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安官桥岭兜村的张世整

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元、明、清属卅四都,宋元时期,岭兜有十几个姓氏,其中陈氏人口最多,后炳、桥头等为陈氏居所,周边有五个村庄住杨氏,还有林氏、洪氏、丁氏(习武的人多,后搬往龟坝桥)、曾氏、梁氏、伍氏等十几个姓氏的人共居。后来,张氏渐渐枝繁叶茂,其他姓氏则慢慢退出岭兜。

据梅岭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始祖弥皋公是宋嘉定进士,由光州固始县到晋江任县丞。后辞官回乡,途经梅花岭下,看到此处山清水秀,梅花盛开,便选择在此繁衍生息。岭兜村西有五峰山、大帽山,东有石鸡山,山岭绵延起伏,因地处梅花岭下而得名。(闽南方言"兜"即"近旁"之意,"岭兜"为山岭之旁。)

二十三世张世整七岁、其兄世胎九岁之时,父亲便撒手人寰,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兄弟成人。世胎好读书,成为太学生,世整则经商。发家致富后很惜福,经常做善事,捐赠公益事业。人称“豆种官”,郡称“张大善人”。他一生做善事无数:清同治7年,山西水灾,福建总督和璟聘他为赈济大夫。他从山西救灾有功返回后,何璟赠其一匾“惠济鸿傲”,嘉其为泉州争光;其时,南安境内地势不平,道路崎岖,商人外地运来的货物需从安海港口雇挑夫一路坎坷才能送达南安县城丰州,交通非常不便,他便捐资沿途修建了13座桥,并设救济院、建敬字亭、重修石室岩、义和寨,修义冢。据说他也捐资重建南安丰州县衙,完工仪式遇三煞日,无人敢上去“披八卦”(闽南传统仪式),他自告奋勇上台,口念:“上天知情,豆种官上奏:若好好咱南安山,若死就死我豆种官。”豆种官的外号由此而来。

光绪年间,泉州府旱灾,张世整与杨日舍共同煮粥施济,轮赈二十余天,全活以数千计。疫情严重时,他向官府承诺:开仓赈济三日,凡是晋南同、惠安永六县的灾民,一人一碗粥并赠粮十斤。很多人反复前来领取赈粮,实际上一天半赈粮便告馨,眼看着若没能赈满三天,他将有杀身之祸。幸好岭兜三元插挺身而出,帮他完成赈济任务。后光绪皇帝念他平生功绩,赐赠六品军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