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坑信俗戊戌年泉郡晋邑六都内坑古山境烟

白癜风能不能治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图片来源丰城贻燕

编辑桔里

进香,又称“谒祖进香”或“割火”、“割香”,泉南一带多呼作“乞火”。是闽南地区特有的民间信仰习俗。仪式隆重,通畅举合族、全境(旧时地方行政区域方式:境铺)之力举行。而“乞火”习俗的由来,则是来源于闽南民间信仰中的“分炉”。

香火,意指供奉神佛或祖先时点燃的香于灯烛。亦引申为供奉神佛之所。不管在佛教、道教还是民间信仰,供香都被看做是一种媒介,沟通人与神明、神明于神明之间的纽带。香燃烧之后形成的香灰,在古人看来,是圣火的结晶,香灰与香火,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也成为信众们在从事信仰仪式时,应请回家供奉的神生物,象征着所祭拜的神明。

5月11日(农历三月月廿六),内坑古山境烟楼公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时隔数年后,烟楼公宫再一次组织合境善男信女前往南安市石井镇祖庭谒祖进香活动。

在民间,割香与乞火都合称为进香。《辞典》释义,进香为前往寺庙拈香、礼拜神佛。在闽南的割香与乞火有乞求香火之意。于善信而言叫割香,神明之间的香火传承称为乞火。都有分灵求取香火的功能。

在闽南,进香队伍中,通常有一香担,一头为用箩筐内装香火炉,另一头则有符文、令旗、檀木、木屑粉等。进香仪式以“发炉”为始,香担内的香火炉,从村挡境寺庙出发到祖庭内均未点燃,待到祖庭后,经由宫庙执事行与族老行过割火、乞火仪式后,祈取祖庭香火后,方才点燃香火炉。

随后卜定回程时辰,起驾返回所在村庄。回程沿途要随时添火(以檀香条、木屑为燃料),神明的分灵借着香来延续,途中香火不能熄灭。香担沿途由族中贤老护送。进香队伍的进香旗上端通常会绑着由祖庭祈求回来的灵符,而增加进香旗的神力。

此次古山境烟楼公进香庆典,依旧例,遵古制,活动井然有序。进香团鸣锣开道,幡旗招展,执事队伍、民俗表演队伍等千人进香团排成长龙。锣鼓铿锵,鞭炮齐鸣,受到了石井营前祖庙执事的热情迎接。虔诚的信众一丝不苟的执行着进香仪式,表达对烟楼公的无限敬意。

进香队伍返回所在村庄附近,依照惯例,亦举行盛大的巡境仪式,有路关牌,香旗,头旗,彩牌,凉伞,肃静,迴避,辇轿,“芭蕉扇”、鸡毛掸子,辇轿后面则是五彩旗和众香客等阵头,进香沿途所经民宅或路口,都须设“香宴桌”恭敬五果,请茶上香,燃放鞭炮,已示迎接。

沿路香客要照顾香枝勿使之熄灭,未熄之前要续烧另一支,多数香客会把进香旗连同一路上所烧的全部香脚带回家,插在自家香炉或挡境香炉。

辇轿回归挡境,通常会在广场举行冲宫仪式,围观信众都会大声附和“发咯”、“旺咯”等吉祥语。族老将迎香火炉中迎请回来的香灰,倒入挡境香炉内,其余香灰则分由进香斋主或主事者。

民间信仰的神明,不同于官方立传的英雄,没有无缘无故的崇拜,或有大德,或有大善;或文才治国,或武功安邦……必是有恩于百姓之人,才会得到百姓的香火崇敬……《烟楼风云》

——记南安石井烟楼公

南安石井的烟楼山,四百多年前,这里曾经面朝大海,是浩渺烟波中一处醒目的至高处。山上曾建有烽火台,又称“烟楼”或者“烟墩”,是明代中国东南沿海防御体系中的一个点。如今,沧海桑田,烟楼山已经不再是临海的山头。山上楼房林立,居民众多。就在烟楼山顶,与郑成功庙仅一墙之隔处,有这样一座独特的宫庙。它前设案桌,中有神龛,后面则是一座长期未修缮的坟墓。独特的形致,低矮的庙墙,老旧的神台,再加上凌乱的茔冢,与周围的建筑格格不入,更比不上其它庙宇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在神明满天的石井,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更别说是“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大泉州。

