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且留贤哲济苍生为家乡做了两件大事的这位

在静默流逝的漫长岁月里,浮沉起落的人生于青史不过寥寥几笔,而大部分人是淹没在滚滚红尘中的,但在家族的记忆中,却可以传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翻开丰州古城的燕山黄氏族谱,年从燕山入闽的答剌真,及其10个子嗣的繁衍,依然清晰在案。

万石陂绕九日山流向泉州

对于正在重修族谱的黄爱国而言,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的事迹要力求准确,所以时间跨度越长难度越大。

而我们从族谱里看到的只有故事。

随同“黄龙三见”的美丽传说,族谱中才貌出众的黄养蒙跃然而出。

对于黄养蒙的美貌,地方志并没有过多着墨,但对其倡议捐资建设南安新城、带领民众兴修水利等给予很高的赞誉。黄养蒙去世后,泉士大夫称其“纯厚追古人风,简重得大臣体”,迎入郡乡贤祠崇拜奉祀。

位于丰州镇的黄氏家庙黄氏家庙广场

仪观甚伟

魏晋南北朝出了潘安、嵇康、何晏等众多才智与容貌双绝的美男子,让人以为那是个看脸的时代。其实在任何一个朝代,颜值都很重要。明朝的王越进京述职时,明英宗竟然被其俊朗风采迷住,当即委以重任。

黄养蒙也是个帅气、才气、运气绝佳的人。

他还在泉州府学读书时,就因才貌超群,与当时的名宦徐阶有一次美丽的邂逅。

徐阶被贬为延平府(今南平)推官时,曾来过泉州。他在学馆遇到黄养蒙,马上被其“仪观甚伟”、才学过人所吸引,当场大为赞赏并器重有加。

年徐阶继任首辅之后,大力革除严嵩弊政,十分注重选拔人才。他很快想到了当年的南安才俊,极力挽留已经看淡官场的黄养蒙。“徐阶公方执,挽之不止。”

其实,仪表堂堂的黄养蒙在朝为官时,因得到内宫金娘娘的帮助,仕途还算坦荡。他称病辞官回到家乡后,感念金娘娘的恩情,而把东台上曾经读书的地方,修建为庙宇,奉祀金娘娘塑像于内。后来,当地村民又将“苏夫人”从祀于庙中。因嘉靖帝敕封金娘娘为“保婴护幼、护国注生夫人”,当地人就把同在登台庙内的金娘娘与苏夫人,尊为广大妇女、婴幼的保护神。

现在,登台庙门口,还挂着一块“黄养蒙读书处”牌匾。登临此处时,一个勤奋苦读的学子身影,以及鲜活的感恩故事立时浮现眼前。

半山书室

曾楹茅屋九山曲,时望金溪小径通。

堆叶扫云寻老子,烹茶读易梦周公。

几年司计惭明主,何日乘舟挂晚蓬?

江上清风犹旧否,沙汀为我问渔翁。

黄养蒙晚年重访九日山时写下的《九日山书室》,再现了他在半山书室读书的情景。

九日山登台庙(原半山书室)。九日山登台庙(原半山书室)。

也许是九日山距离丰州古城和泉州城内比较近的缘故,到山上寻一清净处苦读,就成了古代泉州不少读书人用功的途径。相传唐贞元八年(年)榜眼及第的欧阳詹、宋太平兴国八年(年)也考中榜眼的刘昌言,都曾在“九日山书室”读书。

北宋名臣陈偁出任泉州知州期间,到九日山东台为其子陈瓘筑“读书山房”,令他在此潜心攻读。年,陈瓘高中“探花”。

东台逐渐成了读书求取功名的风水宝地。

位于九日山东峰半山腰的东台,在绿树掩映下,两座红砖红瓦建筑格外醒目。从山门上去约莫20分钟,站在东台望向金溪,溪与两岸连接的大片景致皆在目下,视野和心境顿感开阔。

这里因此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读书讲学。

年,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把东台的读书室改造成讲学授徒的书院。当时,朱熹与好友、南安人傅自得登游九日山,在东台道场共同创设“九日山书院”。两人亲自讲学,还邀请朱熹的另一位挚友、永春人陈知柔一起参与。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黄养蒙的父亲黄澄进士及第,入朝为官后,仿效古人在东台筑“九日山书室”,供黄养蒙攻读。嘉靖二十年(年)黄养蒙会试第二名,以高第中进士。

