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与刻之功,与藏器并。”拓刻相济是为传古的重要途径。自宋刻帖之风与金石学兴起以来,精刻精拓的法帖与金石小品拓本倍受书家、藏家宝爱。印谱钤朱,可管窥时代风貌,亦为传古的途径。年华艺春拍搜集了《明万历三十八年长洲章藻字仲玉摹刊墨池堂法帖》《旧拓本玄宴斋十三行精拓本》《清康熙初拓“沽水草堂”本安刻书谱(启功题签)》等精刻精拓之本与《西京职官印录》《飞鸿堂印谱》,以飨古籍同好。
精刻精摹传二王书风
“名帖易存,名石难得。非出于书家手勒,非名帖也,非出于精工手刻,非名石也。”明清刻帖风气盛隆,精摹佳刻善拓相济,是为二王书风传承的重要途径。名家圣手摹勒刻拓,“下真迹一等”,可再现书法神貌,为历代书学研习楷则。
明万历三十八年长洲章藻字仲玉摹刊
墨池堂法帖经折装纸本一函五册
钤印:彝尊私印、叔问
28×14cm.
北京华艺国际春季同步拍卖会
《墨池堂选帖》辑刊摹刻者为章仲玉(藻),号闰谷,明代长洲人,刻石名手,出身刻石世家。其父简甫有“明代第一刻手”之誉。王世贞为简甫撰墓志铭云:“而叟之大父昶,父浩尤著,至叟则益着著。”章藻为王世贞门客期间,常为王世贞抄书、代笔、刻书、摹帖,足见其书法与摹刻之功力。传世的明代著名丛帖,多出其父子之手,如《停云馆法帖》《真赏斋法帖》。
《墨池堂选帖》摹刊晋、唐、宋元诸家书迹,以法书年代先后排序,五卷计六十四帖。二王书迹两卷,唐、宋名迹各一卷,赵孟书迹一卷。辑刻皆精,历来评价颇高。张伯英《法帖提要》云:“此卷王帖摹勒最善,帖肆割弃首尾以充宋拓,精鉴者每不能辨。”《墨池堂选帖》万历三十八年刊刻完成后不久石即毁佚,拓本流传极为罕见。
此本《墨池堂选帖》为典型明拓明装。墨色浓郁沉稳,紫光粲然。卷首目录之“卷五”标题下未刻《洛神赋》标目,卷五中也无赵文敏行书《洛神赋》帖文,卷四《芜湖县学记》后未增刻小楷书跋,卷一《墓田丙舍帖》无断纹。与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中所言“此帖摹勒刻精,拓本全(套)者很少,所见多残本(零本)多是黑墨精拓,无断纹(指丙舍帖)”相合。也同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所载“芜湖县学记后记小楷一跋及赵文敏行书洛祌赋,原刻皆无之”相契。此本经清初朱彝尊、清中郭尚先、晚清民国郑文焯递藏,识者宝之。
《墨池堂选帖》卷首目录
《墨池堂选帖》卷五
《墨池堂选帖》卷四
《墨池堂选帖》卷一
清康熙初拓“沽水草堂”本安刻书谱(启功题签)
册页纸本两函二册
钤印:启功、元白、大兴乐氏、乐绍虞玺、乐、绍虞、乐守勋印、香山居士、戟门金石记、光山胡石查收藏书画金石书籍印、孟宪章、君郁
题签:1.书谱,安刻初拓本。启功题签。钤印:启功、元白2.书谱,安刻陈书释文。启功题签。钤印:启功、元白鉴藏印
29.5×18cm.
