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泉州多地至今仍举办“送王船”民俗活动
泉郡富美宫“王船”传海外
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以下简称“送王船”)两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泉州民俗专家介绍,“送王船”是广泛流行于闽台两地的王爷崇拜信俗,其中泉郡富美宫的“送王船”民俗颇负盛名,主要神灵是富美宫的萧太傅萧王爷。随着民间往来和经贸活动,富美宫的“送王船”民俗活动由泉州传入台湾,对萧王爷的信仰也传入多个地区,其分灵寺庙遍及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其中仅台湾就有多达余处。
送瘟神驱瘟疫萧王爷信仰传遍东南亚
据传,明代中后期,泉州屡遭灾难,瘟疫横行。泉州沿海民众为了抗灾求生,纷纷设立小祠,祈求王爷保佑。明代正德年间,位于晋江下游富美渡口的民众创建富美宫,奉祀萧太傅为主神。萧太傅名望之,为西汉儒臣,也是泉州萧氏先祖,人称“萧王爷”。
彼时,富美古渡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渡头之一。富美宫凭借这一优势,成为王爷信仰的中心。据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专家刘伯孳介绍,富美宫以“送王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送瘟神、驱瘟疫。
由于萧太傅的地位高,富美宫制作的王船规模也特别大,样式华丽,装备齐全,禁得起风浪考验。所以富美宫放出的王船,有不少随风漂到了台湾,当地民众拾到后便在当地创建宫庙,将船上的王爷像奉祀起来。
清乾隆《泉州府志》有关于“送王船”习俗的记载。此外,信徒携带香火到台湾与东南亚一带谋生,也是富美宫影响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据《泉郡富美宫志》记载:“泉州富美宫萧太傅的信仰不但在闽南广为传播,而且传至海外。如今,台湾港澳以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都有萧太傅的分灵,萧太傅受到许多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所崇拜。”
泉州多地重启“送王船”民俗活动
时光荏苒,“送王船”仪式如今仍在泉州大地上演——
去年3月,泉台第三次萧太傅信仰民俗研讨会在泉州举行,两岸专家学者、宫庙代表近千人参加研讨会。作为省民间信仰的联系点,泉郡富美宫深入挖掘王爷信仰的文化底蕴,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萧太傅信仰研讨会。
去年6月10日,在民族英雄郑成功周年诞辰之际,一场遁迹四百多年的石井传统“送王船”民俗活动在南安石井鳌江海边重演。人们点燃王船四周的纸钱,使王船在熊熊大火中燃烧、启航,祈求平安、好运和吉祥。
去年12月3日,泉郡富美宫举行“送王船”仪式,来自20多个宫庙的多位民间信仰人士参加了活动。据了解,此次“送王船”是当地自年来首次再现活动。当天,泉郡富美宫制作了一艘长高均三米多的木帆船,船帆上写着“一帆风顺,国泰民安”,从富美渡口下水,由佩带符箓的水手驾驶出海口。接着,水手将符箓焚化,寓意将王船交与神明,然后水手离船上岸,任凭王船随风而去。
送王船中马两国视为共同遗产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记者张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