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霜”知府程秀民抗倭留佳话核心提示宋时,南安划为八乡,统三十一里,后来为了强化管理、便于海防而设“四澳”,即石井、营前、淗浔、莲河。如今在南安石井镇古山村内屹立着一方明代“泉州府录立海防”碑,该碑记述了明嘉靖年间泉州知府程秀民率部抗倭,并在南安“四澳”募兵练士、设防御寇的事迹。无独有偶,石井靖海门东南侧亦立有《平寇碑记》,同样记载下了程秀民抗倭擒贼的经历。这位程知府何许人也?他在泉州留下了什么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前去探个究竟。□记者吴拏云文/图(除署名外)人物简介程秀民:字天毓,号习斋,浙江三衢(今浙江衢州市)人。明代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江西金溪知县,历刑部主事南武库司、工部郎中、泉州知府、建宁知府,官至云南参政。程秀民在泉为官时,清正廉洁、政绩颇丰,《晋江县志》称其有“皎然介洁之操,凛于秋霜”。南安石井马江西岸静卧“海上视师”石。“海上视师”四字苍劲有力,为程秀民所题。在洛阳古街发现的《去思碑》,中下部字迹有些漶漫不清。革故鼎新保护民众利益“西安程习斋公为泉州,公魁磊奇杰,受材特异,事至迎见触解。人有累岁月淹旬时,覃虑殚力而不能办者,公顷刻为之,曾不措意,而人卒不能易也,所长过人如此!”明代泉州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的王慎中在其《别程侯习斋公还西安序》一文中是这样描述他的好友——泉州知府程秀民。程秀民,字天毓,号习斋,祖籍浙江三衢(今浙江衢州市),在西安读书并考取功名。他是嘉靖十年(年)的举人、会魁,嘉靖十一年(年)殿试得中进士,初授江西金溪知县。在金溪时,他在县城西门外的西升寺废址上建象山书院,祭祀陆九渊,并置书田以养士子,该县一时文学大兴。由于做事干练,程秀民得到重用,不久历刑部主事南武库司、工部郎中。嘉靖二十四年(年),程秀民出任泉州知府,意气风发。他这个人办事效率极高,案无留牍,许多陈年积疴一到他手里立马得到解决,这也是王慎中夸他“事至迎见触解”的缘故。清·道光《晋江县志》对程秀民在泉州的治政也是赞誉有加:“其见之施为,则纯体宏阔而条理详密,精采震耀而德意温恻。”简而言之,就是他施政条理清晰,革故鼎新,而且“刚中带柔”,颇有手段。志书中着重提了程秀民的三类政绩:一是革除埠头之税。当时同安、安溪两地在码头上征收“埠头税”,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货物流通的成本,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程秀民上任后,“一举而革之”。二是明察秋毫、高悬秦镜。有奸猾之人以盗窃罪诬告他人,致多人受株连入狱,有人因此冤死牢里,另外有行旅之人谋害同伴抢夺其财物的,这些都是陈年旧案,经过多位长官审理不能解决。程秀民到任后亲自开庭问讯,逐一审理,立刻水落石出。民众见了,齐呼“神明”。三是兴利除弊,打击胥吏之害。那时府衙内有狡猾的书吏每年利用职权窃取大量官帑,不仅如此,还与其他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关照”,实是一群蠹虫。程秀民发现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将这帮贪吏法办。而在纳收赋税方面,他要求秤量公平,不给小吏从中做手脚的机会,保护了人民的利益。程秀民还善于体察民情,常躬身乡野广求民瘼,“宣节抚柔之”,故而获得了百姓们的拥戴。《晋江县志》评价程秀民称:“魁伟英挺,皎然介洁之操,凛于秋霜,绝离尘垢,莫之婴染。”意思就是程秀民的品行高尚,他在泉治政犹如秋霜一般严正,绝对不容有半丝污垢。《泉州府录立海防记》碑立于石井镇古山村(资料图片)《遵岩集》中有多篇文章与程秀民有关修缮学宫推动崇文尚教在文教方面,知府程秀民同样有着不俗的贡献。程秀民莅泉才4个月时,也就是嘉靖丙午(年)春,晋江县令宋大勺、教谕黄绍文、训导黄衮、胡汝凤等人一起上书向他请修晋江县学学宫。当时学宫内的建筑“栋楹朽腐,榱桷摧落,至不蔽风雨”,一旦开修需要耗费巨资,所以有吏员、文士畏难退缩甚至提议要迟缓修缮。