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吏才能否,施设如何,但民称便,即是良吏。”这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为后人留下的为官箴言,言下之意就是:从政者不管才能如何,也不管如何施政,只要能让百姓感到便利,就是好官。
位于南安市康美镇东旭村金星队的云溪制锦宅因此,古时的官吏,若能入选志书中的“良吏传”,便是对其品行、作风和政绩近乎极致的肯定了。多年前,南安市康美镇的一个小村庄里,也出现过一位良吏,因其廉洁公正、勤政为民、品德高尚,被朝廷赐“勤谨清廉”牌匾,清同治《福建通志》卷二三四《国朝良吏》亦有记载。他就是69岁才赴任知县的苏光濂。
七旬知县
苏光濂的一生,至今被苏氏族人引以为豪。南安市康美镇梅元村的阜阳苏氏宗祠内,一块写有“勤谨清廉”的古朴牌匾,是对他官宦生涯的无声喝彩。
这样一块牌匾同样悬挂在苏光濂的祖宇——云溪制锦宅内。四个鎏金大字看似通俗易懂,但关于他的为官政绩,随着时光流逝,已经鲜有人能说得清、道得明。
清乾隆六年九月(公元年),69岁的苏光濂赴任山东省东昌府莘县知县。他在山东为官期间,十分爱恤民众。有一日,外出访察,见沿途家家户户排设祭品、香案,苏光濂在惊讶之下询问其中缘故。当地百姓禀告:“每年三四月份,海里妖魔兴风作浪,毁坏庄稼。”
海里竟然有妖魔?苏光濂并不相信。他留下考察,审实情况。只见一群长相奇怪的动物随着海潮涌上海滩,百姓见了,急欲抛下祭品逃窜。见多识广的苏光濂立即制止说:“此物非妖,海鲎是也,可食之。”随后,命人抓获两只,当众宰杀煮食。从此以后,凡遇海鲎发难,百姓均争相抓捕食用。
作为知县,苏光濂上任后,为民办了不少实事。莘县有一条马颊河,因河势上广下窄,状如马颊而得名。每逢大雨,河流被淹,下游的庄稼也跟着遭殃。为了找出对策,苏光濂号召百姓在地势较高处种植庄稼,摆脱水患之苦。他深知“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顾及礼仪。为了储粮备荒,他主动捐出自己微薄的俸禄,补充社仓。
莘县有额外荒田,百姓开荒种植,所得征税须交官府,有官吏说:“这早已是旧例。”苏光濂认为不妥:“耕诸民而私诸已,何例之有?”于是,请求上官豁免征税。还有一事,一个名叫“楚养西”的男子,为救父亲误伤了人,苏光濂被他孝心所感动,据实向上申请,最终让他得以从轻论罪。
《福建通志》记载,苏光濂爱民如子,自带光环,以至于出现一种罕见现象:尽管莘县四周多有蝗虫,但偏“不入莘境”,东昌府闻之予以嘉奖,并奏请上级给予晋级。
愤然辞官
年近七旬才当上七品官,苏光濂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关于他的出生,在他的出生地康美镇东旭村,在一些年长者口中更是充满传奇色彩。
在东旭村老年人协会旁,有座清朝夫妻合葬墓。男墓主为苏湄,苏光濂之父,人称“太姥爷”,活到91岁去世。苏湄幼年常游晋江之畔,才高气豪,怀才不遇,曾游走于京城,为朝廷高级官员所器重。
令人称奇的是,苏湄在壮年时,曾到鬼门关里走一遭。据其族谱记载,有一日,苏湄突然患病身亡,出殡当日,雷雨交加,宗亲们来不及封塞墓口,赶紧避雨回家。雨后整修墓口时,只听见墓中棺内有呻吟声,宗亲们瑟瑟发抖,大胆开棺,没想到苏湄又回魂复活,急忙背回救治,过后又生下了苏光濂。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苏光濂,少年聪敏,一生勤奋好学,但直至康熙五十六年(公元年),45岁才考中举人第十二名。按照科举制度,经过乡试考中举人者,需进行三年一次的会试,第一名为“会元”。因考试在春天举行,又称为春试或春闱。然而,就在这关键的一次考试中,苏光濂“春闱七试”,频频受挫。在这期间,他在吏部考功司学习。
在考功司学习后,苏光濂终于在69岁出任知县一职。没想到,这辛苦得来的官职,却在短短4年后,因为一起冤案愤然辞去。彼时,地方豪强为了与平民百姓争夺农田,故意在田间相邻之处的一棵树上打入铁钉,以此为记号,欲将农田占为己有。
