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红闽宁见证脱贫攻坚精神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街头,可见“感恩八闽”的横幅;宁夏的40多家4A级以上景点,对福建游客免费开放。对口帮扶,使福建与宁夏结下了深厚情谊,这种情谊不仅体现在经贸合作上,还体现在旅游业互动上,两地均相互成了群众出行时的旅游优选地。

年5月3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扶贫协作会议,确定了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从此,相距公里的福建与宁夏,跨越时空,携手相牵,共同向贫困发起挑战。为了感恩回报福建对宁夏多年的帮扶协作,通过宁夏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协调,全区各旅游行业积极参与,已经连续2年推出的“八闽亲人宁夏游”系列优惠措施,吸引越来越多的福建游客到宁夏旅游观光。

到宁夏旅游,不能不到闽宁镇。这个昔日戈壁荒漠、杳无人烟的“干沙滩”,承载着首批“吊装移民”的任务——把“苦甲天下”不宜居住的西海固村庄整村搬迁,经福建与宁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辛创业,变成了今日绿树成荫、百姓安居的“金沙滩”,成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样板。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闽宁镇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每天都有取经的、学习的、游览的人前来。闽宁成了网红打卡地,山海协作,苦干、实干加巧干,创造美好生活的艰苦奋斗历程,感动了无数参观者。

上周末,来自羊城晚报社、新民晚报社、泉州晚报社、齐鲁晚报等全国富有影响力的20多家晚报的社长、总编辑、资深媒体人齐聚银川,共同参加中国晚协会长会议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全国晚报社长总编看银川主题采访活动。大家实地感受到闽宁协作的光荣而艰巨的奋斗历程。□本报记者/文银晚/图(除署名外)

平地起高楼戈壁滩上建绿洲

电视剧《山海情》展现了闽宁镇的变化历程,剧组也是在这里实地取景拍摄的。

在闽宁镇镇史馆,大量图片、视频、实物,带采访团回到当年的贫瘠模样——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25年来,在福建对宁夏不间断地对口协作帮扶下,当年多人的闽宁村,已经发展成6.6万人的闽宁镇——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一个朝气蓬勃的“塞上江南”小镇正在兴起。全镇移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由搬迁之初的元跃升到年的元,增长近29倍,从“赤贫”生活走向全面小康,移民群众过上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形成五项机制保障闽宁协作结硕果

25年来,闽宁两省区历届党委、政府探索形成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五项机制,推进闽宁协作向着纵深化方向发展,年年都有新举措,年年都有新成果,打造了东西扶贫协作的示范镇。

闽宁镇得到了福建真情实意的帮扶、真金白银的投入、真抓实干的付出,使该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贫到富的巨大变迁。通过开展支医支教帮扶,两省区互派挂职干部,闽宁镇先后引进13家闽籍企业落户。宁闽合发双孢菇工厂化栽培基地、闽宁镇会议中心、永辉超市、富贵兰纺织园等东西扶贫协作创举,正全速推进闽宁镇经济高质量发展。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也由过去相对单一的扶贫协作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合作转变,合作双方由过去福建与宁夏协作,逐渐拓展延伸到了宁夏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之间的协作。

从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启动伊始,泉州就与宁夏结成“亲戚”。25年来,泉州11批46名干部接力援宁,晋江、石狮、鲤城、惠安、丰泽、南安、泉港、安溪、洛江、永春、德化这11个县(市、区)先后参与对口援建,在塞上江南建起扶贫车间、引进闽籍企业、做大特色产业、改善民生工程、畅通消费扶贫和稳岗就业渠道,于闽宁牵手协作奔小康的征程中,写下一个个用心用情用力帮扶的泉州故事。据统计,去年以来,泉州依托8家闽宁特色产品展示中心、石狮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农订会等平台,面向全国销售宁夏农特产品累计7亿多元。今年以来,泉州已吸纳来自宁夏吴忠市、固原市就业人数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葡萄酒是宁夏重要特色产业、民生产业,泉州援宁干部积极主动谋项目、引投资、拓市场,想方设法推动形成产业链。如今,贺兰山下,晋江籍华侨陈德启正建设10万亩有机葡萄生态产业园,可解决当地贫困移民就业人。

