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岁带兵只因换了一处房子,南安这个家

从南安丰州燕山北路一路向前,一座红墙燕尾脊建筑甚是惹眼,门楣挂一牌匾,上书“版筑流芳”四字,即是傅氏大宗祠。这座宗祠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在南安现存宗祠中,传承时间最长,保持最完整。丰州环山村金钗山,傅实和他的夫人在此安葬。宗祠后殿正中央,供奉的是傅姓开闽始祖傅实金身立像。年前,傅实年方十五,富有韬略,英勇善战。这一年,傅实奉敕率军入泉平定叛乱。正是这位意气风发的少年,让整个泉州城恢复了繁荣。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深刻,每个宗族姓氏都会设立祠堂,祭祀先祖。而傅氏大宗祠内,却专设一隅,供奉外姓人黄妙应神座,世奉香火。这一切,还得从傅实决定从泉州迁居南安周井堡(今丰州桃源)的缘由说起。地理机关立春之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古城寻踪。步入傅氏大宗祠,宗祠门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巗野传家三篇简在,泉山开府一剑南来。”随行一位傅氏宗亲会的老者言明,“‘开府’说明这里是闽南傅氏的发源地”。该祠面阔五开间,两进悬山式屋顶,盖琉璃瓦,燕尾形屋脊……虽经历代修葺,但仍保持原貌。步入祠内,只见雕梁画栋、匾额高悬、祠堂上方花灯结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盏子孙灯,已有数百年历史。后殿正中央,供奉的就是傅实公金身立像,正上方高悬“诏书”匾额。宗祠两侧的墙壁上,刻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此乃文天祥为傅氏裔孙傅定保所书,真迹仍保存在傅氏子孙手中。朱熹到访此处时,曾题赞文山题壁及地理机关等重要文物。在这宗祠中,处处蕴含着建造者高深莫测的玄机。比如,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星,称“四水归明堂”;天井选用水波纹砖铺砌,水涵出坤,一旦降雨,门口水沟溢盈,水即会返灌入内,而后回旋而出。近代在重修涵洞时,发现涵内有石刻的文字,上面刻写着:此涵不越,科第不绝。最令傅氏族人引以为豪的是,宗祠内悬挂的历代进士题名录。有史册记载,自傅实公后,裔孙贤才辈出,从唐至清代有多人中进士,出现了三世七进士,六世九进士,父子进士,伯侄进士,兄弟进士等,尤以清嘉靖傅以渐考中状元,明傅夏器考中会元为誉,可谓“泉山名姓无双本,南邑文章第一家”。这宗祠,便是傅实的府第。站在落日余晖下的天井,思绪飞到千百年前,似乎能想象当年骁勇善战的傅实,兵临古城平息战乱的画面。少年平乱自古英雄出少年,傅实年少时便胸有大志,勤练武艺,熟读兵书。长大后,跟随从兄傅笋(昭义军节度使)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按唐朝后期惯例,节度使缺位或不能治事,可推本使之子弟或部将为留后。然后,朝廷正式授之。傅实因此得承节度使之职。公元年,年仅15岁的傅实奉敕入闽,辅助赵国公。当年唐皇给傅实下的圣旨。当时,泉州刺史左厢都虞侯李连占据泉州,骄横不法,为害百姓,民不聊生。傅实率军兵临泉州城下时,李连看到傅实大军军容严整、兵强马壮,大惊失色,赶紧下令叫手下紧关城门。傅实在探明城中军情后,不急于强攻,采用围而不攻策略,待李连防守松懈之时,派精兵潜入城中做内应,而后突然袭击,一举攻破泉州城,迫使李连慌忙逃窜。平定地方叛乱后,傅实镇守泉州,实施了一系列的安民富民政策,深受百姓的爱戴,赞之曰:“一剑南来,安民定疆。武荣播泽,版筑传芳”。在为百姓日理万机的同时,为了安顿家眷,傅实在泉州仁风门外皇山南麓东湖之滨建了尚书第。寺宅互换时移事易。随着黄巢起义军势力不断扩张,河南光州王绪及固始县佐史王潮率部众入闽,连克汀州、漳州,直迫泉州。而当时泉州刺史廖彥若贪暴残忍,失去民心,而且兵心涣散,守备不修。抵御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毫无胜算”,如果勉强抵挡,肯定会使泉州生灵涂炭。傅实犹豫不决之时,一方外高人妙应禅师出现了。公元年,黄妙应在泉州弘法,认为傅实的尚书府地势险要,扼泉城之口,乃兵家必争之地。为保一郡百姓安宁,黄妙应向傅实进言:“此若室也,丐吾居之,吾有地愿与公易之。我居尔室,干戈永息;尔居我穴,衣冠不绝。”