这里供奉的是谁?为什么当地百姓对这位保佑一方平安的神明,似乎又敬又畏,一方面崇敬有加,一方面又不修缮庙宇,仿佛心情复杂,不可言喻?!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军备松弛,强盛一时的大明王朝渐入垂暮之年。此时的日本,进入了封建诸侯割据、战火纷飞的分裂时代。少量在战争中失败受挫的武士、浪人,流亡于海上,加入了本就活跃于东南沿海的中国私商海盗集团,这便是“倭寇”。嘉靖初年,史上最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出台,更使得中国东南沿海,以中国人为主的“倭寇”猖獗一时,严重祸及沿海民生。

也就在那时,中日民间的私商贸易时有发生,石井与对岸的白沙头出现了中日民间互市的“沙滩市肆”。一批日本商人经常往来于两国之间,其中便有这样一位。他来自九州西海岸外的五岛群岛,那里隶属长崎,曾经是郑芝龙在日本的客居地,郑芝龙也因此有“五岛一官”之称。从后世流传的各种版本的传说资料推断,这位日本商人常住石井,由于经常往来于中日两国之间经商,能够调动海舶接送,可能还拥有自己的船只,不明就里的乡人也称他为“倭官”。他为人和气,且乐善好施。从宫庙的楹联“济世悬壶东瀛客,伏波荡寇石井津”来看,这位日本客商可能还粗通医道,常为人治病施药,因此受到乡邻的接纳和尊重。若在今日,日本客商应该是一位颇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石井人民的老朋友”。他痛恨战争,更反对倭寇为害一方百姓的行为,因此时常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打探消息,时刻留意倭寇动向。当得知倭寇来犯,他便及时通知驻守烟墩的军士,点燃烽火,用冲天的狼烟向沿海居民发出警示,早作防范。

明嘉靖廿七年(年)四月,私商贸易繁荣了二十多年,被史学界称为“16世纪的上海”的浙江舟山双屿岛,在明海军强势的突袭之下,一夜之间成了一座荒岛。盘踞在岛上的私商海盗作鸟兽散,其中数路为躲避明军追击,南下福建。以阮其宝为首的一路人马屯据在石井海域的草屿,试与明军作最后抗争。时任泉州知府的程秀民,派南安县丞马一洪与指挥孙廷槐带兵剿倭。草屿一役,最终以明军险胜而告终。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沿海私商贸易更为严厉的盘查与禁绝。日本客商可能因草屿之战失去了商船和货物,又因身份特殊,担心受随后的盘查所影响,归去无望,万念俱灰。于是,他登上了烟楼山,攀上了燃烧中的烟墩,纵身跃下,悲伤地将生命留在了离乡千里海路之遥的石井津。

乡邻感念他生前的善行恩德,在他死去之处,就地立坟。传说,在他死后,一灵不灭,依然守护着石井。每逢倭寇进犯,烟楼山所在的海域附近,都会升腾起浓雾,为倭船制造障碍,也提醒乡邻早做防范。然而,又因他生前和善,却死得满腹委屈,也心存怨念。四百多年来,每当有人伤及他的坟墓,周边村落便会灾祸不断,鸡犬不宁。因而,附近乡邻对他的感情复杂,既建庙礼奉,香火祭拜,又从不敢轻易修缮,重塑金身。直到近年,为了祭祀方便,才在烟楼山下另外修建了庙宇供奉。

传说他死时被狼烟熏黑了脸庞,故而神像都作黑面造型。乡邻对他笃信非常,尤以以商者最诚。每年农历三月廿六神诞日,乡邻都要摆坛设供,恭请金尊巡境,场面壮观非常,成为石井民俗信仰的一大盛事。这就是闽南王爷神信仰之中,非常特殊的一尊东瀛王爷神——石井烟楼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