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执行赖小玲连江水张传捷在泉州,许多乡村仍保留着一些古石桥,它们优美坚固,构思独特,工艺精良,曾经为桥边人们提供过往方便,是当地人智慧的结晶。它们默默守护着小乡村,默默凝视着潺潺流水,见证着沧桑岁月……在德化县汤头乡岭脚村,就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如一道飞虹横跨岭脚溪,在偏远的小山村尤显雄伟壮观。桥名为“西城”。从拱桥的宏大规格、桥上大理石被岁月磨损程度及生长的老树来看,可窥见此桥来历并不一般。旧街路仔人家(资料图)旧街路仔现状如今的西城桥曾是瓷帮古道重要节点岭脚村位于德化县西部,村尾的石拱桥很早就叫“西城桥”。相关史料表明,明代之前为木条桥,明代天启元年(年)建为木质结构桥亭。清时顺治四年(年),兵乱焚毁,顺治十六年重建。康熙四十四年(年)被洪水冲垮,至乾隆十一年(年)再建单孔石拱桥,当时里人王仕卿、周天作、黄国辅募捐,时任知县为鲁鼎梅。之所以屡毁屡建,并且规格日益壮观宏大,与岭脚旧时重要的地理地位不无关系。宋时,剑州路驿道经汤头岭脚北上。有《名胜志》记载:“(泉州)宋自西北取剑州,路出城西义成门,至南安汰口驿、永春桃源驿、德化龙浔驿、上壅驿(上涌),抵尤溪县,迤逦经西芹至延平,避福州大义江之险。”就是说从泉州这个发达的港口城市前往剑州(南平)这个经济文化中心,当时是要避福州大义江之险,而选择经南安、永春、德化,抵尤溪县至剑州。宋太平兴国三年(年)就设上壅驿(上涌),从上壅驿往岭脚有一条官府溪石铺通的古道,那么西城桥就是该古道上一座极为重要的桥梁。此外,西城桥是德化西线的瓷帮古道重要节点。据《海丝闽南·瓷帮古道》介绍:德化境内有南、东、西三条主要“瓷帮古道”线路。其中,西线经龙浔驿、石山铺、邱店铺、赤水铺、上壅驿、半林铺、汤头铺、汤尾铺、中腰铺等,再由人工挑至尤溪廿九都古迹口码头,经闽江抵达福州台江区“硋埕(瓷市)”,分销全国各地,有的还从福州港出海。此瓷路因临近古迹口岭脚到尤溪的古迹口仅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降低了陶瓷交通运输成本,在宋元时期,特别是清中晚期颇为繁华。这一点,我们可从德化西半片上涌、葛坑、杨梅等地明清古窑址众多及德化窑工在尤溪县建“山头窑”从事陶瓷生产得到佐证。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城桥头有一厚实墙基的建筑遗存,疑为“汤尾铺”遗址。旧时的西城桥俨然是德化西部的交通地标。站在桥上,看着脚下光滑的石板,看着勾连汤头和尤溪两个地方的古道,旧时官役往来、商贾繁忙、游子奔走、挑夫接踵的情景不禁浮现眼前。瓷窑垅尚有部分窑炉遗存瓷窑垅一角青花瓷片与匣钵桥边旧物诉说昔日繁华一座乡村水尾桥名为“西城桥”,人们猜测,早时德化县岭脚极有可能就是叫“西城”。取名的由来,或因岭脚地理位置是德化县西部边陲,又因乡村繁荣如小城,故叫“西城”。而从古桥边各种旧物——老街老校老窑瓷,可寻得昔日此地繁华的印记。据老人传说,岭脚村很早就有古街道,位于现旧街路仔一带。街道由溪卵石铺成,长多米、宽3米多,两边有店面近20家,包括盐店、布店、糖店、酒坊、药铺、客栈、染坊、餐饮店、打铁铺及日用品店等,有戏班子常驻于此,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在岭脚村水尾山坡上有个叫“瓷窑垅”的地方,山上有成片的白瓷、青花瓷片及匣钵等烧瓷器具。