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地名真正的渊源:蒲草圩田!
莆田为什么莆田?全面理性的分析!
1关于蒲草
据报道,莆田地区民间民谣:“蒲田蒲田,只见蒲草不见田”。反映了莆田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把长满蒲草的荒地开辟成为良田。后来经常发生水灾,大家认为蒲田的蒲字带水导致的水灾,所以就把三点水去掉,就成了现在的莆田地名。
信息分析:蒲草广泛生长于今莆田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带。莆田地名与蒲草有关。
2关于蒲草种类
南方河边滩涂常见的一种叫菖蒲,一种叫香蒲,还有一种是矮小粗根的石菖蒲。菖蒲是天南星科植物,高度60厘米左右,香蒲则是香蒲科植物,高度1米左右。艾草与菖蒲常常是端午节用品。
值得一提的是菖蒲有毒性,在稻田中有杀虫作用。香蒲在北方分布更广一些。
信息分析:莆田早期蒲草应为菖蒲草,利于水稻种植。
3关于莆田沿海田地由来
①浮田
浮田资料图有资料称“莆田”是从方言“浮田”演变而来。“浮”的方言读Pu和汉语“莆”(Pu)同音,“莆”是“浮”的谐音。从有历史记载的莆田县置的几置几废的原因是水淹来推断,莆田也正是方言“浮沉”的谐音,水淹为“沉”,水退为“浮”。当地民间还传说“沉七洲(州),浮莆田”,意思是在地壳运动变迁中,莆田的南北洋平原从海里被抬升到了地面,“浮”起来了。
其实,历史上的浮田从东晋时就有记载。东晋郭璞的《江赋》中,有“标之以翠翳,泛之以浮菰,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的文句,其中的“泛之以浮菰”,可能指的就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葑田,即浮田。两宋之际江浙与广东浮田记录均可查到。只不过此浮田是用植物将泥土水上漂浮种植,与莆田的传说不一致。但注意,莆田自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大量人口入住,形成早期闽人主体。不能否认莆田有水上浮田一说。
②围堰成圩,圩田
圩田资料图圩田亦称“围田”。春秋时,吴国在固城湖畔筑圩,越国在淀泖湖滨围田。圩田是在浅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上围堤筑坝,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围内开沟渠,设涵闸,有排有灌。莆田地区历史时期不排除圩地造田。北方大量移民为了发展农业向海要地,在泥质滩滩涂围堰成圩是存在的。河水在入海口携带大量泥沙以及沿河口岛屿的开发加速圩田发展。在此基础上圩田发展为连片陆地。沉七洲,有可能是七个或多个岛屿开发,使山土向圩田发展,浮莆田,指生长蒲草围结的圩田大量出现。
莆田的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由高到低倾斜,河流大多随地势而行,由境内出海,主要河流有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其中木兰溪最长。莆田早期开发就是沿着河流入海口两岸和周边岛屿展开的。
如清末陈池养凭借自己多年的水利经验,从莆田的地理情况出发,认为“莆田介福泉之间,西北依山,厥田环山傍溪;东南距海,厥田背山塍海。其中延寿、木兰二溪,与海潮相出入,盐淡不分,沙泥胶成平壤,短长相复将四十里,惟蒲生之,谓之蒲田。后乃去水为莆焉”。此述可以看到河口冲积而成滩涂,后发展为圩田。
4莆田地名早于南北朝
元代莆田示意图史载,南北朝时,南朝陈光大二年()析南安县地建莆田县。什么意思?莆田常期作为地方县治,陈朝时始为县名。然而,应该是先有莆田地后有莆田县。莆田地与政权命名无关,与本地地形地貌有关。极有可能在东晋初,由于大量中原移民开垦圩田有关。
莆田老城区据报道,今莆田市耕地.08万亩,年末户籍人口数为.5万人,比上一年末增加3.24万人。合人均0.31亩耕地,远低于福建省人均0.55亩耕地,更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所以可以想象,特别是在古代农业社会,生存压力山大,古代人民充分发挥了智慧,创造了围海造田的伟业!
古代莆田造田示意图一古代莆田造田示意图二同时,耕地奇少,也不难理解古今莆田创造了莆田式科举考试的辉煌和大名远扬的甫田系商业。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谁能在享受中创造成功,一切都是靠拼搏奋斗而来的!
另据《宋史·地理志》和明弘治《兴化府志》的统计,当时兴化军(即今主体为莆田市)的人口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5%,但考取的进士数却占全国进士总数的2.5%!
《莆田传统文化概论》页80记述,自唐贞元七年()林藻中进士成为闽人进士之始,至清光绪废科举止的年中,莆田一邑中进士者多达多人,其中状元11人,又有武状元11人。尤其宋、明两代,莆田科甲鼎盛于八闽,总计有人,其中状元9人,榜眼4人,探花5人。”可见莆田人杰地灵!
结论:
福建省莆田地名与早期围海造田有关,从图片可以看到莆田造田示意图。由于有利于水稻生长的蒲草广泛存在,故称蒲田,后为治水患,改名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