如今,闽宁协作模式在全区孵化出多个闽宁协作示范村、20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个易地搬迁安置区。

闽宁干部携手共续山海深情

为建设幸福和谐的美好家园,无数扶贫干部呕心沥血,挥洒汗水,无数福建援宁群体背井离乡、奉献他乡。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极度匮乏的物质基础,闽宁两省区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埋头苦干,立下愚公移山志、下足燕子垒窝功。没有电、没有路、没有防护林,就共住地窝子、同喝地窖水,在戈壁滩上盖房建家、改良土壤、植树造绿。幸福生活的背后,是一代代闽宁人的接力奋斗,是一批批扶贫干部、技术专家的无私奉献。

连续剧《山海情》中张树成书记的原型,是永宁县原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闽宁镇党委书记李双成。年,时任永宁县县委副书记的李双成同志主动请缨兼任闽宁镇党委书记,上任后他很快解决了影响当地发展和稳定的14件历史遗留问题。正是因为有一批像李双成这样“拼命三郎”似的党员干部在困难面前撑着,才能带领移民群众挺过难关。

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的成员张延能曾两赴宁夏,早已把宁夏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年张延能二赴宁夏,到任第一天就谋划着考察调研、走访入户。他一双泥腿走遍移民村的乡间小道,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6个行政村、户贫困户。为了改善移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张延能像上了发条一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闽宁镇卫生院的门诊大楼里,农村污水治理的建设工地上,建档立卡贫困户“EP”量化管理工程的工作推广中,印刷包装产业的协调引进里……到处都有张延能的足迹和身影,时时都有挂职干部与闽宁镇干部并肩作战、风雨同舟的山海深情。

“捐资捐物只能短期见效,管不到长远。”年11月开始的第十批闽宁协作中,德化县与红寺堡区结成对子,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订单式”援建新模式随即探索启动。“原来送钱送牛羊,现在改成送工作到家门口。”在援宁干部们的努力下,万元援建资金兴建起的平方米弘德村扶贫车间,吸引从事纸箱包装产业的宁夏瓦尔登实业有限公司入驻经营。去年5月,车间正式投产,余个就业岗位月平均工资多元,让弘德村群众特别是妇女从此就业持家两不误。其间,德化陶瓷企业新世盛又慷慨解囊10万元,开辟中老年人就业车间,30余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群众,通过从事技术难度低的包装纸箱终末端环节,实现稳定增收。

今天的闽宁镇,已经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产业、劳务产业、旅游产业齐发的产业格局。

截止到年底,闽宁镇6个行政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脱贫退出建档立卡户人,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超过万元。

支部建在产业链拓宽村民致富路

在脱贫攻坚的康庄大道上,闽宁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稳步探索出支部管理、脱贫致富、党建共建三种“闽宁经验”。

如今,闽宁镇依托“红色网格”分类管理党员,形成了支部管理的好经验。截至今年6月10日,闽宁镇共有正式党员人,预备党员17人。这些党员被派驻在网格里形成“红色网格”,成了脱贫致富、社会治理肱骨力量,为闽宁镇移民筑起了乡村法治建设的铜墙铁壁。

“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脱贫致富共同体,让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村民富在产业链。依托葡萄产业,闽宁镇强化利益联结,形成了脱贫致富好经验。在“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下,闽宁镇完成了扶贫开发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以自治区葡萄酒局入驻为契机,前三年稳步实行土地流转,让农民变农工,走进酒庄共致富。以土地作价入股,村民与企业共同合作经营酒庄,成了酒庄股东,全面巩固和提升了脱贫致富共同体的新样式。

依托资源禀赋,闽宁镇聚焦合力攻坚,形成了党建共建好经验。近年来,闽宁镇党委与非公经济组织共建,持续开展政企、校企、村企、军地、军企共建活动,通过党建共建逐步挖掘红色文化,让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成了社会各界的红色记忆。

从久困于穷到迈步小康、阔步走上乡村振兴路,从昔日荒山秃岭到如今“绿肥黄瘦”、重塑塞上好风光,“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已成为闽宁一个闪耀着光辉的标签。站在“十四五”的起跑线上,闽宁镇正以实干拼搏的姿态阔步前进,必将描绘出福建与宁夏协作发展的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