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第十四期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洪拳为广东南拳“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之首。洪拳最早盛行于花县、禺北(今白云区一带),现于广东各地及海内外许多地区都流传甚广。洪拳是以龙、虎、狮、豹、蛇、鹤等象形与特性,结合武术技法创编而成,有龙拳、虎拳等单形拳术,亦有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等混合形拳术。洪拳风格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拳势威猛、重实战,其拳术套路有“一点,两手,三展,四门”的特点,“一点”即开始与结束是在同一个地点;“两手”即左右手都要打;“三展”即每个套路都有“三展手”的动作;“四门”即一个完整的套路,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都要打。
洪拳诞生于广州,在白云区传承已近悠悠三百载。
千拳归一路。洪拳的武道精神孕育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其精髓万变不离其宗。
当年国家危难时刻,三元里抗英反侵略战斗中,成千上万洪拳义勇,挺身而出,齐心抗敌!汇聚匹夫之力,众志成城,守护家园,抵御外侮!这,正是洪拳人代代薪火传承的武德精神。
当下,正值疫情袭来,我们更当不畏艰难,挺身而出,同心抗疫,守护家园。
黄飞鸿曾助力洪拳在白云区传播。图为黄飞鸿影像。
忆往昔,雄姿英发
●岭南先民自强不息清初创立广府洪拳
三月里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白云区竹料镇古朴的冯氏大宗祠广场上,一个壮实的中年汉子正带领一帮弟子练武。“嗨”,随着一声雄壮的吆喝,武者们腰背挺直,重心下压,扎稳马步;“嘿”,两手握拳,放在腰部;“嗬”,左手出掌,右手出拳,亮明身份;“哈”,左掌屈拇指,掩右拳相抱,行抱拳礼……一招一式虎虎生威,以声促力,声震四野,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如此“胆似铁打、骨似精钢”的武艺,正是清初洪熙官创立的洪拳,传承至今,已在白云区传播约载。此时,带领众弟子练洪拳的正是广州非遗洪拳代表性传承人冯亦慧。
3位嫡传弟子扎根禺北
洪拳传播“花开三朵”
话说康熙初年,福建“南少林”俗家弟子洪熙官为躲避清廷追捕,远遁广州,先后在海幢寺、龙藏寺(今大佛寺)、光孝寺等广招门徒。洪熙官契合南方天时、地利创立了广府洪拳。
中华武术可谓源远流长,门派众多,素有“南拳北腿”之分。洪拳是南拳的重要代表之一,位列广东洪、刘、蔡、朱、莫“五大名拳”之首。为什么拳脚并重的洪拳得以在广州这片土壤孕育而生?盖因南方丘陵多、雨水多、田间地滑,客观上南派功夫讲究阔幅沉马、稳扎稳打、硬桥硬马、迅疾紧凑,利于在田间一步一步施展;这有别于北派功夫,因着北方平原多,一马平川,故而北派功夫的特点是大开大合、蹿纵跳跃、舒展大方。
乱世之中,岭南先民习练武术是自保良方。作为开山鼻祖,洪熙官施展的洪拳硬桥硬马、拳势威猛、刚劲有力、长短结合、注重实战,“圈粉”无数。洪拳沿着两条主要路线传播:一条是传入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洪熙官曾亲自前往新民埠、赤泥、炭步、李溪等地设馆授徒;另一条路线“花开三朵”,洪熙官3位嫡传弟子扎根禺北(今广州市白云区一带)授艺。
《赤坭镇志》记载,洪熙官在赤坭墟关帝庙设馆授徒,有得意弟子谭敏等人,后谭敏将洪拳传入竹料村。洪熙官在李溪村教授拳术,有弟子萧荣大(在竹料镇米岗村)和张广华(在李溪村德庆堂武馆)。后来,萧、张二人将洪拳传入竹料村、寮寀村、龙岗村、竹二村金花庙、鹤龙黄边村、人和高增村、太和营溪村等地,洪拳由此在白云区落地生根。
另外,武术名家黄飞鸿将洪拳传予弟子林世荣,再由林传予吴少泉、邓二。接着邓二将洪拳传予何华,后传予杨钜荣,杨亦在竹料村传授洪拳。
黄飞鸿嫡传弟子、当代洪拳大师黄达生与黄达雄对练。
依托醒狮与粤剧发展壮大
白云区凡有祠堂必练洪拳
