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页-台海网]
南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有力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目前,南安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位福建省前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位列泉州各县市区首位。
创建“三个机制”,打通文物管理“主动脉”
一是创建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全面实施文物工作“五纳入”,完善属地主体责任、主管部门责任、部门共管责任、直接管理责任体系建设,健全由南安市政府领导牵头的文物工作协调机制,发挥文物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组织文物所在地乡镇(街道)依法落实文物保护责任,指导、检查、督促文物所有人及使用人承担保护义务、落实保护措施,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有效保护了辖区内各类文物。
二是创建四级网格管理机制。落实市、乡镇(街道)、村(社区)、文物管理员文物安全管理制度,聘请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员加强日常巡查,形成“市、镇、村、文保单位”四级网格化管理巡查机制,明确巡查机构、内容、频率,构建起文物安全巡查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工作体系。
三是创建联合巡查执法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牵头、部门协作、整体联动的联合巡查执法工作机制,率先开展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情况督导调研工作,联合南安晋江两地检察院、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组成南安晋江文化遗产公益保护联盟,协同做好南安晋江两地交界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今年来,累计开展各项文物安全检查次,出动检查人员人次,督查整改隐患处。
构建“三个体系”,升级文物保护“金钟罩”
一是构建文物日常保护修缮工作体系。建立全市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库,把文物建筑抢救性修缮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按轻重缓急实施保护修缮,加大对古村落、古街巷、古建筑、古书院、古树名木等“五古”保护力度。编制《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保护利用规划》,基本完成郑成功墓、五塔岩石塔、南安中宪第、南安林氏民居等国保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完成93处省、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定线落图工作。九日山摩崖石刻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文博系列成果评审推介活动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项目”。全市共有30个文保工程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总项目库,累计获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亿余元。
二是构建文物智慧监管工作体系。建立智慧综合监控中心,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实时监控和及时处置,将文保单位安防工程和用电系统联网至南安市文物保护中心的智慧综合监控平台,进行远程监管,实现文物保护单位全方位、全天候监管,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保护成本。研发文物保护野外“哨兵”,采用太阳能发电、4G无线网络技术、火焰探测器、无线位移探测器等技术解决野外供电、信号传输、防火防盗等困难,保障了野外文物安全防范工作。
三是构建文物合理利用工作体系。深挖岭兜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革命内涵,建设党性教育主题展馆;利用观山李氏民居闲置建筑下新厝,建设家风记忆馆;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内设置家风家训主题馆,将金淘书院、丰州书院等十多处文物建筑开辟为文化活动中心,引导革命老区村——金淘镇占石村和蓬华镇山城村,创建福建省旅游特色村,推动文物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物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创新“三个模式”,塑造文物传承“活载体”
一是创新宣传模式。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传统节日,开展“网上送展”“网上淘保”系列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举办不同主题的历史文化遗产图片展进乡镇、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积极宣传和普及历史文化遗产知识,有力推动文物在融入生活中进一步传承。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提升博物馆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行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均免费开放,近三年来累计接待观众余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余万人次,充分发挥了文博单位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其中,南安市博物馆获评为国家三级馆,郑成功纪念馆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获“国字号”殊荣被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三是创新活动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吸收各镇村干部、作家、老师、个体工商户、社会工作者等热心人士,成立镇级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队,自发开展环境清理、文物宣传、数据采集等行动,通过文物文化遗产志愿保护行动,带动周边群众参与文物保护。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