有些青花瓷碎片,画工娴熟,发色青翠欲滴。二三十年前,村民轻易就能到山上捡一两个完整的匣钵当“狗槽”。村人还称,当时的水碓在离此地不足百米的岭脚溪边。一个以瓷窑为名的地方,到底有几条窑已不可考,但此地曾因瓷而生、因瓷而富是不争的事实。清末,英国传教士到岭脚村传教,见此地生活富庶、交通便利,还在此地特意建起教堂。教堂占地近两亩,至年,基督信众达30人。此外,在岭脚过岭、荇坑等自然角落发现大量的旧宅基地遗址和多处石灰古墓,规模宏大,这些都佐证了德化县岭脚村过去的繁荣与昌盛。今日基督教堂据德化地方志载,宋时在岭脚村设有汤尾关,明朝改汤泉隘,负责官方交办的边防检查及关税征收等事务。这里成了从泉州北上尤溪乃至闽北的重要关隘,往来官民商旅常要落脚于此。这样说来,岭脚的繁华也就顺理成章了。年,西城桥古驿道边创办“怀远学校”。校内设6个班,在校生达多人,教职员13人。学生来自尤溪县的坂面、中仙和大田县曾村及本县的葛坑、杨梅、汤头、上涌、大铭、春美等周边乡村。一个边陲乡村有如此的办学规模,堪称奇迹。新中国成立初期,岭脚依旧是很特殊的存在。年1月全县设为7区1镇54个乡,岭脚村为民主乡,辖岭脚、格中、汤垵三个行政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岭脚开通客运,陆续开办国有、集体、私营企业10多家,如县松脂收购站、造纸厂、化工厂、车木厂、焦油厂、发电厂、锯木厂、邱埕铁矿等。那时,汤头乡干部称岭脚村为“小香港”。现在,村里还延续逢“七”为圩日的习俗,这或许是德化唯一还开设圩日的村子了,只是繁华早已不复当年。西城桥下经风沐雨仍气势如初后来,随着大宗物资交流更加频繁,西城桥已承载不起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宗陆运物资改用公路运输。特别是近些年,随着高速公路开通,国道、省道、县道的提升改造,旧时的官道必经地不可避免成为被现代社会忽略的犄角旮旯。旧街路仔确实老旧了,只有命名为“旧街路仔”的门牌还保留着旧日的体面。岭脚早已没有“瓷窑”了,只有教堂还在,基督教徒还有一些。学校、工厂也顺着人流流向城市。圩日还在开圩,赶来的都是一些熟悉的老面孔——本地的,还有尤溪县坂面的永坑、山岩和大田县梅山的卓坑里、雄峰一带村民。历经数百年的西城桥,岿然不动,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者一行到岭脚村,特意去水尾看看西城桥,还带了钢尺测量了一组桥的数据:西城桥离水面高8.30米,桥面宽3.70米,溪水面宽15.00米,石拱桥面长(含引桥)53.76米,拱桥坦弧大理石以7块与8块按“工”字形错开干砌,共层,约块,拱桥坦弧长约26.06米。几百年过去了,西城桥经历了多少地震破坏、多少洪水冲刷、多少风霜雨雪,始终巍然屹立。一桥飞架,气势如虹,我们不禁被古人高超的造桥技术所折服。面对桥身,弧形大理石底部表层长出不规则的青褐色石苔,像一位布满老年斑的长者,诉说着其年代的久远;石缝十分紧凑,没有半点分离倾斜之迹象,石缝间生着几棵阔叶林木,但丝毫不影响石拱桥坚固程度。站在桥下,清风徐徐,溪水哗哗啦啦,悦耳动听,令人心潮起伏。都说建桥修路是功德事,现在想来确实如此。一座桥托起了一座村庄的百姓生计,承载着一段德化人民开拓进取的故事,既沟通了地域,也勾连着历史,引人流连,耐人寻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