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动,从1到100

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本文转自:鲁中晨报

感动,从1到

捐献遗体——他们的生命以爱的名义延续

  淄博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向遗体捐献纪念碑敬献鲜花。

  17年,对82岁的王印忠来说,他等来了一个承诺,对自己的承诺,对妻子的承诺。夫妻俩曾经约定,去世后捐献遗体。17年前,王印忠的妻子伦少华因病去世后捐献了遗体,如今,王印忠也履约捐献……   年,伦少华成为淄博市首例遗体捐献者,年,伦少华的老伴王印忠成为淄博市第例遗体捐献者。从1到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的增加,更是淄博市红十字会人的辛勤付出,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媒体的广泛   17年不长,但足以穿过时光留下什么。是思想的撞击,是从不解到敬佩、从尊重到跟随,是对陌生人的救命之恩,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淄博的第1和第   10月31日,淄博市民王印忠因病去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其遗体捐献。王印忠成为淄博市第例遗体捐献者。   11月15日,提及王印忠,淄博市红十字会二级调研员刘永锋印象深刻。   早在年,他们已相识。   刘永锋记得,年5月7日,南定热电厂核算员伦少华因肠易激综合征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去世。家人拨打了淄博市红十字的电话,尊重死者生前遗愿,要将遗体捐献给国家。   那个年代,市民对捐献遗体接受程度不高,淄博也没有先例。   刘永锋和同事联系好救护车去接遗体时,伦少华的亲人意见并不一致。是王印忠,也就是伦少华的丈夫力排众议,“当时她说捐献遗体,我们老两口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虽然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们认为去世后捐献遗体很有意义。她既然提出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境界,我们就尊重她,按她的意思办!”   伦少华成为淄博市首例遗体捐献者。   王印忠和伦少华,是一对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两人感情很好,伦少华勤快又爱干净,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王印忠理解妻子、爱护妻子,遇到事总是两人一起商量,遇到困难也一起解决。由于生完孩子后营养不良,伦少华肠胃功能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医院查出患上了肠易激综合征,经常腹痛。一直以来,她辗转北京、济南、淄博等各个地方去治病,可均未治好。   治病期间,伦少华从电视、报纸上看到,有人捐献遗体,便有了捐献的想法。“我这个病一直没有治好,我如果死了,把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帮助像我一样患有这种病的人,也是为国家作贡献。”   当时,在国内,捐献遗体还是一件比较少见、不被人们接受的事情。但当她把想法告诉丈夫王印忠时,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赞同,他们两人一起到处咨询捐献事宜,最后找到了淄博市红十字会。   年,夫妻两人在淄博市红十字会进行了登记,一起承诺,死后捐献遗体。   年5月6日晚,伦少华感觉身体非常不适。医院,最终因抢救无效去世。   经过淄博市红十字会协调,伦少华的遗体捐献给了潍坊医学院。   17年后,年10月31日晚上9点,82岁的王印忠生命走到了尽头,按照他的遗愿,两个儿子联系市红十字会将他的遗体捐献。   年出生的王印忠当过兵,退伍后一直在山铝工作。身为一名党员,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生活中乐于奉献。“母亲因病离世后,父亲就常常说,待他百年之后也会做和母亲一样的事情。死后能为国家作点贡献,这一辈子也算值了!”王印忠的儿子王海成如是说。金婚夫妻相守一世捐献遗体   捐献遗体,在这条鲜有人走的路上,还有一对夫妻的故事,感人至深。   年4月,张店的离退休夫妻,81岁的马维圻和76岁的老伴季良玉结婚50周年。   他们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金婚——填好了捐献遗体和角膜登记表。他们约定,百年之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捐献角膜帮助有眼疾的人复明。   马维圻年生于哈尔滨一个官宦家庭,其父亲是晚清进士,曾任松江省道台,是一个爱国、开明,有正义感的老人。在父亲的影响下,马维圻对当时的日伪统治十分不满,毅然带领几个弟妹投奔天津其姐姐处求学,后考入南开大学机电系。天津解放后,马维圻放弃学业投身新中国建设。抗美援朝时,他想参军奔赴战场,但因组织需要被分配到海军青岛航校学习飞机修理,毕业后在滕州的海军飞机修理厂工作,后调入北京的海军司令部筹建海军航空兵部。   季良玉年出生于上海,其父亲是曾在德国留学的电气工程师,主持过湖南衡阳电厂建设。上海解放后,季良玉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被分配到华东大学俄文专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前身)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司令部海军航空兵部苏联专家组任口语翻译。年,季良玉与马维圻结成夫妻。苏联专家撤走后,季良玉复员到中科院数管所任华罗庚所长的外事翻译。年,全家随马维圻迁来山东淄博。   两人结婚后十分恩爱,从未红过脸、吵过架,离退休后携手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他们希望自己百年后能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捐献角膜及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弘扬大爱精神,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年,季良玉老人履行承诺捐献了遗体和角膜。   年11月17日,丈夫马维圻去世,继妻子之后兑现诺言,将遗体捐献给滨州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角膜医院,帮助失明的人重见光明。   两位老人的大爱之举令人肃然起敬,无比敬仰。他们并没有离开我们,他们通过别人的双眼注视着这个世界,为大家带来祝福。生命礼赞铭刻在纪念碑上的缅怀   目前,淄博市红十字会及各区县红十字会登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人,实现遗体捐献例、角膜捐献例、器官捐献18例。   看起来枯燥、简单数字的背后,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   从年,淄博市遗体捐献纪念碑在龙山陵园落成揭幕,到年,全省首个区县级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在临淄区落成,到年张店区建成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再到年淄博市遗体捐献纪念碑完成改扩建工程。目前,淄博已经建起3座遗体捐献纪念碑,礼赞生命,有了让人铭记的仪式;铭记亲人,家属有了缅怀纪念的场所。   陈安石,淄博市遗体捐献纪念碑上的名字。   年1月5日,92岁的陈安石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这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他是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革命,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去世当天,他的遗体捐献给了滨州医学院,角膜医院。   “父亲一直满怀感恩,他总是说,生命是父母给的,安稳富足的生活是党给的,他天天读书看报,一直在学习,想着回报社会。过几年,我也要立个遗嘱,捐献遗体。”陈爱民说,他了解到,现在捐献遗体的人还不是很多,可这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春风化雨,一位老党员以他的人格魅力在影响着下一代,影响着这个社会。   荀士明,淄博市首例农民党员捐献者。   年11月22日上午,61岁的荀士明因车祸导致颅医院,11月28日晚上10点,荀士明病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心脏停止跳动。“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我要捐出我的器官,去救需要的人,也让我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荀士明的儿女,按照老人的遗愿,捐献其遗体、器官和角膜。在山东省、淄博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医护人员成功进行了器官摘取,他的两个肾脏和一对角医院并成功实施了移植手术。   很多心灵,越是临近生命的终点,反而更接近了人性本善的纯净。   吴慧珠,曾经是器官捐献的受益者。   年查出患有尿毒症,她幸运地等到肾源,移植手术成功,生命得以延续至今。   吴慧珠很感恩,她说:“别人把肾脏捐给我,把我救活了,我也没有别的方式去报答人家,想着把我的器官捐献出来帮助别人,不也是一种报答方式吗!”   年9月,吴慧珠和丈夫张龙根一起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年10月22日,吴慧珠过世了,按照她生前的遗愿,捐献了角膜和遗体。在吴慧珠的影响下,其丈夫和女儿也加入了遗体捐献志愿者的队伍中,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够让别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纪念碑上,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名字,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撒播大爱的动人故事,凝聚成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任灵芝 通讯员 张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