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都会有收藏图书的地方,但古代图书馆和我们今天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的是截然不同的,甚至说中国古代有一段时间还禁止民间,有私藏书籍的现象发生,书籍都要由国家来管控。解放之前真正识字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人是文盲。其实纵观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你会发现在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出现之前,会写字的人不多,所以才会有代写文书,代写家信这种现象出现。既然当时多数人不识字,那图书馆又有什么作用呢?以汉代为例,汉代图书的情况,基本上可以用两聚两散来概括,首先西汉的时候图书馆很兴盛,但是到了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到了东汉的时候又聚过一次,但由于西京大乱也没了。汉朝时候的图书馆,基本上是盛则盛,是乱则衰。在汉朝以前包括在汉朝,图书馆还是起一个国家书籍存档和国家书籍保存,进而达到一个国家书籍管控的作用。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王朝,为了能够形成专制的中央集权,要统一思想。那些不利于秦国的言论包括之前六国各自的治国方针,秦始皇是不希望看到的。秦当时是欲以兴太平,把弱者排除掉,把不合适的书都给消除掉,史记里面讲到: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集散乱。但到了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以后,又继续沿用了秦朝的挟书律,一般人家要存书都要三思而后行,当时挟书律有助于统一思想。另外汉朝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各式各样的制度,而且在汉朝初年的时候还有过两次整理图书的记载,为了国家整理资料,收集相关有用的内容把它保存起来。到了汉惠帝的时候,公元前年左右,挟书律被废除,但这个时候,国家还没有有意识的开始搜集和管理图书,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开始增强,搜集和整理图书这个任务就交到刘向手里。
古代的书籍比较笨重,汉代的图书材料大概有四种:简、帛、石、纸。西汉到东汉中期的书简和帛并行。汉武帝时期经过科学研究,包括出土的证明,那时已经有了很早的植物纤维纸,但不那么好用。东汉时期蔡伦,实际上是改造了造纸术,那个时候起这种真正的纸才应用在书籍上,一直到了近代,才基本上把简和帛淘汰掉换成纸。汉代的简太大太沉,现在的一本书放在汉代需要太多的竹简,所谓的学富五车或者学富五居,其实并没有多少内容。所以在汉朝和汉朝以前,如果想要保存图书,至少有两种要求,一是图书馆的规模要够大,二是需要一个环境相对合适的地方来进行保存。当初汉朝还没建立的时候,楚汉争霸的时期,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俩人约定是谁先打到咸阳天下就是谁的,结果刘邦先去了,但是进去后又出来了,话说是里面东西没有动,但其实萧何偷偷的进去,把秦的丞相还有御史律令,那些书都给藏起来,这批书的存储地最初就是长安未央宫北侧的石渠阁,书里这样说: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砻石为渠,以道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焉。石渠阁无疑是汉朝初年最大的国家中央图书馆,或者是汉朝初期时最隐蔽的国家藏书基地。汉朝的天禄阁麒麟阁这地儿也都是存书的地方,而且这天禄阁和麒麟阁也是萧何造的,专门藏秘书,聚贤才。
到了东汉时期,一部分书籍可以对外公开了,大型的国家图书馆,有特殊身份的人就可以时不时的来看一看,这就由完全隐蔽转变为慢慢向某一部分人开放,说这叫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不是有大多数人有能力去读书,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体现。你有没有去认真的在你参加工作之后去读书,而不考虑自己的年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