意思是说,你的府第让我居住,我有一块地与你交换。我居你的府第,干戈从此平息;你居我的宝地,会人丁兴旺、衣冠不绝。傅实在被妙应禅师的诚意打动之余,也认为两虎相争,必定两败俱伤,不如避开锋芒,另辟安居之所,方为上策。于是,将尚书第舍为“护安功德院”(后改名东禅寺),并慨捐钱银和粮食,用于护安院建设和僧侣的生活供给。自己则迁往远离泉州城区的南安周井堡。这就是著名的“寺宅互换”典故,《南安傅氏族谱》《武荣傅氏族谱纪要》的多篇谱序皆有记载。傅实听从妙应的建议,远赴武荣周井堡定居后,王潮军果然围攻泉州城,刺史廖彦若纠集军队固守抵抗。一时间,城内外血影刀光。而在这一阶段,傅实与王潮相安无事,真如妙应所料“干戈永息”,子孙昌盛,衣冠不绝。在傅氏族人看来,正是妙应禅师“寺宅互换”的建议,使傅实避免了与王师兵戎相见,得以退居丰州厉兵秣马、繁衍生息。因此,傅氏族人将黄妙应视为家族的守护神,在大宗祠右畔供奉着“妙应公”神座,世奉香火。知己之交丰州葵山之麓,“一代诗宗”韩偓葬于此地。在韩偓墓前,有“歪头石翁”,与其他石翁显然不同,这尊石翁的头歪向左侧,眺望远处。据传,这是打石师操作失误所致。正当打石师欲作更正时,傅实却对着“歪头石翁”说:“好,好,这真是天意啊!”原来,傅实为了百年后能够与好友韩偓长久相伴,特地请风水名家妙应禅师为他和韩偓看了两块“风水”宝地,而“歪头”石像所看去的方向,正好是傅实为自己预留的“金钗”宝穴。公元,韩偓辗转来到南安丰州,当时的丰州是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的驻地和封邑。这两位“天涯孤臣”相见,倍感亲切,傅实在莲花湖畔结庐,让其隐居。《武荣傅氏族谱纪要》中详细记载了傅实和韩偓的情谊。韩偓的《李太舍池上玩红薇醉题》写道:“乍为旅客颜常厚,每见同人眼始明,京洛园林归未得,天涯相顾一含情。”描写一个京兆人,一个河洛人,同在天涯相依生活的情状。此外,韩偓对傅实寄望极大,评价很高。他勉励傅实:“社稷俄如缀,雄豪讵守株。忸怩非壮志,摆脱是良图。”告诉傅实,为了社稷安危要挺身而出,不要犹豫不决。甚至以身后事相寄托。“他年如拔宅,为我指清都。”嘱咐傅实,当他死时,替他找个去处安葬。傅实虽没能实现韩偓寄望他廓清天下的雄图,却对他的嘱托信守不渝。公元年,韩偓去世后,傅实依旧制为其建墓,营葬于葵山之阳。隔三年,傅实葬于环山村金钗山上,亦在葵山环抱之中,两位“知己好友”终于实现了生前立下的相依相伴的愿望,“歪头石翁”也成为他们深情厚谊的有力见证。位于南安市丰州镇的傅实墓。如今,傅氏族人在傅实墓的基础上,建起了傅氏文化园。巍峨的山门后高耸着傅实公石雕像,高达5米,重达20余吨,以供后人景仰。盛名犹传在桃源村的桃源宫顶厅,长年供奉着唐太宗李世民及开唐四功臣的塑像。桃源宫又称唐王宫,原为西晋三会宫。公元年,傅实奉敕入闽时,唐僖宗御赐唐太宗李世民画像。傅实率部入泉易居周井堡后,将三会宫改建为唐王宫,供奉李世民像以示效忠。桃源宫桃源宫内的壁画,描绘有当年傅实获赠李世民画像的故事。每年元宵,也按照长安结灯仪式,点灯结彩与民同乐,以谢皇恩。这就是丰州桃源上元点灯的开始,也是“泉州第一灯”的来历。除修建唐王宫外,傅实还修建莲花岩、法华寺,重修延福寺、龙兴寺、欧阳行周书室;在桃源村演武修文,演绎成风格独特的拳种——桃源拳,至今,傅氏后人依旧保留练武的习惯。如今,傅实的后代已繁衍成泱泱巨族,据不完全统计,其裔孙达70多万人,遍布闽台粤赣及海内外,兴许应了妙应禅师那句“衣冠不绝”。人物:傅实傅实,(-年),傅姓开闽始祖,字仲诚,唐光启年间任威武军节度招讨使。祖籍山东济州,因黄河改道,迁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梓里村,唐僖宗广明元年(年),傅实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奉敕率军入泉,辅助赵国公镇闽,建府第于泉州仁风门外。乾宁三年(年),唐室赐傅实银印青绶,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尚书左仆射食邑千户”,这也是如今丰州傅氏堂号“银青衍派”的来历。遗迹:傅实墓傅实墓位于丰州环山村金钗山西南麓。墓南向偏西,墓碑为花岗岩,高1.22米,宽0.61米,厚0.12米,方形圭首,阴刻楷书“傅始祖考墓”五字,为明万历八年(年)冬重竖。其西约40米,有其夫人黄氏墓(诰封咸宁郡一品夫人)。山下路口竖有清嘉庆十三年(8年)立的“节使仆射傅公、夫人黄氏神道”碑一通。赖香珠李想文/图来源:海丝商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