双方对簿公堂时,地方豪强据理力争,拿出所谓的“铁钉”证据。没想到,这是豪强奸诈作弄、设计的圈套,苏光濂见证据确凿,只好将农田判给对方。尽管后来真相大白,但由于“上司不察”,乾隆十年(公元年),仅当了4年知县的苏光濂愤然辞官。
书香传家
辞官归田的苏光濂,为了培养后人成才,特意在村里重修云溪制锦宅。
云溪制锦宅位于东旭村金星队,为二进五开间建筑。从外观上看,与其他“皇宫起”闽南红砖建筑相比,谈不上规模宏大,甚至有些“寒碜”:没有精美的雕梁画栋,没有精细的朱漆镂金,有的是对称和书香风韵。
为何建得如此简朴?苏氏后人道出了缘由。回乡后,身为读书人的苏光濂备受尊敬,村里人遇到矛盾冲突,往往需要德高望重者居中调解。有一对兄弟因为家庭财产分配争论不休。作为公证人,苏光濂参与其中。当最后一份银两不好分配时,这对兄弟握手言和,决定给苏光濂当“辛苦费”。
尽管再三推迟,但盛情难却,两袖清风的苏光濂,就将这些银两拿来重修祖宇。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笔钱,这座祖宇可能早就坍塌,破败不已。
今时再访,依然能从中找寻到沉淀在书中岁月的斑驳痕迹。“勤谨清廉”牌匾悬挂横梁,神龛有联曰:“云溪制锦裕后昆,勤谨清廉光先祖。”神龛前,藏有苏光濂生前读书所用之物,木制灯罩、笔架、砚台,尽管布满灰尘,但其勤学不辍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苏光濂使用过遗留下来的物件在这个偏僻的乡里,苏光濂学而不倦,诲人不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努力督促子侄完成学业。其三个儿子中,老二苏拱北是一名国学生,曾给福建陆路提督苏明良之子当过9年的家庭教师。
为了资助学子奋发成才,苏光濂苦心经营管理“书田”恒产。“书田”为旧时巨族大姓以公置田产中的地租所得,作为族中子弟读书的补贴。
造福乡里
除了重修祖宇,晚年的苏光濂睦族亲,修族谱,续字辈,修建大小宗;设义田谷仓,兴水利,开拓农田。
阜阳苏氏先祖苏义,于唐光启二年(公元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入闽,后世居“武荣之梅山下”,苏氏族在此繁衍生息,开枝散叶。
苏光濂在修建大宗阜阳苏氏祠堂之余,还重修了仁和小宗,即位于康美村的仁和祠堂。这座祠堂远离尘嚣,隐藏在绿树青山之间,现四周杂草丛生,残破不堪。
苏氏文化园尽管木柱楹联剥落,但其生前在大门撰写的石联隐约可见:“齐云献青光,云祁衍派;杨梅呈秀色,梅萼占魁。”又联:“旧址焕新模,子孝孙贤能瓒绪;中兴恢始造,宗功祖德念贻谋。”字里行间,对宗族、对家乡、对子孙,倾注了感情。
对于家乡的雪峰寺,苏光濂同样花了大量心血。乾隆年间,苏光濂与族亲苏光声、苏帝锡等人力助监院智融大师,四处募捐,修建雪峰大楼二层,并建方丈楼于西畔。
苏光濂在雪峰寺参与修建楼阁今时再探遗迹,难寻其踪,唯留其手书“应天广福”悬挂于雪峰寺内。
年,苏光濂带着一身不知缝补了多少次的官服,永远离开了人世。斯人已逝,精神犹存,他曾立家训警示后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兄亲弟敬,和睦邻里,勤俭持家……凡吾子孙,须知遵之。”成为族人无价之宝。
人物:苏光濂
苏光濂,字学周,号云溪,霞舒长岭人(今南安市康美镇东旭村人),生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年)。45岁中举,69岁任山东省东昌府莘县知县。为官期间,勤慎爱民,省刑薄赋,修文庙,拯饥民,朝廷赐“勤谨清廉”牌匾。清乾隆十九年(公元年)卒,享年82岁。
遗迹:云溪制锦宅
云溪制锦宅位于南安市康美镇东旭村金星队,系苏光濂之父苏湄所建,苏光濂辞官归田重修,为二进五开间建筑。苏光濂曾在此辟出书房,开课育人,至今还留有其当年读书用的木制灯罩、笔架、砚台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