“三路并进”,民间习洪拳者呈现“野火燎原”之势,清廷一改康熙年间对武术相对包容的政策,雍正、乾隆年间曾颁布严厉的禁武令,明令禁止“武术教师”这一行当存在。自此洪拳子弟转入地下,化整为零,逐渐融入醒狮、粤剧等社团、戏班之中,保存有生力量。彼时,洪拳秘不传外,仅限于同宗同姓同门间传授。但白云区洪拳不仅没有式微,反而民间学拳者日众。
你道为何?原来,醒狮与粤剧犹如狂涛骇浪里的一叶扁舟,让洪拳得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醒狮被广东人认为是驱邪避害的祥瑞之举,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洪拳与醒狮渊源极深,传统醒狮表演要求手臂有力、马步稳,而洪拳最大特点是“铜桥铁马”,两者相融,可谓相得益彰、天衣无缝。在著名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中,主人公黄飞鸿不单是一位武艺高强的武师,也是一位技术高超的舞狮师傅,两者完美合一,这是有一定根据的。洪拳与粤剧的渊源同样如是,粤剧并非武打表演,用的是真功夫,这也为两者水乳交融提供了契机。
遥想当年的白云区一带,村村都有祠堂,每条村庄都有自己的醒狮队。洪拳融入醒狮表演,意味着每条村庄的民众多多少少都会打洪拳。白云区出现凡有祠堂、必有醒狮,凡有醒狮、必有洪拳的盛况。
白云区社学屯练壮丁
清末三四十万人练拳
自唐代开始,白云区陆续建立社学,一条村或几条村建设一所社学,一开始作为村里教育、议事、举办红白喜事的场所。至清道光年间,禺北(今白云区)乡村已建立大量社学,转而成为村民练武之场所。各社学都聘有武术教头,为洪拳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清朝番禺文人粱松年在《梦轩笔谈》中记载,当时(年)各乡书院、社学屯练壮丁,不下三四十万人,皆无事则归农工商,有事则执兵杀逆。白云区有迹可考的社学有25家,意味着白云区在清朝中期至少有25家传授洪拳的场所。今天,白云区仍有7家社学存有建筑遗迹,包括竹料镇同升社学、钟落潭镇西湖社学、太和镇联升社学、石井街升平社学、江高镇和风社学、永平街东平公社、龙归街仁风社学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展出的画作,反映了乡义勇在三元里古庙会盟的场景。
●三元里抗英旌旗猎猎乡洪拳人永铸丰碑
洪拳的尚武精神自诞生之日起便一以贯之,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洪拳武者崇尚的最高境界正是保家卫国。
醒狮、粤剧、社学哺育了洪拳,武德亦熏陶了一代代洪拳人,白云村民自始多骁勇之士。正所谓武艺高强人胆大,当英国侵略者入侵广州的时候,洪拳第三代、第四代弟子组织洪拳丁勇,组成三元里抗英义勇主力军。他们用尚武的行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利益,树立了洪拳人守护家园、抵御外侮的不朽丰碑。
三元里抗英斗争打响
乡义勇成立“平英团”
鲜为人知的是,三元里抗英斗争打响后仅一天,方圆数十公里乡义勇齐聚三元里,纷纷摩拳擦掌,成立“平英团”,诱敌深入。三元里村中,数百洪拳子弟就地参与“平英团”。白云区东平村沙梨园东平公社、西湖社学属下17乡义勇一起奔赴三元里参加战斗;和风社学、通风社学、升平社学等约定守望相助、互相策应、共同御敌,谱写了广州版的“桃园三结义”。
周春、甘先、冯觐锋被称为洪拳三杰,分居于龙归镇南村、鸦湖乡岗尾村、同升乡竹料村,三人不约而同组织义勇,保护家园。当其时,冯觐锋发动同升社学洪拳成员以及竹料村义勇多人,抄起兵器,义无反顾奔赴三元里抗英。
在年5月30日的战斗中,唐夏乡(今白云区棠下村)的洪拳大师颜浩长率领乡众冒雨追击,一马当先,刀劈英军少校毕霞,杀死英军少校军需官等数人,为乡民交口称赞。当时他年仅20多岁,臂力过人,桥马雄迈,一臂“定桥”,能挂三壮夫,人称“定拳长”,有“定拳长杀番鬼——食完一口烟都唔迟”的歇后语流传至今。
甘先则手持大棒,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带领鸦湖等地的义勇杀向牛栏岗,他英勇善战,指挥鸦湖乡义勇队,与各乡抗英义勇密切配合,大败英军头子义律、马礼逊率领的援兵。自此,“城北少年甘先”被人们传颂,至今尚有民歌流传:“久闻甘先好名声,佛岭市上扎大营。讲起当年打番鬼,英雄队里最年轻。”
可刺可钩可砍可劈的钩镰枪
进行跨越年时空的对话
