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位南安人20岁高中进士,却因闽南腔被调

北京治痤疮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人物:吕大奎

吕大奎,字圭叔,号朴之,出生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年),南安朴兜乡人(今水头镇朴里村),人称“朴乡先生”。他是一位理学大师,著作丰硕,备受推崇,历任朝散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崇政殿说书、漳州知府等职。宋元更迭之际,吕大奎坚持民族气节,“宁为泉南鬼,不为北朝臣”,拒绝降元,于南宋德佑元年(公元)年被害。时人称赞他“忠义之气,万古流芳”。

遗迹:吕氏宗祠

吕氏宗祠位于石井镇大奎村,相传为吕大奎故居。宗祠倚杨子山为屏障,以溪流为玉带,地处村落之中,建筑占地面积为平方米。祠堂内有“理学名宦”字匾,还有文天祥赠吕大奎的“朱后文先”和“无惭君亲”两块字匾。

朱后文先铭千古

舍生取义照汗青

林超连

闽南,位于石井的杨子山名闻遐迩。

杨子山不高,却因有“仙”而名。此山之名,不仅源于被敕封为“太乙真人”的杨肃曾在这里采药读书,更与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多次到此讲学息息相关。

相传,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曾在杨林书院开坛讲学。一代理学宗师驻足杨子山倾心授学,四方名家踏访络绎不绝。自此,闽派理学在泉州发扬光大,并诞生了一大批在理学研究上建树颇高的文化巨擘。其中,朱熹的三传高弟、南安朴兜人吕大奎,便是得到朱子真传的理学集大成者。

宋元时期理学名儒邱葵曾评价吕大奎“泉南名贤,紫阳高弟。造诣既深,践履复至”,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天祥更是在吕大奎抗元殉难后,为其题字“朱后文先”。吕大奎在理学研究上的成就之高,可见一斑。

名山寻踪

立夏一过,气温日渐升高。但这个季节的杨子山,却凉爽宜人。

从石井镇区出发,行约2公里,便到达三乡村。杨子山脚下的大奎自然村内,吕氏宗祠格外醒目。

这是一座厝脊双翘的传统闽南祠堂,周边墙体均为花岗岩石砌就,门亭上配有精美的石雕刻。

或许是平素少有人来访,祠堂内的桌上覆着薄薄的尘埃。但大堂正中间悬挂着的两块匾额却历久弥新。匾额上书“理学名宦”“无惭君亲”,高度概括了吕大奎一生在学术研究以及政治上的成就。

下厅,更有文天祥为吕大奎题写的“朱后文先”字匾。“朱后”意指吕大奎是朱熹的传人;而“文先”则代表着一代英杰文天祥甘居吕大奎之后。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文天祥对吕大奎给出这么高的评价。

探寻其人生轨迹的想法愈加强烈,于是驱车,上山访古。距离吕氏宗祠不远的杨子山上,吕大奎少年时的读书处——杨林书院,如今也只剩残垣断壁,仅在一片绿树的掩映下,能看到一块巨石,上书:“读书处。唐杨肃,宋吕大奎,洎有明诸先辈俱读书于此。”

书院遗址长满了野草和灌木,石头墙还坚强地挺立,遗址坐北朝南,东边是隔开的三个小间,中间是过道,西侧为大厅。大厅立着两块石碑,上有“清皇”两个大字,由于光线昏暗,碑文模糊不清。

站在碑前,静心聆听,“子曰、诗云”之声似乎从天际传来,在耳边环绕,空灵而缥缈。历史陡然穿回南宋嘉熙年间,我们仿佛看到吕大奎这个垂髫少年,正端坐书桌前,在先生的教诲下吟经诵典。

位于石井镇的“海上视师”石,上面刻着的“石井”二字由吕大奎手书。

理学名宦

吕大奎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高祖父是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吕惠卿,曾祖父吕游官承事郎,祖父吕秉文是绍兴年间特奏名进士,官奉直大夫,父亲吕克广是庆元五年进士,整个家族科第联芳,官宦世族独有的斯文家风,为吕大奎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吕大奎从小好读书,手不释卷,又善于独立思考,什么事都喜欢追根究底。为了培养他,家里边早早地将他送到杨子山上的杨林书院读书,托理学鸿儒王昭复老先生雕琢。

王昭复是朱熹四大高足之一陈淳的得意门徒,理学功底深厚。在他的精心教导下,吕大奎初窥理学门径。

有一天,大奎到老师的书房里学习,他见书房里堆满了书,便主动帮忙整理。结果发现,老师书架上除了朱熹的书以外,还有很多陈淳的书。

吕大奎心想:陈淳是何人?老师怎存他那么多书?王昭复看出吕大奎的疑惑,便对他说:“陈淳是我的老师,朱熹是陈淳的老师,陈淳承传朱子的文风。”离开前,吕大奎对老师说:“能否把您的书借学生带回阅读?”王昭复回道:“我的书不值一读,你还是先把陈淳的书读完,再读朱文公的书吧。”

王昭复接着把书递给大奎,大奎趁其不备,顺手把老师的一本书藏入自己的衣袖里。过了一段时间,大奎把看完的书送到王昭复的书房里,并下跪说:“请原谅学生的莽撞,没征求您的同意,偷拿了您的书回去看。”王昭复急忙把大奎扶起,并说:“我知道你求学若渴,很有上进心,如若需要,你可以再拿回去。”