程知府却表态了:治政就是要找重点、抓落实,如今府衙的事情还有大过兴文重教的吗?学宫必须马上修!这话算是一锤定音了。在程秀民的大力支持下,县令宋大勺亲自核算费用并组织人力、物力,开始大修学宫,仅用了3个月时间便将学宫修葺一新。再观学宫时,已经“庙貌焕然,堂庑及齐舍翼然,森备一时”。庠生张文宪等人见学宫修缮成功,欣然动色道:“文运其昌大矣乎!”认为晋江文运将为之振兴。后来,程秀民亲自为重修学宫作《记》,细述经过,且在文中称:“惟泉山海形胜,代生伟人,其士之以文章鸣于天下者,彬彬相望。然英华之趋,而其纯之漓,不能不为诸生虑也。是故即兹举而求诸身心焉,则知有司之所以修学以群多士者,非故为粉饰也,将以求真才也……”为隆兴闽地文风,程秀民还将兴化、泉州二郡诸生的优异文章辑录下来,交由督学周石崖编纂成《萃英录》刊刻发行。王慎中特为此书作序,这是后话。程秀民不光支持修缮晋江县学学宫,还筹划重修安溪县学学宫。清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载:“嘉靖间,令黄怿继修(学宫)。学址濒溪易崩,二十一年,倅陈尧典来摄篆,议稍移之西偏。二十四年,守程秀民谋兴建。”贵州副使林有年所撰《安溪县重建庙学记》对此事有较详细的记载,其称:“嘉靖癸卯,郡倅陈侯署邑事,邑多士以学基弗利为虑,欲改请于旧基之西,当道可其请。适郡守程公秀民莅政之初,叹曰:‘安灵栖士,其固若是哉?吾将图所以弗病在民,弗替在学,徐徐而举之。’”可见,当时安溪学宫建于溪边,地基确有崩裂之危。嘉靖二十二年,泉州府通判陈尧典到安溪来兼任县令时,学子们忙恳求他移建学宫,陈尧典表示同意。但这事却一直拖着未办。程秀民初到泉州时,前往安溪视察,发现学宫确实危如累卵,应该重建了。奈何安溪连岁欠丰,县财政捉襟见肘,所以程秀民亲率安溪学子们向分巡兴泉道的长官赵应祥请修,赵也同意了,但是工程迟迟不见启动。据《安溪县重建庙学记》《明嘉靖间平寇兴学记》载,安溪学宫最终是由按察司佥事余爌拓地迁建的,而“学完以美”。学宫重建落成之时,民众欢喜雀跃。程秀民虽然没有真正完成安溪学宫的重建,但他的推动作用,同样功不可没。泉州府在程秀民的治理之下,政通人和,崇文尚教,士子讲道论文十分踊跃,焕发出一派生机。石井靖海门东南侧立有古碑《平寇碑记》剪灭倭寇构筑海防体系当然,程秀民在泉州的最大功绩还是守土抗倭。嘉靖年间,闽、浙、交、广一带海上倭寇蜂起,其中有18股势力日趋庞大,其首领即为阮其宝、四师老、林剪毛等。这伙海上亡命之徒常年袭扰、劫掠沿海,坏事干尽。由于他们人数众多,行动迅猛,连官兵也一时奈何不了他们。嘉靖初年,这群海寇曾掠夺同安小嶝,被他们抓住杀害的百姓超过人,小嶝渐成废墟。倭寇每年都到东石、围头、深沪等地抢掠财物,惠安更是一年就来三四趟,连续20多年皆是如此,令沿海百姓苦不堪言。嘉靖二十五年(年),巨寇阮其宝、林剪毛聚众驾百十余船,到泉州沿海来打劫,他们在海边“焚庐舍、掳子女”,罪恶滔天。知府程秀民闻讯,遣军旅前往征讨,不出两个月,便俘获倭寇余人,其他倭贼四下逃遁,大多溺亡。次年,抗倭名将朱纨以右副都御史身份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在福建沿海厉行保甲连坐制度,大力整顿海防。程秀民此时根据自己对泉州海防的了解,也提出了在南安“四澳”(石井、营前、淗浔、莲河)募兵练士、设防御寇的海防方案。程秀民认为,倭寇何时来犯无从得知,与其坐等贼来,不如提前预治。他下令在近海浅狭之处插立木桩、石柱,扼其要塞,使之联防,倭贼的船一旦进入,如入樊笼“无从突入”。特别是石井、营前、淗浔、莲河水底都打入大石桩作为“暗桩”,一旦潮水消退,倭寇船只就会有来无回。朱纨对程秀民的方案很是赞赏。嘉靖二十七年(年),倭寇贼心不死,再次打起了泉州沿海地区的主意。该年5月,贼首阮其宝统率二十余舟攻打石井,妄图再行抢掠。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沿海有程秀民布下的“石桩阵”,阮其宝再也没有机会从容逃脱了。得知倭寇来到石井外海,程秀民立即派遣南安县丞马一洪、指挥孙廷槐前往讨伐,初与寇战于小嶝南岸,击沉三舟,俘获贼30余名。倭寇胆寒退守草屿,不料海底暗桩耸出,倭船相继触桩受损,倭寇四窜逃遁。阮其宝只带着80多人逃上草屿,打算等候救援。程秀民令马一洪等全力围攻,最终击杀阮氏,并抓捕到一批倭寇。