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狮、“风狮爷”、望柱狮……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内藏有多件石狮雕刻
见识一下闽南建筑“狮”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露天广场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石狮
石狮是闽南传统建筑重要构件,衙署、寺庙、殿宇、桥梁、民居、墓葬等处都有安置。
独具闽南特色的石狮
神情活泼的石狮
不同朝代的石狮
萌趣可爱的门狮
馆藏墓前狮
宋狮子莲花座
双狮戏球
留从效夫人墓前狮(黄晶摄)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荟萃了约10万件从晋唐到近现代遗存的泉州传统建筑史料和实物,浓缩了泉州深厚的建筑文化。这其中,馆藏超过只的石狮,更是集中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中重要构件——石狮雕刻的特色。
这些馆藏的石狮,有蹲狮、走狮、坐狮、卧狮,千姿百态,形象不一,狮身柔润灵秀,形象含蓄多情,具有南狮典型的艺术特色。
尤为珍贵的是馆藏的原置于南安三都(今属丰州镇)万衣岭下五代闽王王审知女、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夫人王氏墓前的石狮。
□通讯员黄必应本报记者黄宝阳/文陈小阳/图(除署名外)
师承中原
又独具闽南特色
在泉州市博物馆内,有一个特别的博物馆,鲜为人知,这便是创办于0年的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是我市为保护和抢救闽南传统建筑、挖掘和弘扬闽南传统建筑文化而创建的。据该馆负责人李建强介绍,近年来,泉州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做了大量工作。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目前收藏较有价值的闽南建筑构件多达10余万件,是国内第一家展示一个地区传统建筑的专业博物馆。
在泉州市博物馆展厅通往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的露天广场上,道路两侧及广场两侧,或蹲或立或卧着上百只各式各样的石狮,犹如威风凛凛的狮阵,列队迎接前来参观的游客。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洗礼,它们颜色不一,有的甚至已经斑驳得看不出本来的面目,但仍能感受出它们“狮”的气质,或威武,或萌趣,或严肃。
原南建筑博物馆工作人员、现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文博馆员黄必应介绍说,石狮形象始于东汉时期,主要被置于帝王陵墓前以辟邪护墓,体态高大威猛,神态飘逸。魏晋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石狮开始广泛应用于寺庙大门作镇兽之用。后来石狮逐渐成为瑞兽,广泛应用于柱础、栏杆、桥梁、门枕石、屋顶等建筑装饰中。随着文化的传播,石狮雕刻艺术也逐渐传播到闽南地区,闽南地区的石狮师承于中原地区,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闽南地区区域文化的影响。
泉州地区石狮雕刻艺术具有南派石狮典型的艺术特征,狮身柔润灵秀,形态含蓄多情,一般头部硕大、腿细短,脑凸鼻凹,耳部多呈卷叶型,类似犬耳,口部张开,裸露尖牙利齿。有的前肢双举,有的单抬一足,或蹲踞,或腾跃。
明以后泉州的石狮雕刻作品,大多舞着彩带,身躯扭动,富有变化。雄狮或抱或脚踩绣球,雌狮旁立幼狮。身躯浑圆厚实,一般披有分组状长毛,尾如扇背卷。体态结构变化多端,鬃毛呈卷披状,变化多样,特别是颌下鬃毛更具装饰性,加上彩带绣球变化多端,有装饰华丽典雅的美感,整体给人以亲切而含情的感觉。
三大类型石狮居多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馆藏的余件石狮中,主要有门狮、“风狮爷”及望柱狮等几种类型,这几个类型的石狮,也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石狮种类。
门狮一般放置于寺庙、宗祠门口两侧,呈对称摆放,左边为“狮子滚绣球”,右侧为“太狮少狮”。“狮子滚绣球”为雄狮,前爪下有一个圆形绣球,头部看向左侧。“太狮少狮”为雌狮,前爪下雕有幼狮,头部看向右侧。“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头部左右相互呼应,互相对望,看向大门中轴线。
