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安中宪第无与伦比的闽南大厝,一位古代商

刘军连怎么挂号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28/9374826.html

“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

太史公司马迁在其皇皇历史巨著《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殊不过时。

司马迁高度概括了一个普通人成为商业巨贾的发展之路,他认为当一个贫穷的时候,就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别人打工以获得工钱。

等到拥有了一定资财的时候,就要发挥自己的智慧,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赚钱,而当一个人成为富甲一方的富商之时,再想更进一步发达,就要靠着天时地利,而不能盲目而动了。

泉州南安市的石井镇,是郑成功的故里所在,郑成功曾带着郑氏宗亲横跨大海,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宝岛台湾,成为古代最早战胜西洋侵略者的英杰。

从那以后,石井镇便和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非常多的郑氏宗亲往来台海两岸,进行开垦荒地和商业贸易,造就了一个个腰缠万贯的商业巨子。

郑运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一度成为石井镇的首富,据说他与郑成功同出一宗。

虽然郑运锦也姓郑,但无奈人有不同命,他可能出自郑氏旁支,自小贫困潦倒,家徒四壁,甚至因为家境贫寒,而遭到镇中富户的欺凌与侮辱。

郑运锦一气之下跑到了厦门,他受够了那些富户的白眼,因此而发下重誓,若不富贵绝不还乡。

可是他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又如何发迹呢?

郑运锦只能在厦门境内打一些杂工,勉强度日,那时候厦门已然成为闽南的贸易大港口,机缘巧合之下他成为了一位海上贸易商人的佣工。

见惯了海上的大风大浪,郑运锦逐渐摸清了其中的门道,而且他人长得高大威猛,但是性格却老实忠厚,谨言慎行,干活勤快。

这样的员工谁不喜欢,久而久之,大老板便让他全权负责出海贸易的交接事宜,果不其然,聪明过人的郑运锦每一出海都获利而归,深受大老板的赏识。

一年初夏,他和往常一样收购五船大麦归厦,未曾料想大麦途中发芽,眼看就要亏损贱卖,大受其害。

祸兮福之所倚,那一年海南突发瘟疫,古时候常以麦芽治疗疫病,这一下五船麦芽大获其利,大老板认为郑运锦真是个福将,乐呵呵地赏赐了大把银子给他。

郑运锦不甘为人下,不久以后就独自出资,购买货船,往来台海两岸,运送蔗糖、大米的货物贩卖,生意越做越大,最终成立了“勃兴行”,专门从事商业贸易。

这时候,他完成了商业积累,已经过了司马迁所说“无财作力,少有斗智”的阶段,成为当地闻名遐迩的富商,再想更进一步,就要倚靠“天时地利人和”了。

好巧不巧,这时候的台湾府彰化县出了一件大事,时任县令的朱山爱民如子,体恤百姓,经常用官府库银来赈济困难的百姓,因此而亏空了万两白银。

朱山因为此事而被同僚弹劾,并且污蔑他贪污国库银两,这样的大事若被朝廷查实,恐怕不仅仅要削掉官帽,还很可能身首异处。

恰逢此时,往来于台海两岸的郑运锦知道了此事,他深知朱山之为人,以及朱山在百姓间的声望口碑,便慷慨解囊替朱山弥补了这笔万两白银的亏空。

悠悠天道,循环往复。

三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朝廷查明了当时的事件,还朱山一个清白,洗去了他曾“贪污”的罪名,还委以重任,委命朱山为台湾知府。

朱山上任以后,对有救命之恩的郑运锦感激涕零,下令凡是“勃兴行”的商船来到港口,一律免税通行。

郑运锦因此成为台海两岸贸易中,一家独大的大商人,一跃成为闽南首富,当时彰化的鹿港甚至被人命名为“勃兴港”,当地的街道都被叫作“勃兴街”。

可想而知,郑运锦的影响力有多大,由此他也走完了司马迁所说的“既饶争时”的步骤,成功抓住了历史机遇,成为当时的巨商。

发迹以后,他和众多闽南商人一样,不忘故土家园,开始花费重金在老家石井镇建造大宅院。

以他富甲一方的财力,自然要盖一座恢弘壮阔的大厝,他从台湾岛运来质地优良的杉木、楠木,大兴土木盖起了红砖白墙的大型豪宅。

这幢占地超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八千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历时郑家三代数十年才真正落成。

因为郑运锦的长子郑汝成后来捐银巨万给清廷,获得了朝廷授予的“中宪大夫”一职,并且荫官三代,这幢古厝也被人称之为“中宪第”。

那时候,清廷规定,除了皇亲国戚,哪怕是官员,建造宅邸也不能超过间,而郑家“中宪第”实际有屋子,但是对外佯称是99间,以此逃避清廷禁令。

如今,这座闽南古厝闻名遐迩,成为众多旅客及海内外郑姓宗亲拜谒祖先之所在。

在泉州一些地区,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泉州府,南门外,四十三都(即石井镇)第一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