黄养蒙立在家庙中的牌匾。(小刚摄)

黄龙三见

半山筑室读书,现在想来闲适浪漫,其实清苦异常。古代学子到山上寺庙、岩洞读书者甚众,但及第者很少。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出“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

善读书的黄养蒙,与当地流传甚广的“黄龙三见”动人传说也联系在一起。明代晋江人何乔远在《闽书·方域志》中有专门记载。

北宋端拱二年(年)黄龙初见于黄龙溪(晋江从九日山下的金溪再向东流称黄龙溪)南边,不久当地生员曾会榜眼及第;南宋乾道五年(年),黄龙再次出现,石起宗中了第二名。

也许是年代较为接近的缘故,何乔远对黄龙第三次出现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明嘉靖二十年(年)春,南安人郑普与节度推官叶素峰等人在清源山上饮酒畅怀。叶素峰说:“昨日大雨中,隐约看到一条龙从黄龙溪西边腾起。”大家正在议论间,有人传来春榜揭晓消息,丰州人黄养蒙会试得了第二名。

南安县令唐爱因此为九日山上黄养蒙的“半山书屋”题写“黄龙三见”,郑普则作了“黄龙三见题跋”。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祥瑞之事跟科举挂在一块那是非常正常的。前两次黄龙溪龙现的传说,在南宋洪迈的《夷坚丁志·卷11·南安黄龙溪》,以及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6·拾遗·泉州府·宋》都有记录。

科举影响了一千多年的泉州生活,甚至形成了一些社会习俗,如“报喜”“竖旗杆”“状元饼”“树碑立匾”等。泉州过去屹立的多座古牌坊,就有许多与科举有关。中华铺的进士坊、清平铺的会魁坊就为黄养蒙所立。

亲撰城记

“黄龙三见”这个传说,说来有点玄乎,然而记载中却能把每次见之者写得详尽确切。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地方政府把横跨晋江黄龙溪段的泉州站前大桥命名为“黄龙大桥”,而把黄龙溪畔的一个小区叫作“见龙亭”。

神奇传说穿越历史的烟云,固化在造福民生的现代工程上。

说来也巧,黄养蒙丁忧归故里时,也因做了两件造福民众的千秋事业,赢得广泛赞誉。

年,倭寇侵袭南安,因为没有城防,倭寇长驱直入。“会贼破县,民居荡毁。”面对一片废墟,黄养蒙带头倡议捐资,协助新来的知县夏汝砺修建丰州城。从年7月开始,至年4月竣工,历时一年九个月,丰州垒巨石为城,建设了城壕、马路、护城河等。“盖自是南人乐帡幪之庇,而百世享金汤之利矣。”

九日山下,北渠从这里流向泉州。

黄养蒙把新城的修建全归功于夏汝砺,对其评价甚高。“从容周悉,竟以成功,岂非卓尔有立者哉!”并亲撰《南安新城记》,手书“夏侯城碑”等为夏汝砺立碑记功。

黄养蒙手书的夏侯城碑。(网络图)

这位朝廷三品大员,回乡就是有很强号召力的乡贤。在黄养蒙的组织带领下,重要的水利设施万石陂也很快被疏通修复。

在万石坡基础上修建的北渠,至今惠泽泉州市民。(荣兄摄)

蜿蜒在南安丰州古镇至丰泽北峰招联社区一带的万石陂,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是古代晋江下游的重要水利工程。万石陂全长近5公里,宽20余米,古时可灌田万余顷。这一水利工程因水毁曾多次重修,如今惠泽泉州市民的市区饮用水源北渠,就是在万石陂西段的基础上修建的。

斯人已逝,风物犹存。

人物:黄养蒙

黄养蒙,字存一,号小竹,明南安丰州人。嘉靖十三年(年)中举人,年会试第二名,登进士,授遂昌县令。年擢为吏部稽勋司主事,后升为考功郎;不久,调任南太常少卿,又转任光禄寺卿;后擢为南京户部侍郎,再转北京户部侍郎。

遗迹:万石陂

万石陂,是晋江下游一处重要的古代水利工程,蜿蜒在南安丰州古镇至丰泽北峰招联社区一带,全长近10里,宽20余米,可灌田万余顷。年倭寇侵袭南安后,黄养蒙带头倡议捐资重修丰州古城,又组织民众疏通修复万石陂,重建了故土家园。

陈小刚李想文/图

来源:海丝商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