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特色美育课程乡村学校的高甲戏课堂

  

  学校兴趣班学生表演。学校供图

  作为“五育”之一的美育,一直是乡村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位于泉州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的岑兜小学是一所仅有名学生的乡村学校,可就是这么一所普通的学校在今年12月获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的称号。

  原来早在年,学校将独具闽南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引入课堂,打造特色美育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实现闽南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活态传承。

  从娃娃抓起校园传承高甲戏

  岑兜村是高甲戏的发源地,曾被称为“戏窝子”,有“十家九戏”之说。“在我们学校,学生们从小便知道高甲戏,有的是因为家中长辈喜欢看戏,有的则是家族成员从事与高甲戏相关的工作。”学校校长王玮玮介绍道,结合教学需要,学校便“就地取材”,将高甲戏引进课堂。

  就读该校五年级洪炅炜同学的外公、外婆、妈妈都曾从事与高甲戏相关的工作,可以说是在剧团里长大的,从小便懂得看戏。每周一节课的高甲戏曲课,让他倍感亲切,不仅学习熟悉的高甲戏表演动作,也系统了解此前未接触过的高甲戏文化知识。

  在洪炅炜三年级的时候,他选择加入学校的高甲戏兴趣班,利用每周二至周四下午一个小时、每周六一天的时间学习高甲戏曲表演唱念做打的四项基本功。“虽然很累,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动作也越来越标准。”洪炅炜告诉记者,回到家后,他还会与妈妈“切磋”技艺。

  “高甲戏进校园,从娃娃抓起,更有利于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甲戏专职演员林国春评价道。作为学校聘请的高甲戏专职教师,林国春已在该校任教6年,系统教授学生高甲戏表演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已有不少学生因基本功扎实被安溪高甲剧团、惠安高甲剧团招收,走上专业表演之路,有的还成为剧团里的主角。

  

  高甲戏教师教学生基本功。东南网记者施远圻摄

  为非遗注入新血液获村民们好评

  “高甲戏进校园,为这项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在培养潜在传承人及观众。”岑兜村党总支书记洪安平点赞道。这几年,岑兜村高甲剧团面临表演缺少观众、演员青黄不接的情况,这让洪安平与老村民们很是忧心,他们不希望作为高甲戏发源地的岑兜村最终会成为“无人唱戏、无人看戏”的样子。

  学校将高甲戏引进校园,让洪安平很是惊喜,他发现一个孩子能至少带动一个家庭,因为孩子学习的缘故越来越多家庭重新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聘请高甲戏专职教师以及购买学员服装、练工用具所用的大部分资金由岑兜村村委会支持。村委会重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做法,也获得学生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村委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传统的高甲戏在岑兜村又展现出新的魅力,更具年轻态。

  除了本地学子,不少外来工子弟也加入学习高甲戏的行列,成为高甲戏的观众之一。来自贵州的田雨涵同学学习高甲戏过程中,也慢慢听得懂一些闽南语,她也喜欢上这个独具闽南特色的高甲戏曲表演,她希望有一天能听得懂高甲戏表演。

  王玮玮表示,学校将持续做好高甲戏进校园、进课堂工作,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创新高甲戏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成长搭建好舞台。(东南网记者施远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