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与台湾的最早历史渊源是什么?在发展历程中又有怎样的转折点?
海峡两岸的距离很近,跨越海峡的历史却很悠长。在大陆诸多沿海省份中,福建与台湾的渊源最为紧密。年5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福建省泉州市开馆,成为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重要见证者。福建与台湾的最早历史渊源是什么?在发展历程中又有怎样的转折点?
海洋文化的传输
福建与台湾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大约在一万年前,地球冰河期结束,海水上升,覆盖一部分陆地,形成了台湾海峡。台湾由此与大陆隔离,成为汪洋中的一座岛屿。大约在-年前,一群善于航海的人类划着独木舟,横渡海峡,从台湾西海岸(今新北大坌坑)登陆。此后在这里诞生了代表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由西海岸向全岛扩散,逐渐发展成多元的台湾史前文化。
有学者认为,这群最早到来的“先住民”应该就是今天居住在福建地区的人。首先看语言。在汉人尚未移居台湾之前,这些台湾“先住民”以互不相属的部落和族群形式,分布于平原和山区。他们是今天台湾“原住民”的最早祖先,语言有承袭关系。现代社会研究台湾“原住民”语言,发现他们的语言和在东南亚、太平洋诸多岛国的语言一样,同属南岛语系。南岛语系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其分布地域十分宽广。澳洲学者贝尔伍德认为,南岛语族的祖先大约是在距今-年前从福建来到台湾,直到约年前从台湾传至菲律宾北部,渐渐扩散到东南亚地区。
其次是历史遗存的证明。与台湾大坌坑文化同类型、同时期甚至年代更久远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在福州闽侯昙石山、平潭岛壳丘头等多处发现。年,地处闽江出海口的马祖亮岛先后发掘两具“亮岛人”骨骸,经测定分别为距今年和年,确认与今天的台湾“原住民”及东南亚的南岛语族有着母系血缘的亲缘关系。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更加证实了中国大陆东南为现今南岛语族起源地之一。
从福建而来的语言文化,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又从台湾出去,成为整个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的分布的一个源头。那些一直留在台湾生存的人们,最后演变成当代台湾“原住民”。可以说,来自大陆东南沿海,以大坌坑文化为代表的福建先民,开启了台湾五千年前的史前时代。
大航海时代,迎来转折
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最早明确记载大陆人前往台湾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2、3世纪(三国时期),此后这种迁移记录就一直未从断过。
三国时代,吴国的丹阳太守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台湾的文献。不过那时台湾还被称作“夷州”。《三国志·吴书》记载,公元年,吴王孙权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万名官兵浮海东渡,首航夷州。到了隋朝,台湾被称为“流求”。从公元年起,隋炀帝三次派人员过海到流求。十二世纪中叶,南宋政府将澎湖地区划为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驻守。年,元朝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一直延续到明朝初年。明嘉靖年间,因实行海禁政策,后又重新恢复设立澎湖巡检司。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大陆与台湾从未停止互动。但是,中华文化真正全面植入台湾从四百多年前才开始。这股大陆先民,尤其是福建人前往台湾的浪潮,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悲壮,成为两岸交往历史中的一个新转折。
在明代的航海图中,澎湖之东的台湾岛被称为“北港”。16世纪末的明朝官方文书上有记载,当时的福建人“往贩澎湖,互市北港”,民间“日往如鹜”。福建省是一个多山沿海的省份。沿海土地资源有限,随着人口不断繁衍,土地压力必然会增大,人们只能往外走,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所以,这一时期出海谋生几乎成为福建沿海地区每家每户的选择。这些前往台湾的福建人,不是打鱼的渔民,就是亦商亦盗的“海寇”。此时的“海寇”其实是海禁政策下的产物——武装走私集团,每当遇到大陆官府围剿,就跑路到澎湖,更远则跑到台湾。他们渐渐在台湾(台南北港)和日本建立起了自己的基地。
在这些“海寇”中,最为人熟知的恐怕算是郑芝龙了。郑芝龙,原名郑一官,出生于明末万历末年,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村。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位未来的台湾海峡霸主,那么你一定知道他的儿子——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少年的郑一官桀骜不驯,不喜读书,但熟悉海事,有膂力,好拳棒。他的父亲郑士表是泉州的一名小官吏,见无力教导他,就让他带着两个弟弟前往澳门,投靠经商的舅舅黄程,学做生意。
明末16、17世纪,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西方人开始不断地涌入东方世界,寻找黄金财富。葡萄牙人最先来到,西班牙、英国、荷兰等接踵而至。进入大航海时代的福建人,面对的不仅只有海浪,还有进入东方海域“凶猛”的西方人。比如,郑一官及其家人前往的澳门,在年成为了葡萄牙的“租借地”。
福建人走向海洋,与大航海时代西方列强的闯入,变成两股相互激荡的潮流,汇成一种牵引,加速了台湾的开发,成为其发展历史中的转折点。
驱逐“红毛”
澎湖,位于台湾海峡之中,西距厦门75海里,东面离台湾最近处仅24海里,是东亚海运的“咽喉”。年8月7日,荷兰东方舰队副司令韦麻郎不顾台风,亲率三艘军舰进抵澎湖,从妈宫(今马公)登陆。荷兰人到来的时候,恰逢明朝军队汛期交接,澎湖正处于守备空档期。因为没有军队驻扎,他们很容易就上了岸,随即占领了澎湖。韦麻郎一面“伐木筑舍”,准备长久居住,一面派人到福建官署,要求互市通商。
此时的明朝政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表面风光,实际已腐败至极。荷兰人的到来令朝野上下十分震惊,毕竟澎湖是明朝军队的军事基地,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外人给占领。
年11月,浯屿(福建东南海中的一个小岛)水寨钦依把总沈有容率领五十多艘战船前往澎湖与荷兰人谈判。福建当局已做好不惜一战的准备。面对荷兰人开战的威胁,沈有容从容不迫地告诉对方,自己两年前就曾率队一举剿灭台湾当地的倭寇,奉劝对方知难而退(我破倭海上,海水尽赤。吾不忍心汝等步倭之后尘)。沈有容的军威镇住了荷兰人,韦麻郎在审时度势后选择了离开。这场交锋的结局最终凝结到澎湖天后宫里的一块石碑上——占据澎湖多天的“红毛番”被明朝将军沈有容“谕退“。
未完的故事
虽然在初次的对决中,明朝取得了胜利,但是,荷兰人的野心一直没有消退。二十年后,台湾还是先后被荷兰、西班牙占据。在后来的历史中,台湾又经历了郑成功的明郑时期,长达年的清朝时期,被日本殖民统治的日据时期,直到年抗战胜利,中国政府光复台湾,解放战争后台湾又被迫被祖国分离……
福建与台湾,海峡对望,沧海桑田。唯一不变的是,同一祖先的血脉仍在两岸人民的身上流淌。
(素材来源/中国国家历史编辑/赵阳江北新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