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桢墓志因首契乾衷而重获王位的南

《元桢墓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正书。17行,行18字,共字。志高66厘米,宽66厘米。年夏出土于洛阳,曾经于右任先生收藏于鸳鸯七志斋,后移存西安碑林至今。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称“近出元魏宗子志石,此志为最古,字体亦劲拔无二。”从目前出土的北魏墓志来看,《元桢墓志》立于太和二十年(年),确为北魏迁都洛阳后存世最早的宗室墓志。其时,魏碑体基本成熟,此志书法也明显体现了北魏“洛阳体”书法“方整沉峻、斜画紧结、雄奇角出、雄肆刚健”的审美特征,气势雄伟,姿态恣肆,点画方峭爽利,变化多端,堪称北魏墓志中的精品。一、《元桢墓志》主要内容及元桢其人墓志主要介绍了元桢的身份,为“使持节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南安王”“恭宗之第十一子,皇上之从祖也”;卒年,“以太和廿年岁在丙子八月壬辰朔二日癸巳春秋五十薨於邺。”以及一些墓志常见的歌功颂德之辞。元桢(-年),拓跋晃第十一子,孝文帝元弘(拓跋弘)之从祖。《魏书》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南安王桢,皇兴二年封,加征南大将军、中都大官,寻迁内都大官。高祖即位,除凉州镇都大将。寻以绥抚有能,加都督西戎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西域校尉、仪同三司、凉州刺史。……桢性忠谨,事母以孝闻”。元桢在皇兴二年(年),二十二岁时被侄子献文帝拓跋弘封为南安王。等到元桢的哥哥拓跋濬被推上皇位后,追尊其父拓跋晃为景穆皇帝,庙号恭宗。《元桢墓志》中的“恭宗之第十一子”也由此而来。因此,元桢是出自皇室嫡长一支,他的这个南安王相当于后世的亲王。元桢虽是孝子,但为官横征暴敛。有一次,孝文帝借各路军马进京演武练兵的机会,在皇信堂召见时任长安镇将的元桢。孝文帝对这位年长自己二十岁的叔祖先是一番嘉勉,肯定他的孝心和“绥抚有能”。接着就对他提出三点要求:“所宜慎者,略有三事:一者,恃亲骄矜,违礼僭度;二者,傲慢贪奢,不恤政事;三者,饮酒游逸,不择交友。三者不去,患祸将生,但能慎此,足以全身远害,光国荣家,终始之德成矣。而桢不能遵奉,后乃聚敛肆情。”元桢并未对少年天子的话当回事,依旧我行我素,贪赃不法。并且向前往长安调查其贪赃罪证的中散闾文祖贿以重金。事情败露后,冯太后和孝文帝极为恼怒,鉴于元桢是宗亲,于是在宗族会议上,历数元桢贪污纳贿聚敛财务的恶行,问大家对他是该大义灭亲,还是看在先帝面子上予以宽恕。这些宗亲当然明白皇帝的意图,但自己又干净得到哪儿去?为给自己留条后路,大都主张宽宥元桢。冯太后和孝文帝一个白脸一个红脸把戏唱足,最后孝文帝“集思广益”,作出了革除元桢爵位,废为庶人,终生不得为官的决定。二、因“首契乾衷”而重获南安王位孝文帝迁都洛阳,阻力很大,而元桢在这件事上,给了孝文帝大力支持。志文载:“暨宝衡徙御,大讯群言,王应机响发,首契乾衷,遂乃宠彰司勋,赏延金石”。“宝衡徙御”指孝文帝迁都洛阳,“大讯群言”当然是说征询大伙的意见,这个“群”肯定不是一般的官员和百姓,而是指鲜卑贵族特别是拓跋氏的重要人物。“王乃应机响发,首契乾衷”,即言南安王元桢马上响应,第一时间赞成皇帝的迁都意见。堂祖父的这个态度对迁都遇到旧贵族极大阻力的孝文帝来说,不啻为雪中送炭呀。