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千年风雨的严浦古桥古井
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之一;宋元时期,严浦古桥两侧是南来北往的货物贸易集散地;众多的严浦古井,让人联想起千百年前黄龙江段金溪港口的繁盛
在泉州新门外与南安交界处,坐落着千年古村金浦村(今鲤城区浮桥街道金浦社区),旧称南安二都严浦村。严浦与南安西山交界处有千石陂(今垱横坝桥附近),村前有一条浦沟,收八尺岭、乌山、横山之水,汇入晋江金鸡桥下游,在港溪汇合处形成港口,古称严浦港。这里水脉丰富,可说是南安一都各乡之最,村中尚存一座宋代古桥——严浦桥,以及历代留下的众多古井。
桥畔曾是货贸集散地
严浦桥位于金鸡桥下游,汇诸乡之水而达于此,下通金溪潮。宋初始建,宋嘉熙二年(年)僧宗祐等重修。清康熙甲辰年(年)被水冲毁,严浦乡饮大宾吴端斋重修;清雍正癸丑年(年),吴肇煃浚通严浦溪,重修严浦古桥,加板筑焉。桥成后,里人在桥边建有古亭一座,纪念吴肇煃修桥的功德(此亭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被拆除)。笔者在吴肇煃后裔家中发现保留有一柱石,上刻“明经辉侯吴先生重修二桥”字样(吴肇煃,字辉侯,明经出身)。
严浦桥古为连梁式石板平桥
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在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盛况空前。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茶叶、丝绸、瓷器等天朝上国的特有物品通过东南沿海的港口与他国交易。严浦港紧邻金鸡港古码头,南朝梁武帝时印度僧人拘那罗陀就在金鸡港经沿岸严浦渡、黄石渡、田中渡、过堀渡直至顺济桥一路发泊放洋通往海外。宋初,严浦桥是旧时周边百姓入城(指南安县城丰州)必经之路,也是黄龙十三乡(旧指南安二都,现为鲤城浮桥辖区)、紫帽、永春、晋江等处的交通要道,交通十分发达。彼时的严浦古桥两侧是南来北往的货物贸易集散地,熙熙攘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附近尚有多条古官道。
古桥原为二孔四板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桥全长约50米,桥面宽约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因年岁久远,有的石栏杆已缺失,今人加筑铁制栏杆以增强安全性。桥墩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筑法,形式呈四方形,尚存三座。桥墩形状同洛阳桥一样呈船型,减轻江潮水流对桥墩的冲击,保证桥梁的稳固。千年来,古桥历经风雨侵袭,桥面几废几修,桥墩始终稳坐水中。
后因水位涨高,石板桥位置低下不方便出行,常有人不慎掉入河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乡贤保留原桥身架构和原貌,在桥面上加设一层石板,使得桥身更加坚固。巧妙的操作不仅让古桥充满设计感,还能够在汛期时排洪助涝,先人的智慧令人赞叹。其双层石板结构成了古桥最大特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泉州市公路局拨款支持修建,村里耆老将其改建成可通汽车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金浦乡民从桥上走过,带回生产生活必需品,而“番客”们更是从此走出家乡,远洋谋生。
严浦桥如今桥面十分宽畅
世代陪伴乡人的“逍遥桥”
据严浦(今金浦社区)耆老回忆: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严浦村有一乡贤吴记樟,此人乐善好施,胸襟开阔,民众口碑极好。他生有一子取名吴序泰,在序泰满月之日,就在严浦桥边煮浥饭招待来往客人。当日热闹非凡,在那个穷苦年代,许多食不饱腹的乡亲和过往行人都感恩难忘,常说此人多行善事必造福子孙。果不其然,序泰长大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属开明人士,在乡里也多有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作为货物集散地,许多老人在孩提时亲眼看到湖头船带秋尾(松树尾)等货物在垱横坝桥处卸货转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乡里刮起扫盲热潮,村民常在古桥边自发组织识字,为考验识字成果,村民需读出多少个字方可过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桥边建有两个大洗衣塘,水流清澈可游泳,许多人在这里学会了游泳技能。
溪水潺潺,古桥悠悠,它看尽了千载兴衰,东风却依旧。桩桩件件,在老人们的记忆里依然鲜活可亲,至今回想起来,妙趣横生,温暖了时光。那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那里如清明上河图般热闹的场景,那里繁华的人间烟火气……都在诉说着严浦桥的辉煌过往,它犹如闪耀的明珠,承载着历史沧桑,也见证了“海丝”的高光时刻,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不可遗忘的重要一笔。
