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会有人告诉你,在泉州,历史是活在你眼前的。这一点,从泉州城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很具象和清晰地触及到。从今天开始就一点点为您分享,首先说说泉州城那些宋朝的桥。
洛阳桥全景
两宋时期的泉州城绝对是一座璀璨的明星城市,人口众多,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十分发达,而且还文人辈出,文化灿烂。这其中泉州的造桥艺术堪称两宋时期中国的一绝,号称“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根据《泉州府志》的记载,泉州历代以来有记载可查的桥梁数量是座,其中两宋时期所造的有座,而且这些桥梁大多建造在滨海区域或海湾之上,难度更是不一般。这些桥贯穿通达了泉州通往北方和南粤的交通,连接了港区和城区的交通网络,大大方便了船舶和车辆流转人员与货物的需要,可以说是泉州成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关键基础设施配套。
安平桥
在这些桥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修建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年)的惠安洛阳万安桥和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年)的晋江到南安的安平桥(又称五里桥)。关于这两座桥的故事可以单独讲很多篇,今天主要分享一下这两座桥在造桥技术上的了不起之处,使得它们可以存续至今。
洛阳桥首创了“筏形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技术,都是足以载入世界桥梁史册的重要发明。筏形基础就是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用石块累筑,做成船筏形状作为桥墩的基底。这种筏形基础技术直到19世纪末才在现代桥梁工程中普及使用,洛阳桥筏形基础技术可以说领先八百多年之久。
洛阳桥筏形基础
桥墩基础如果只靠岩灰浆胶注,在海风海浪海水的侵蚀下,不过几十上百年就会瓦解。而“养蛎固基”的方法就是借由海蛎的蛎房繁殖力强、黏着性好、不怕侵蚀的特点,两年时间就可以把桥墩基础黏合成坚固的整体,而且只要有海蛎存活,就可以千年不散。
在古代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洛阳桥的“浮运架梁”是克服这一困难条件的创举,原理是利用海水的涨潮原理,事先用船只把石材运到江中,等潮水涨起时就移到桥墩之上,用绳子牵引,利用潮落的时机把石梁安放好。
安平桥的“睡木沉基”法,则是解决了石块在水中泥泞会容易陷下散落的问题。即在泥摊中用椿木分层交叉,然后垒压上石条,木头陷入泥摊中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力学结构,从而奠定了桥墩的稳定基础。正是由于这种技术,使得安平桥每段桥梁都能平稳对接,延伸五里之长,而稳固如斯。
顺济桥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独步天下的领先技术,使得洛阳桥和安平桥这两座桥近千年间历经数百次的台风、地震等自然袭击仍然稳固如斯、飞虹横亘,直到今天,洛阳桥和安平桥上依然行人来来往往如故,依稀让人瞧见了宋朝模样。
得益于这些造桥技术,同样始建于宋朝,泉州境内使用至今的名桥,还有石笋桥。而值得一提的是,有八百年历史的顺济桥曾经在民国时期都还安好,被军阀陈国辉重新给修成钢筋水泥桥,反而在年出现桥墩坍塌。两厢对比之下,不能不让人更加佩服古代泉州人的造桥技术和智慧来!
顺济桥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