迄今,竹料墟的聚英武馆内陈列着50多件当年古兵器,均系冯觐锋组织义勇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后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在一把把大钯、牛角钯、镰钯、方钯、虎叉等兵器里,冯亦慧随手拿起一柄顶端插有尖刅,并带有利钩的兵器。这柄兵器顶部已有锈迹,此时握在冯亦慧手中,似乎正在进行跨越多年的时空对话。
“这把钩镰枪,正是我高祖冯觐锋当年抗英时使用的兵器。古时候战马都是穿盔甲的,钩镰枪前面这个弯钩就是用来钩砍马蹄的。这柄枪可刺、可钩、可砍、可劈。当时抵抗英军战斗正酣,我高祖拿着这柄钩镰枪,钩住了英军指挥官伯拉特少校的衣领,将衣服从衣领撕开到袖口。”在战斗中,同升乡勇战功卓著,获赠“至诚不息”牌匾一幅。
碧空广阔浩气扬。当年参与抗英的乡有哪些呢?现在已没具体准确的名单。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负责人梁慕瑜称,牛栏岗一役,抗英义勇有20余人牺牲,后来在牛栏岗修建“义勇祠”,上面记录了22个烈士的姓名及籍贯。记者梳理一下,烈士来自三元里周边的张村、望岗、环溪、彭边、龙湖、萧岗、石马、南村、园下田、黄边、峻岗、龚边、大圃等地,此外还有南海泮塘、顺德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三元古庙成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位列“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编号第一号,故被称为“国保一号”。
清末民初救亡图存
白云乡村多授洪拳
三元里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广州城乡的“街约”、“社学”纷纷组织团练、义勇,白云区周边村民掀起了洪拳热,村村有拳师。守护家园的爱国精神或成为家训,或出现在村规民约中。白云区钟落潭镇白沙村杨氏族人一直克守忠、勇、孝、敬、勤、俭、仁、义、礼、智、信的祖训,杨氏大宗祠祠堂正门的一副对联曰:“胸怀祖国育英才汗水催成千树绿,放眼乾坤为志士甘霖浇灌万花红。”
习洪拳往往让人练就了一身功夫之外,还养成了一身正气。三元里村今年80多岁的村民李炳炎回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刚上小学,村里东西南北约各有一个武馆。村中大人下田干完活后,往往聚到武馆里练拳,父传子、哥教弟成风。其父就在西约武馆练洪拳,幼年时的李炳炎常常跟着去学,打下了扎实的洪拳基础。如今80多岁了,他施展的洪拳依然拳拳到肉,虎虎生风。
看今朝,大放异彩
广府洪拳入选“非遗”洪拳人争当志愿者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性武术观摩表演赛中,洪拳多次大放异彩。当时,在白云区的村落中,洪拳依然为许多青少年所热衷,祠堂就是洪拳的习武之地。白天,村民干农活赚工分,傍晚就聚到祠堂学洪拳、练舞狮,一学就是两三个小时。每逢喜庆节日,当地村民还会聚集在祠堂打拳舞狮。直至当下,三元里村李氏大宗祠仍有醒狮队。李炳炎介绍,“醒狮队员已发展到50多人,正月十八是三元里村里的元宵节,队员们听到招呼,就来舞狮。疫情前,曾有一年周边40多条村舞狮队齐聚三元里村表演助兴。”此外,从年起,白云、花都、从化、增城以及肇庆、清远等地50多支龙狮队也会定期聚集在竹料村祠堂舞狮。
倾心倾力,传人推动洪拳入非遗
然而,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转变,白云区洪拳一度式微。年~年的调查显示,白云区仅剩竹料上头里、龙蟠里、三榕里、南安里、城头里、黄堂里、大巷里、馀庆里、大纲领村、科甲水、黄榜岭村、沙龙村、蓼江村、黄边村、彭上村、营溪村、沙田村、良田村、东凤村、南向村、谢家庄、大源村、高增村、泰山村、何排村、排沥村等32个村有醒狮队及习洪拳的人,且多数系老人参与,洪拳传承青黄不接。
有些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洪拳传承就断了根。“确实,到了当代,周边主动学武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冯亦慧忧心洪拳文化会失传。当时,岭南文化学者、作家黄剑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