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心屿最早的景点不是两塔一寺,可能是

原创孤屿志孤屿志昨天

亭子在古时候不仅仅是休憩停留的地方,更是很多文人墨客题咏的对象。

亭因文名,亭之美不仅是建筑美,更是闪耀着文学之泽。

早在“两塔一寺”出现前,孤屿上便有了亭。最著名的亭子莫过于谢公亭。

相传,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期间,曾在孤屿一座石亭中观景,后人取名谢公亭,为之纪念。

李白、杜甫写了三首关于孤屿的传世佳作,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座亭子。

在盛唐诗人缥缈的诗作中,“孤屿+亭”的组合成为江心文化的缩影和“图腾”。本期孤屿志,让我们走进这座谢公亭。

◎谢公亭近照老眯摄

至少有四五十首诗歌咏怀谢公亭

李白和杜甫是谢灵运的铁杆粉丝,虽没来过江心屿,但均有诗作存世,广为流传。这些名句也成为江心屿最好的“广告词”。

《与周刚青溪玉镜潭宴别》(节选)

李白

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

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

///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节选)

李白

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

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

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

《送裴二虬尉永嘉》

杜甫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兴谁同?

隐吏逢梅福,游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僦,把钓待秋风。

李白和杜甫虽然是靠谢灵运和“孤屿”完成他们对温州的想象,但他们的诗倒并不是完全凿空,反而写得相当有细节。三首诗均写到了一座亭。李诗“江亭有孤屿”,这与杜诗称“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的描写,都说明亭在孤屿之上。

◎谢公亭李建伟摄刊于年浙江画报

亭以单体的形象出现在水际。唐人一面赏其小巧玲珑、亭亭玉立之姿,另一方面视其为孤单零落、遗世而立之态。

李诗的“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亭在孤屿上,则更显亭之孤,两者互显。

杜甫诗中的孤亭,与其身世、宦游生活密切相关,每每登亭,即倍感孤楚。

亭独特的造型,给人一种强烈的空间感,除了亭“望”的审美外,古人所看重、所欣赏的亭,在于其空、在于其虚,这也是老庄哲学在中国古建——亭方面的体现。

唐人对虚空的审美,包涵了中国古典哲学及美学的意味,使得登亭游赏者的美感体验得以升华、超越。

◎谢公亭

激发李杜真情实感的这座亭是否就是今天江心屿上的谢公亭呢?清代陈舜咨所修的《孤屿志》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

谢公亭,在西峰下,刘宋谢公灵运为永嘉守,尝游咏于斯。

后人建亭,即唐李、杜诗所云孤屿亭也。

陈舜咨认为,李、杜所咏的江亭、孤屿亭就是谢公亭。这说明在江心屿上很早就有纪念谢灵运的亭子。

◎谢灵运画像南航截取自明《三才图会》。

谢灵运登江心屿后,谢公亭便声名远播。文人与亭,互为生色,雅致至极!据南航先生不完全统计,古代至少有四五十首诗歌咏怀谢公亭,至少有15首诗作直接以谢公亭为题。

《谢公亭诗》

明林彦瑞安

乘闲偶过中川寺,孤屿亭前对落晖。

漫策枯藤寻往事,好摩苔藓读残碑。

江涵北郭天初霁,草绿西堂梦已非。

惟有风流消不尽,海天空阔鸟飞迟。

///

《游孤屿》

明文林

孤屿苍茫云水乡,鱼龙吹浪溅僧房。

暗潮浮动乾坤小,高树遥连吴越长。

千古江山根地轴,几人功业破天荒。

谢公亭畔题诗石,半蚀苔莓字两行。

(注:文林,明代才子文徵明之父,曾任温州知府。)

◎刊于年浙江画报

谢公亭也许是江心最古老的景点

谢公亭最早何时建成没有确切记载,但李白的诗歌出现了谢公亭,说明最起码这个亭子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

李白《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诗,约天宝十三载()作于秋浦(今安徽贵池)清溪。而江心屿东塔,与普济禅院寺同建于唐咸通十年(年),西塔与净信讲院则建于北宋太祖开宝二年(年)。也就是说,在没有“两塔一寺”前,谢公亭也许是江心屿上最早的景点了。

和江心屿上很多建筑一样,谢公亭同样命运多舛,几经兴废。相传,明时的谢公亭并不是今天看到的样子,而是分为上下两层,亭内有谢灵运像碑。

明代宣德年间,高僧昙旭禅师任江心寺住持,重建谢公亭,并请永嘉郡守、名臣何文渊作《谢公亭记》,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孤屿志》

◎何文渊

《谢公亭记》记载,相传,谢灵运来江心游玩,都会在这座亭子里休憩。距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重修后“其亭十楹,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涂以丹粉,绘以兰蕙,周回杂植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

◎何文渊曾去过江心寺,返回时诗赠日庵大师。

清光绪十二年(),文天祥的后人,清末著名诗人文廷式踏上了江心屿。他的《南旋日记》中提到:“屿之尽处为谢公亭,亭甚小,石刻谢康乐像,云本之宋刻,未知类否。”

◎谢公亭近照老眯摄

多次复修后,谢公亭在抗战时期被日军的炮火击毁。今天的谢公亭重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位于江心屿西塔之下,紧邻江边,六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朱红圆柱,亭里立有谢灵运的线刻画像碑。

◎谢灵运石刻雕像马瑞昌摄刊于年浙江画报

亭因人显,人以亭传。谢公亭注定是孤屿上充满象征性的传奇风景。

南朝时期温州建亭已非常普遍

亭为何如此受到文人墨客的欢迎,要从它的发展说起。

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特产”,特征是“有顶无墙”,有唐一代,“无亭不园”。

一般认为,古亭源起于秦代,转折于魏晋,兴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释名》云:“亭,停也。所停集也”。亭一开始具有边防要地和岗哨的军事性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这说明秦汉时期,亭是处于乡里之间的基层行政单位。汉高祖刘邦就做过泗上亭长。

◎兰亭

魏晋时期,亭的性质为之一变,由重实用而变为重游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让兰亭之名,流芳百世,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美学的发展。

而在温州,最早的古亭记载出自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人郑辑之《永嘉郡记·瓯水》云“水出永宁山,行三十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

南朝时期,谢灵运在永嘉郡守任上,写过《游南亭》《过白岸亭》《北亭与吏民别》等诗。

从各种史料记载可知,南朝时期温州建亭已非常普遍。还可以大胆地向前推测早在东瓯国时期,温州地区已经有亭这种建筑的存在。

温州地区台风多,因亭结构简单,易遭台风摧毁,故多有复而再建的记载。以上记载的古亭,目前原貌基本不复存在,或不可考;或只见遗址;或已仿古重建。

◎孙守庄拍摄的上个世纪80年代花柳塘亭雪景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温州古亭数量为处,占普查登记总数的5.26%。许多古亭都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漫话温州的亭

编辑

豆豆刘曦制图

小璐

校对

郑凌

参考资料:

《温州江心屿谢公亭及题诗》作者谢上杭刊于瓯越山水博客

《读明朝温州知府何文渊《谢公亭记》》作者谢上杭刊于瓯越山水博客

《旧时王谢》作者南航原刊年9月陕西旅游出版社《温州密码》,收录于年6月海峡文艺出版社《作家笔下的温州》一书。

《温州古亭魅力独具》作者金豪杰郑梯燕刊于《温州日报》年7月3日

《中国古亭》作者高轸明覃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年)

《浙江古亭研究》作者吴玫浙江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唐亭的文化透视》作者张玲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