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龙海区东园镇埭美古村,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水环绕,座红砖古厝比肩依偎,排列整齐,人称“闽南第一村”。福建日报记者王毅摄
燕尾脊是闽南传统民居中最常使用的建筑形式,上翘的脊端飞扬挺拔、轻巧、俊逸,为屋顶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陈英杰摄
红色,是喜庆的,豪放的,积极乐观的。红砖砌墙、红瓦铺顶、燕尾飞檐、马背蜿蜒的红砖厝,万字纹、古钱花、龟背纹,还有“福”“寿”“囍”的花砖墙饰,无不蕴藏着对吉祥、幸福、辉煌的向往。源自乡土的底色,渗透着风,渗透着雨,渗透着闽南人的血性。
“大落厝”“皇宫起”的墙上,有火红的全家福——巨石稳稳的地基,是祖先们奠下的生活态度。
走在闽南美丽的土地上,到处可见红砖砌墙、红瓦铺顶、燕尾飞檐、马背蜿蜒的红砖古厝,多姿多彩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红砖厝为代表的闽南传统民居,在营建法则和建筑装饰上具有浓郁的闽南民间传统建筑风格,同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审美情趣,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闽南红砖厝就是其中的主要载体。
从平面布局来看,以红砖厝为代表的闽南传统民居,一般以合院式为基本构架,主要有三合院、四合院两种形式。无论是主体建筑,还是增建的护龙等附属建筑,它们都以大厝的厅堂为中轴线,以厅堂为中心组织空间,主次分明,秉承中国传统民居对称、严谨、封闭的传统。
闽南红砖厝传统建筑装饰主要有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剪粘、陶塑、彩绘以及红砖拼花等种类。红砖厝的外部装饰主要集中在屋脊、脊坠和镜面墙等处。常见的屋脊有燕尾脊和马背脊两种形式。传统建筑的山墙顶部称脊坠,脊坠的装饰往往仿照江南彩画的包巾。正脊的装饰多采用灰塑或剪粘工艺,以高浮雕的技法塑制各种人物、花鸟虫鱼等图案,为屋顶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由当地华侨富商蔡启昌、蔡资深父子于清同治至宣统年间兴建。整个建筑群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西总长多米,南北通宽多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现存较为完整的宅院16座,其宏大的规模为闽南地区所仅见。张梓昌摄
闽南红砖厝的正面墙称为“镜面墙”,镜面墙由下而上依次分为柜台脚、裙堵、身堵和水车堵。水车堵是指墙上靠近屋檐处的一条水平装饰带,是闽南传统民居重要的装饰部位。工匠通常在水车堵的四周用砖做出线脚边框,框内灰塑、剪粘或彩陶塑造出花鸟虫鱼、亭台楼阁和人物博古等图案,多姿多彩,华丽美观。
大型红砖厝的正大门,常在入口处内凹出一定的空间,民间俗称“塌寿”或“凹寿”。凹寿的正面称为“牌楼面”,其两侧的壁堵左右相对,所以也称为“对看堵”。其上多以砖雕、彩绘等技法,装饰天官赐福、二十四孝、渔樵耕读以及博古、花卉等传统图案。
红砖厝的石雕装饰,主要体现在镜面墙和凹寿的柜台脚、裙堵及柱础、门枕石、门簪等部位,雕工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木雕大多集中在格扇门、梁架、托木、斗拱等室内或檐下部位。剪粘是闽南等地民间特有的装饰工艺,其以灰塑为载体,再将剪裁好的瓷片粘贴其上,构成各种艳丽多彩的花纹图案,通常装饰在红砖厝的屋脊、水车堵等显要部位。红砖拼花或称砖雕,是闽南红砖厝常见的一种外墙砌筑装饰手法,主要用于民居正面的镜面墙。除此之外,泉州等地红砖厝“出砖入石”的墙体,以各种大小不一的石块嵌入墙体,亦是造型奇特,引人瞩目。
红砖源自泥土,泥土散发芬芳。闽南红砖厝地域色彩鲜明的传统营造风格和建筑艺术,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历史遗产,值得人们悉心爱护和珍惜。(林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