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西安市第一批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究竟都有哪些
快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
千年古县:鄠邑
鄠邑的专名为“鄠”,含义为古地名,专指的是现西安市鄠邑区区域,其音出自夏代有扈氏国的“扈”字。夏代叫有扈氏国,是夏国的属国;商代为崇国、丰邑;西周时称丰邑、丰京;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秦改“扈”为“鄠”,称为“扈邑”“鄠邑”,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年)秦国迁都咸阳设置鄠县。《陕西政务志》记载:“春秋时期,秦国在此建鄠邑。秦孝公时(公元前年-年)改设鄠县”,自此鄠县建县,并使用县名超过两千年。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年12月户县撤县设鄠邑区。2
千年古镇:甘亭
甘亭作为地名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尚书﹒甘誓》记载,四千年前夏启与有扈氏大战于崇城南郊的甘,《史记》记载:“夏启伐扈南有甘亭”。秦在崇城设鄠县后,城南设立甘亭,当时亭为军事单位,所以地名称为甘亭。秦汉至隋代前,鄠县城在今城北二里南郭村北,隋大业年间向南迁到古甘亭处,即今鄠邑主城区,鄠县(今鄠邑区)开始以甘亭作为县治,人们后来称鄠县城为甘亭,清朝康熙年间鄠县知县吴廷芝所撰诗碑标题《甘亭十二景》即指鄠县十二景,年恢复镇建制时,以“甘亭镇”命名城关公社地区,年撤镇设甘亭街道。同任举/摄
3
百年古镇:祖庵
祖庵古镇上古时称“甘野”,商代为郝国,古镇在宋代便形成大的村落,因刘蒋两姓居多,故叫刘蒋村。宋、金时期,古镇是宋、金、元反复争夺的地区,虽战乱频仍,但因甘峪河自镇南分为东、西甘河,镇区人民利用东、西甘河水利之便,农业、手工业、贸易业兴盛,改称双溪镇。大定三年(公元年),王重阳来此筑穴建庵修道,创建全真教,全真教后因得到金、元朝廷的支持而大兴,王重阳被尊为祖师,后为纪念其建庵创教,双溪镇因而改称祖庵镇,迄今已有约年。年2月撤镇设街道称祖庵街道。杨峰/摄
4
百年古镇:甘河
金天兴三年(公元年)前,甘河西岸居人成村,名甘河堡,甘河镇因甘河堡而得名。元皇庆元年(公元年),因该地为东西交通要道,设有店铺,成为周边村落的交易场所,逐渐形成甘河镇。明清以来一直有甘河镇的称呼,年属于涝店人民公社甘河管理区,年改建为甘河乡,年组建甘河镇,年2月甘河镇撤镇设甘河街道。李秋兰/摄5
百年古镇:石井
石井镇因驻地石井村得名,石井村的地方原有一座华严寺,其佛座下有一口石井,约明朝弘治11年(公元年),石井旁居人成村,名为石井村,后来周围聚集人员渐多发展为集市、乡镇,年成立石井乡,年组建石井人民公社,年改建为石井乡,年5月组建石井镇,年2月撤镇设石井街道。
6
千年古村:曲抱村
曲抱村古称刘家庄,因涝河分支及胡公泉等水流,在村周形成环状,后又合流北去,唐大历五年(公元年)前,取杜甫《江村》诗句“清江一曲抱村流”之意,改村名为“曲抱村”。现属鄠邑区玉蝉街道。7
千年古村:三过村
三过村,村名取自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村东临余姚村严氏祖茔碑记:北宋宣和年间(年—年)“卜居鄠邑之北三过里禹王村”,其后元延佑六年(年)的《创建崇真观碑》记载有“鄠县三过村”,《关中胜迹图》、清乾隆四十二年《鄠县新志》、民国二十二年《重修鄠县志》均记此为“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现属鄠邑区涝店街道。8
百年古村:赵王镇村
明朝初年,赵、王两姓居住于此,以姓氏得村名赵王村,因地处周至、鄠县通往西安的交通要道,曾设驿于此,叫作赵王铺,周围群众也来此交易,逐渐形成集镇。明崇祯十五年(年)前即称赵王镇,为鄠县古镇之一,此后清代、民国直至年一直称为赵王镇并有集市。新中国建立后,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赵王镇已不是镇建制,现属鄠邑区五竹街道。9
百年古村:安善坊村