大量阅读朱子、陈淳、王昭复的诗文,为吕大奎的学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承传了王昭复治学严谨的作风,摒除写文章华而不实的旧习,提倡务实求真,因此,他的学术造诣不断提升。

随着学问越做越深,吕大奎的声名也不胫而走,慕名登门求学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他也因此成为泉南教坛上一位出类拔萃的业儒。据《泉州府志》记载,当时泉州府通经学古擢升高第的俊才,大多数出自吕大奎门下。

凛然就义

读书当以经世致用,吕大奎深谙这个道理。20岁那年,他金榜题名,高中一甲进士,身怀抱负,决定用自己的学问富民强国。

登仕后,他先后在潮州、潭州、福州等地任过职务,因政绩显赫,还被调入京师杭州,晋升为朝散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国子编修、实录检讨、崇政殿说书,身兼四职。

怎奈闽南乡音难改,与人交流有碍,宋咸淳七年(公元年),吕大奎被调出京师,到兴化军(今莆田)任地方官。在兴化军任上,他将他的俸禄全部捐出,代替中户以下贫困户纳税。济困扶贫的慈善义举,受到人们的赞扬。

宋德佑元年(公元年),吕大奎再次调任为漳州府知府,节制左翼屯戍军马。虽然他勤政爱民,怎奈当时,元将伯颜引兵东下,攻打南宋京师临安,兵力单薄的南宋军队要抵挡来势凶猛的北元铁骑,无异于以卵击石,赵宋王朝岌岌可危。

在这险恶的形势下,吕大奎临危受命,被派到海防第一线,指挥漳州左翼军马,守卫海疆。吕大奎接到调任圣旨,立即打点行装,告别兴化的父老乡亲,前往漳州赴任。

由兴化至漳州,必经家乡泉州。彼时,蒲寿庚已升任为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掌管福建沿海的军事和民政,吕大奎新任之职,就是在他的直接管辖之下。而身为朝廷封疆大臣的蒲寿庚,为保住荣华富贵,早已改弦易辙,暗中接受了元军统帅伯颜的招抚。

蒲寿庚对吕大奎软硬兼施,威逼诱降,强逼吕大奎签字承认降元,大奎严词拒绝,继而大骂蒲氏是见利背义、卖国求荣的无耻之徒。这让蒲寿庚恼羞成怒,下令将他关押起来。

吕大奎遭拘捕后,随时有杀身之祸,但他不畏强权,依旧在牢中骂声不绝。危急之间,所幸遇到一个管军总管,这位总管恰好是吕大奎的学生,他见恩师遇难,便偷偷将其救出,并护送他回到南安朴兜乡。

逃回家乡后,吕大奎作了最坏的准备,他把毕生著述及家藏图书全部收集在一间密室中,然后化装从安平渡乘船避入金门岛。

逃亡途中,见茫茫大海,白浪滔天,悲痛山河破碎、无力回天,吕大奎一时间感慨万千,低吟一绝:“此日江山倍有情,怒涛万顷一书生。丹诚欲挽东流水,古渡安平恨不胜。”

蒲寿庚发现吕大奎逃脱,立即派兵追捕。不久,追兵追至海岛,当他们抓到吕大奎后,不论怎样拷问,吕大奎总是闭口不答话,蒲氏的追兵一怒之下,便将他杀害,这位年仅49岁的理学名宦,就这样牺牲于蒲氏之手。

朱后文先

吕大奎的一生,无愧于“理学名宦”的美名,他薪传正宗理学,恪守民族气节,舍生取义,在殉难后备受世人推崇。

吕氏宗祠内的圣旨牌匾。

宋同知泉州府事沈忠为他撰写墓志铭,四方弟子为他守孝三年;元至正元年(公元年),同安县令孔俊建大同书院以吕大奎配祀朱熹,这在闽南很多朱子祠中,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如今杨子山山腰的朱文公祠内,主殿祭祀朱文公,文昌帝君和吕大奎公则作为配祀。乡民把他与朱公共祀,正是出于对他义举的敬仰。

之后,人们又把吕大奎奉祀入乡贤、忠义两祠,并把吕大奎幼年居住的村落改名为“大奎”“望奎”,以表崇敬。

吕大奎或许应该感到欣慰。在他舍生取义后,他的儿子吕正接过了抗元的大旗,当宋端宗被元军追逃至闽南时,吕正在家乡朴兜高举义旗,募兵勤王,与元军进行激烈战斗,他也被宋端宗封为恭懿侯。

时任南宋丞相的文天祥,也来到吕大奎的家乡朴兜祭奠忠魂。他挥毫为吕大奎题署墨宝,一匾是“朱后文先”一匾是“无惭君亲”。其中“朱后文先”的“朱后”是指吕大奎是朱熹的传人,“文先”有两层含义,一指吕大奎的学术造诣在文天祥之先,一指吕大奎致身事君,舍生取义已经走在文氏之前。

“文先”两字,既表达文天祥对吕大奎的景仰,又表达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经过一番组织,文天祥把吕正、黄仕南、曾新恩所募的乡丁整编成一支数千人的抗元队伍,这支队伍追随着他下漳州,奔赴战场,坚守在东南边陲。

(图片为本报李想拍摄,感谢吕大奎裔孙许劲松先生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林超连李想

编辑:商妹儿审核:陈小刚

作者/来源:南安宣传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