曲院风荷是个休闲的好地方,但会让寻迹访古的人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