明洪武年间(-)山西移民安华新于此落户,为人心善,群众爱慕,在此修居士堂一座,名“安善坊”,后来此地聚人成村,村取坊名,村名一直延续。自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年)前到清末,安善坊村直属安善里管辖(“里”相当于后来的乡),现属鄠邑区余下街道。10
百年古村:北市村
金大定十年(年),时姓人家居此地南北两地成村,该村居北,故以方位和姓氏得名“北时村”,元朝时全真教兴起,元乃马真后四年(公元年),朝廷封终南刘蒋村(现祖庵街道)的重阳宫为“重阳万寿宫”,重阳宫周围人群更加兴盛,因重阳宫与村接壤处形成粮食、牲畜等交易市场,时人称北市,故改称北市村,沿用至今。现属鄠邑区祖庵街道。11
百年古村:定舟村
定舟村名出处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定周村的谐音,为周文王定天下(公元前年)的发祥地;一说为“定舟村”,村临渭河渡口,常有舟船停(定)泊,南侧居人成村,故名定舟村。明弘治十一年胜光寺钟面、明万历十二年北庙舍香炉、清康熙雍正《鄠县志》、清光绪鄠县地图中均记载为“定周村”,年《鄠县志》开始记载为“定舟村”,村名沿袭至今。可以肯定的是明弘治十一年(公元年)后定舟村已成村,并一直使用“定周村”的名称。现属鄠邑区渭丰街道。12
百年古村:旧泉坊村
相传洪武六年(年)至永乐十五年(年),山西蒲州弋姓部分移民迁徙到鄠县东南“旧泉”“苏泉”附近,围泉而居,集家成坊,此地曾泉水涓流,村因泉而得名。村名来源传说有二:一是明宣德元年(年)前,旧泉坊村现址西南、炉丹村西堡以西的高家湾有九眼泉水,人称“九泉”,移民在此围泉而居,因“九泉”其意不雅,改为“旧泉”,集家成坊后,故名“旧泉坊”;其二,此地西南曾有两泉、三潭,其中一泉为“苏泉”(也称“阿婆泉”),另一泉谓之“旧泉”,村名依此而得。崇祯十四年旧泉坊属萯阳乡保峪里;清代仍属保峪里;现属余下街道管辖。13
百年古村:马坊村
元延佑元年(公元年)前,此地原为宝峰寺马房,马房旁居人成村,故称马房村,后改“房”为“坊”,元至元十八年(年)《重阳万寿宫真元会题名之记》碑记载已为“马坊”,村名沿用至今。现属鄠邑区属甘河街道。14
百年古村:秣师坡村
相传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前,退役军人严、鲁、化、师、王等五姓六户人家,在此落户居住,因此地原为军队囤积粮秣的坡地,故名秣师坡,明崇祯十四年《鄠县志》有“莫师坡”的记载,“莫”为“秣”的误写,清乾隆四十二年《鄠县新志》及民国二十二年《重修鄠县志》均记载为“秣师坡”。现属鄠邑区五竹街道。15
百年古村:五庄村
相传明景泰三年(公元年)原五庄村居住刘姓一户,后县北崔村万姓四户迁入,故名五庄。明代化羊庙诗碑记载有“五庄”村名。明朝景泰三年建村到明朝末年,鄠县辖三乡23里,五庄属于太平乡禹泉里,现属鄠邑区余下街道。据了解,西安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认定工作自年6月开始,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地名文化,落实《地名管理条例》地名文化保护而开展的。
地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鄠邑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地名,这些地名记录了鄠邑区的历史进程,记载着鄠邑人民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有的认识和思考方式,蕴含着鄠邑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鄠邑区悠久历史的见证和宝贵的文化财富。
保护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鄠邑区将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宣传提高地名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鄠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图文来源:区民政局
责编:田磊
审核:夏利萍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