《魏书·景穆十二王传》亦记载:“后高祖南伐,桢从至洛,及议迁都,首从大计,高祖甚悦。”“以桢议定迁都,复封南安王,食邑一千户。出为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对此,有人评价说:皇帝不喜欢你,就是“方肆贪欲,殖货私庭”的罪过;皇帝一旦再宠信你,那么就是“孝性谌越”,是“帝宗攸式”。好与丑、功与过的评价标准在皇帝那儿。元桢五十岁病逝的时候,孝文帝给他谥号为“惠”,“惠”这个谥号,意为柔质慈民、施勤无私、宽裕不苛、俭以厚下等,这与元桢的行径显然不相符。但从孝文帝的角度看,在迁都问题上,元桢确实给了自己很大的“实惠”。三、《元桢墓志》的艺术特色及临习要点《元桢墓志》是典型的北魏“洛阳体”书法。如果说北碑书法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大气、厚重、朴拙”三个方面的话,《元桢墓志》书法当然也同样有这三方面的审美特征。1、纵逸大气。墓志一般用中、小楷写成,字体较小,往往端谨有余,气派不足,说其“大气”,是指能小中见大。其用笔中实,不拘精致,不假巧饰,不刻于做作,将笔尖顶抵,铺毫实按,全力以就,不留虚怯余地。力求直取径进,减省了“平城”碑版起笔猛顿而失于刻板的繁缛多余。《元桢墓志》书法方截峻峭、棱角夸张及结体的坦荡自然,无不体现着一种磊落大气,一种俊迈豪气。2、古拙雄奇。《元桢墓志》汲取钟卫书风营养,加以改造发挥,基调自然质朴,多以方笔露锋切入,方、圆、尖笔交替互用,力度充实,筋骨强健,血肉丰满。笔法刚断潇洒,突起乍落,刀斫斧劈,既老气横秋,又活力四射,满是遒劲雄壮之态。说其“厚重”,则是指脱胎于篆分的圆浑线条所特有的凝重质感,这是立体的厚重之态,是一种体现了穿透力量的金属美感。说其“朴拙”,一是指其结体的自然生拙。3、布局技法精熟。《元桢墓志》率真洒脱,收放任性,气势流畅,行意舒散,刚健中另存容腴。其章法布白因字立形,随形而变,空间占位融洽,参差穿插,疏茂相间,稳健自适,兴味酣足。刻工精熟,刀意昭彰,点画字口清晰,笔迹墨痕显豁无余,把原作的锋棱刻画得纤毫毕现,甚至于适量放大,故而意趣横生,立体感很强。临习《元桢墓志》要注意以下两点:1、首先要把握住字形的特点,即上收下放,内紧外松,整体呈梯形。横画向右上方的倾斜度大多数较唐楷更为夸张。而同样的点画在一字之内除大体依据上述原则外,往往在长短、高低、方圆、力量的轻重、点画间的断连等方面做出不同的造型,以避免呆板雷同之弊病。2、《元桢墓志》以方笔为主,很好地体现出强健的筋骨和浓郁的金石气。但与此同时,圆笔的适当融入给书作增添了一些平和温润之气,对提高作品的格调和增强笔法的多样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三点水”(“洋”)、“口”部等外框形状(“名”“敬”“命”),以及折笔(“凝”)的处理上,应尽量做到观察细微,运笔到位,将原作之毫端万象完美展现。此外,在笔法上应以中锋为主,间用侧锋,这样便可下笔沉着遒劲、虚实得当。至于碑文中所现的圭角,考虑到它的偶然性和工具的特殊性,既不要过分追求“一般无二”的效果,更无须有“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还原思想。质朴的刀功是形成墓志艺术风格的重要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作品的升华。这种点画的质感与形态其实是在笔法和刀法双重作用下所产生的。更多精彩,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