黄必应介绍说,闽南地区的门狮多乖巧憨厚,耳部耷拉着,鼻部大,嘴部张开弧度大,颈部的鬃毛卷曲顺滑。多采用蹲立式,扭头捏腰,顾盼多姿,有很强的动态感。这与北方门狮有很大的区别,北方门狮多蹲坐而立,头部或眼神正视前方,显得端庄稳重。
闽南的乡间、村落中,“风狮爷”也是一个亲切的存在。闽南地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海峡峡管风大且常年盛行西北、东南季风,常年多风沙,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威严肃穆的形象被赋予辟邪招福的寓意,寄托了民众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因此,在闽南民居的门或屋顶、村落的高台等处,常设立“风狮爷”以镇之,一般单只蹲立于街头巷尾。
相比于其他石狮雕刻,整体而言,“风狮爷”的精华在其头部,尤其是脸部,较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圆眼凸出、鼻头宽阔、大嘴龇咧,甚至与头等宽,露出尖牙利齿,有的嘴角夸大成二凹洞,显得威严肃立。闽南“风狮爷”有蹲踞式和直立两大类,一般蹲踞式为较早期,后期基本以直立为主。
中国古代大型建筑物及桥梁周围往往有石栏杆围绕,而连接石栏杆的石柱就叫望柱。望柱的头部常雕饰有狮、龙、凤、猴等动物形象,其中,人们最喜欢的还是采用狮子形象,称其为“望柱狮”。最著名的如卢沟桥上的望柱狮,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藏有数量不少的望柱狮,这些石狮神情活泼,有的幼狮攀附在雌狮上,有的蜷伏在母狮的脚下,神态活泼可掬,雄狮则胸肌饱满,肱股筋肉突起,后肢盘曲,张口怒目,神态各异。
闽南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
从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馆藏的众多石雕狮子可以看出,闽南民间石狮雕刻艺术深受闽南地区区域文化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
黄必应表示,闽南石狮雕刻艺术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体现为对民间信仰的崇信。早期的石狮被作为镇墓神兽,而后,石狮被当作祈福镇宅、辟邪御凶的吉祥之物。民间信仰的开放性与杂糅多元性也让闽南地区的石狮形式更加多元,突破传统雕刻技艺,显得千姿百态、形态万千。
同时,石狮雕刻艺术也体现出闽南传统的家庭观念。闽南地区的住宅前门狮,左侧为雄狮“狮子滚绣球”,右侧为雌狮“太狮少狮”,两只狮子互相对望,和谐统一,这是闽南家庭结构的真实写照。
此外,还体现出中国古代封建等级观念。黄必应介绍说,石狮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也被赋予了等级性,古代石狮头上的螺髻数量是等级高低的重要标志。按规制,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摆放门狮,而门狮头上螺髻数量则代表官位高低。一品官员的府邸门前的守门狮,可以刻十三个螺髻,亦称“十三太保”。官员品级每下降一等,门狮头上的螺髻就要减少一个,这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在古代闽南民间,石狮的大小、造型不同,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是财富与权贵的显现,是财富权势自我标榜的一种方式。
馆藏留从效夫人墓前狮
在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内,有一个专门展示馆藏石狮精品的角落,数十只不同年代、形态各异的石狮在此汇聚,造型、神态独具特色,吸引了不少参访者的目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五代王审知女、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夫人王氏墓前石狮,为泉州地区现存最早的石狮。
记者看到,这尊原置于留从效夫人王氏墓(“皇姑墓”)前的石狮,虽经一千多年的岁月磨砺、风雨侵蚀,狮头部分已有些模糊,但依旧凝重雄伟,气度不凡。
当然,除了石狮,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中还收藏有众多其他材质的狮藏品,如木雕狮、泥塑狮、琉璃狮、陶狮、砖狮等,有兴趣的市民游客,可走进该馆,近距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