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记者郑运钟/文吴嘉晓/图
“那一年,泉州大桥通车的时候,特意去数了数桥栏上的石狮子,找不出两只相同的模样……如今走上泉州大桥,那一只只石狮子,依然保持原初的激情,石纹凹凸起经年的风雨,一双双睁大的眼睛,一定收录流经这里的每一次感动。”这是年10月刊载在《泉州晚报》上的一首诗歌。泉州大桥,在泉州人的情感当中占据十分特殊的位置,尤其是对于老泉州人来说,桥上形态各异的只石狮子,承载着多少人的美好记忆。
狮文化与造桥技术完美融合
狮子是祥瑞之物,人们把狮子安置在桥上,在水患频繁的古代,往往蕴含着镇水辟邪、守护安全的寓意。而在水利设施完善、造桥技术日臻成熟的今日,更多的是为了装饰与美观。泉州有不少古桥上都置放了石狮子:北宋建造的洛阳桥,两旁栏杆石柱雕有28只石狮,有的昂首挺拔,有的口含石球,风格古朴,造型美观;南宋建造的安平桥,护栏也雕有石狮望柱,经历近千年风雨,现在只看得出大概的轮廓,但依然能从中窥见匠人的艺术创造力……
泉州大桥因“狮”闻名,桥上石狮子数量之多,在当代桥梁建造中独树一帜。大桥在今年年初完成过一次加固维修,当时市公路中心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两侧栏杆上有只青石雕狮子,均由石雕师傅先行拆除,维修后再重新安装。本地文史专家陈鹏所著的《说狮》一文评价,这些石狮子“分南狮、北狮、非洲狮三个类型种姿态,创造了中国石雕狮组群的记录”。
大桥上的这些狮子形态各异、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设置在柱头上的石狮子有的张牙舞爪,有的含情脉脉,有的憨态可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泉州市古建筑公司董事长蒋钦全当年曾参与这批石狮子的雕刻。他告诉记者,这些石雕由惠安石雕厂海尾分厂生产,均出自蜚声海内外的惠安能工巧匠之手,是泉州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唤醒东方第一大港复兴脚步
中国常常被形容为“东方醒狮”,在狮文化尤其浓厚且独具一格的泉州,狮子同样寓意深刻。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年,泉州大桥通车,桥上的石狮子寓意着唤醒泉州曾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复兴的脚步。38年来,它们见证了泉州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及城市的沧桑巨变。
年国庆节《泉州晚报》副刊曾刊载一位留日研究生的文章,其中写道:“美哉壮哉,石狮子栏杆、斗拱式巨桥。观江波浩荡,逝者如斯,万流朝宗不复回;听八面来风,神思飞扬,顿时有多少往事注入心头……一辆辆汽车从我身边疾驰而过,喇叭交鸣,江涛和应,我禁不住手舞足蹈,拍打着昂首向天的石狮子:大桥,泉州城开始起飞的大鹏之翼!”
据了解,泉州大桥自年通车以来,在大泉州交通网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度被称为“福建省城市最长公路桥”。20世纪80年代,晋江的陶瓷、鞋业,石狮服装等行业起步发展。为服务地方经济,省、市两级政府部门决定建设泉州大桥。“当时,建桥十分不易。不仅资金匮乏,建桥技术也不足,从设计、组织到施工,技术力量均来自省里。而这些代表着泉州地域文化的石狮子,则完全出自惠安石雕师傅之手。”从公路部门退休的张国镇回忆称。
30多年过去了。如今,作为泉州“聚城畅通”工程之一,拓宽改造后的泉州大桥将焕发新的活力,改善城市交通,提升海丝名城泉州的城市品位。
承载着市民的美好回忆
泉州大桥上的石狮子承载着市民许多美好的回忆。市公路中心退休干部黄文珍回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在外打拼的市民或来泉创业、就业的人们乘车经过大桥,看到两侧桥栏杆上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石狮子和白莲花,就知道“侨乡到了”。
市民黄女士介绍,当年通车之际,家住南安的亲戚开着拖拉机前来观看。20世纪90年代读小学的曾先生告诉记者,当年老师组织学生上泉州大桥数石狮子,观察石狮子的形态,大桥上的石狮子是那个年代常见的作文素材。
张国镇回忆起泉州大桥竣工之日,市民们像过节一样高兴,结伴涌到大桥上见证历史时刻。而那些千姿百态的石狮子带给市民美的享受,也带给他们极大的信心和美好的憧憬。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保留着“老泉州”记忆的石狮子、石莲花物件,在改扩建过程中将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泉州大桥上的石狮子仍将陪伴我们,护卫春风,记录感动。
泉州大桥通车仪式上,石狮子给当时特地赶来观看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杨湘贤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