严浦桥已被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点。如今的严浦桥边树影婆娑,凭栏俯瞰,明月逐水流,更添一分幽静与诗意。祖祖辈辈的乡民生活在桥边,喝茶、话仙、乘凉,时光悠然,因此古桥也被称为“逍遥桥”。
宋时开凿的“严浦井”
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润万物旺万物者莫润乎水。水井滋养着一方子民,人们围绕着水井生产生活、聚居、贸易。因井为市,故言市井。
严浦,这一隅未被外界过多打扰的千年古村,星罗密布着数十口年代久远的古井。紧邻严浦的九日山上始建于唐咸通八年(年)的昭惠庙为闽海祈风仪典发源地,而据《泉州府志》记载,宋元丰年间(—年)巡辖武官陈益“从守祈风南安延福寺神运殿(昭惠庙)”,证实泉州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于九日山为海舶航行平安举行“祈风”的习俗。众多的严浦古井,不禁让人联想起千百年前的宋元中国海上商贸繁盛时期、黄龙江段金溪港口的熙熙攘攘。
古早的严浦先民傍水而居,依水而生。穿地取水,谓之井也。金浦的古井闻名于世在于一个“古”字,目前为外界所知的是宋时开凿的“严浦井”。严浦井位于顶角角落三世祖祠附近,始建于宋嘉泰壬戌年(年),年号刻在井围石上,尚可辨认。据说为严氏先民所造,条石砌井圈,井磐呈六角形,白色花岗岩石榫卯砌就。井水依然清冽,深不可测。如今,严浦井年久未用,井中杂草蔓延出井口,井台也布满了青苔,愈显古朴神秘。年10月,金浦祖祠管委会立碑于井旁,用以保护古井。现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称为“严浦宋代古井”。
严浦井始建于宋嘉泰年间,年号刻在井围石上。
位于村中顶角的“龙池宫”前百米处有一方池,名曰“东头池”,原名“龙池”。龙池宫后路中央有古井一口,俗称“东头水井”,原井围上刻有“淳熙二年”(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相传为严浦原杨氏先民聚居的生活用井,龙池宫的东面残留一片旧厝基,历传是属“杨厝”所有。井、宫、池三者成一轴线,稽之是同一时代产物。该井历经八百多年岁月变迁,井水依然清明可用。因其位于三岔路口,为安全考虑,后人加装铁盖保护,建井年代刻在内井围石上,将来如有需要,挖开铁盖即可露出字样。
东头古井,井围上刻有“淳熙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古井为人们提供生活便利
六柱角落金浦祠堂西侧为严姓先民住所。屋后有一口古井,井口以一石板遮挡,杂草常覆盖井口,所幸当地老人情怀深种,隔段时间就清理杂物。据村老说,此井历代相传是严姓先民在唐宋时期修建的生活用井,始建时间应早于宋嘉泰二年的“严浦井”,疑为严浦最早的古井。村老暂且称其为“严井”。因年代久远,尚无史料可考。现井围已重新加固并盖板,内井口原有字样,暂无法进一步辨认。
严井为严姓先民在唐宋时期修建的水井,疑为金浦最早的古井。
库下井16号古厝传为明朝严浦先贤吴爵祖居地,后分衍到南安省新。古厝前有一古井,传为吴爵这一脉先人生活所用的水井。据族谱记载,吴爵于明初迁至南安,按此年代推算,则该井挖掘的年代远早于明初。此地名为“下亭(陈)”,传更早之前为陈姓居所。据井边纹理风化程度,以及和村落其他古井进行比对,又经专家勘察评估该井年代至少在唐宋时期。井圈为六角造型,每个转角石头互相交叉,如同鲁班锁紧密相扣,古朴坚固。井边还配有水壶构件,至今仍在。
库下井为六角造型,疑为唐宋古井。
明朝年间,乡民又在六柱三世祠路下路沟挖凿一井,俗称“下路沟边井”。井圈呈黑青石样,圆圈形状,形同“土楼”,古朴厚实。后期又在井边配一洗衣池,方便居民生活。
下路沟边古井,为明朝古井,井圈成黑青石样,形同土楼。
六柱下厅口古井,亦始建于明朝。年,乡民组织重修井面,加装铁制保护圈。三落巷5号的祖祠埕地边上,有一敦实的弧形古井,俗称“三落古井”,为明清时期开挖。该井至今井水清澈,仍为周边村民提供生活用水。金浦乡民又陆续开凿下角三落古井、下角后铺古井。
三落巷古井为明清时期开挖,至今仍在使用。
大宅尾八角古井,所属地域称为“许对面”,与许姓有莫大关系。属明清时期古井,道光年间曾重修过。井身保留有“道光戊申年桂”(即年)的字样。井边配备有马槽、洗衣壶等物,亦是明清年间旧物。年5月,乡贤组织重修了井面,至今仍在正常使用。
大宅尾八角古井,属明清时古井,井身保留有“道光戊申年桂”字样。
古井群成为乡愁的象征
水井具有多元文化,是生命得以延续并不断繁衍壮大的美好象征。《礼记月令》记载:“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古制八家为一井,后亦借指人口聚居之地。
井是乡愁的象征,是灵魂的慰藉,是背井离乡的游子望穿秋水的情感寄托。如今尚存的多处古井,历经了沧桑岁月,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已深多寸,有些甚至已被磨穿。众多的严浦古井,向世人述说着遥远的繁华与富强。严浦古井群,既承担润泽一方的重任,又化身为寄托情感的文化符号。
(林淑珍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