没过多久,巨寇林剪毛再次纠集倭寇来犯莲河澳,才刚登澳,贼船樯忽然断坏,只得焚舟逃去。不久,林剪毛又率部进犯蚶江石湖一带。程秀民与马一洪率兵赶去御敌,结果杀贼14人,并“焚其二舸”。倭寇远遁,不敢再来,沿海百姓遂得安宁。南安石井乡贤为旌表程秀民御倭功德,在石井建造了一座靖海门,在其东南侧树立《平寇碑记》一方,记述程秀民荡寇事迹。靖海门和《平寇碑记》石碑今犹在,《平寇碑记》碑文是由明嘉靖年间任云南知府的郭前人郑普撰写的。不过石碑碑面斑驳风化严重,字迹今已漶漫不清。所幸碑文尚存于文献资料当中。而在石井镇鸿渐山东麓、马江西岸静卧着两块巨岩,上刻“海上视师”四字。据清乾隆《泉州府志》所载,此四字即为明知府程秀民石井破贼之后题勒的。石井镇古山村内还屹立着一方《泉州府录立海防记》碑。该碑同样记载了泉州知府程秀民在嘉靖年间的御倭事迹,撰文之人乃明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张经,参与立碑者共计有62人之多。此碑为花岗岩质,落款处有“皇明嘉靖二十七年,岁在戊申,六月朔日同立”字样,即有明确的立石日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抗倭史碑。早前有媒体称南安九日山石佛亭后有一方《泉郡守信吾程公生祠记》碑也是为纪念程秀民而立的。但记者前去探查时发现碑文载称:“程公名达,信吾其别号也,江西清江人,万历丁丑进士。”这样的身份描述与程秀民大相径庭。再查史料,程达是明万历二十九年(年)出任泉州知府的。所以,九日山上的这块碑刻实为程达而立,与程秀民并不相干。石井靖海门建于明嘉靖年间造福一方贤守千古留名程秀民与王慎中有颇多交集,故在王慎中的《遵岩集》中有多篇文章是和程秀民有关的,如《送程侯习斋归养序》《送程习斋公之任序》《与程习斋》《萃英录序》《兵会馆记》《寿程母杨太宜人序》等,这为更全面地了解程秀民留下了诸多线索。清道光《晋江县志》收录了王慎中一篇《游笋江记》,记载下程秀民赴泉上任的第8个月时,“政既通矣”“民悦其生”,程秀民心情大好,邀客游于笋江边。文称:“夫其浩糕澄涵之水流日夜之不息,演洋洄洑,放乎四海。浮游曲折,迤逦之远,不知其几百里。而空旷寥廓,际乎目之所极,若在几席之外……若夫高帆疾艣,出没于雾涛风浪,相衔首尾。而离离渔篷钓艇,讴嬉递发,前唱后和,击楫空明,鱼沉而鸟起,川虚山荡于微茫晻霭之中……”对于笋江的描绘真是美到极致。而程秀民心仪泉州山水之情,也于文内展露无遗。说到诗赋,《安溪县志》收录了程秀民的《春日按事安溪,次草庵寄詹企斋二首》。诗曰:“宦情牢落闭重城,为爱荒郊踏马行。不分归云还带雨,岂堪幽谷更啼莺。趁耕暖犊农家乐,独对残杯旅客情。闻说故园薇蕨好,投簪久拟续来盟”;“病起忽惊春过半,寻春又却与春违。草深萝迳花乱落,雨暗山村鸟不飞。海甸奇观空漠漠,杜陵高兴自依依。欲将茂绩酬归志,匹马微吟历翠微。”这位泉州知府甚至提及“农家乐”与“旅客情”,应是大力推动“文旅”结合的先行者了。据《九日山历代名人志》一书所载,知府程秀民曾登游九日山,留诗篇《九日山宴集留咏》:“空山木落惊秋暮,为惜黄花载酒过。树隐禅宫棲白鸟,水深沙界满青莎。疏篁日午侵棋局,远浦风生起棹歌。三十六奇何处觅,凭僧犹说隐君窝。”程秀民在泉州政绩斐然,王慎中称“其为郡治功兴起,民以咏思,吟诵歌舞,溢流翔行”。嘉靖二十七年(年),因母亲失明,程秀民投牒请回西安终养母亲,得到天子恩准。程秀民离任之时,“士民遮留者亿万计”,可见泉州士民对这位贤守的不舍之情。年,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的洛阳古街上发现了一块明朝的《去思碑》碑刻。据洛阳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人杨安东介绍,《去思碑》记述了明代嘉靖年间泉州知府程秀民率领军民抗倭有功,恢复战后重建之事迹。此碑成于明嘉靖戊申(年)秋日,由南京户部右侍郎顾珀撰文,乡贤林逢春、吴玉恭、张鸣等10多人同立。该碑除中下部有些字迹不明外,其余碑文基本可辨。泉州市文博研究员黄真真表示,程秀民为官清正廉洁、造福百姓,故泉州乡贤为其立碑来怀念他。如今,这块《去思碑》碑刻仍嵌于洛阳忠烈古庙的墙壁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