“沽水草堂”是安岐收藏金石书画之所,其间即有孙过庭书谱真迹。安岐得此真迹,十分宝爱,自称“朝夕披对,想见前贤苦心著述垂数千古,其精神贯注,原欲经世行,远使后之学者得所依归。”秉持此传古之志,康熙年间安岐将其摹勒上石,行款均依照真迹,刻帖笔画精审,形神具得。刻成后便为众多书家、藏家竞相收藏,世称“安刻书谱”,被公认为《书谱》之最善刻本。
清康熙初拓安刻书谱局部
是帖通常分为两册,一册为书谱原文,一册为时任江西南安太守陈奕禧撰写释文,卷末刻“吴门顾嘉颖庭如氏镌”字样。此书谱中陈奕禧行书释文是重要组成部分,安岐“因思书家之所以不能人人解者,良由草书未同,辄从疏阔”,故请陈奕禧为书谱作释。
安岐为陈陈奕禧释书谱题识
《帖学举要》载:安氏题跋中有“沽水草堂”。后石售于他人,在“沽”字上加一笔改成“活水草堂”。嗣后复转售,又凿去首撇,复为“沽水草堂”,然“沽”字上已有斧凿痕。故以“沽水草堂”又无凿痕者为初拓,“活水草堂”次之,“沽”字上有凿痕者最晚。细审此本即为“沽水草堂无凿痕”本,浓墨乌金,字口锐利挺拔,老装旧貌,品相上佳,知出康熙良工之手无疑。首册卷尾有马蹄印石花,亦为初拓原刻佐证。启功墨笔题曰“安刻初拓本”,堪称精鉴。王戟门、胡义赞、乐绍虞、乐守勋、孟宪章递藏。
安刻书谱卷上
清康熙初拓“沽水草堂”本安刻书谱启功题签
明拓本澄清堂帖三卷
经折装纸本一函一册
钤印:陈汉章
37×21cm.
《澄清堂帖》相传南唐刻,董其昌在《戏鸿堂法书》跋中称“《澄清堂》宋人以为贺鉴手摹,南唐李氏所刻。余见五卷,皆大王书,出《淳化阁帖》之上。”是帖原石刊刻极精,明以来各评家比比称颂。据记载明邢侗首先得到《澄清堂帖》残本。王稚登跋云:“睹其雕镂精好,纸墨光丽,当与《甲秀》《鱼戏》等帖雁行”。何绍基赞此拓:“于淳化、大观、绛、潭、太清楼诸拓为远胜也。”翁方纲从帖的标题文法、字法,张伯英从字的避讳等方面考证定为南宋刻。此帖明以前未见注录,后注录者多只见五卷,皆王羲之书。其间内容多见于《淳化阁帖》,也有《阁帖》所无者,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的重要资料。
此本亦为浓墨乌金拓,有陈汉章钤印和批注,纸墨精良,拓工精湛,书法飘逸挺拔,神采飞扬,不喾为精刻精拓的代表。
澄清堂帖封面
澄清堂帖卷一,钤朱、批注
文人旨趣增益拓本价值
文人保藏各类拓本往往能体现其自身的审美旨趣。一方面在于对刻拓主体题材、书法、内容的认可与偏爱。同时伴随递藏关系的变化,收藏者也会通过题跋、附画等方式,在拓本中将自身的学术观点、审美意趣融入其间,增益拓本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旧拓本玄宴斋十三行精拓本
册页纸本一册十六开
钤印:伯恭、超然、回、雪庐学画、东阳、臣圻信印、妙莲室、粟庐墨缘、唐、雪庐临、公潜、宗海鉴定、沈塘印、陶宦
21.5×13.5cm.
“玄宴斋”是孙慎行的斋号,也被写成“元晏斋”以避康熙名讳。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刻本甚多,王澍《虚舟题跋》中称“武进孙文介公慎行,以荆川本重模于玄晏斋。首行有‘玄晏斋’及‘吴门管一虬摹’九字款。精心模刻,年许乃就。今世所行十三行。无出此上者”。
玄宴斋本以摹刻精良著称,刻工管一虬也因此常为后世所称道。沈曾植直言:“元晏刻本,中画最为丰寔,拟其意象,虽文殊般若无以过之。管一虬呕血经营,匠心正在此耳。”武慕姚甚至称管一虬刻此帖时“喉间致闻血腥。良工心苦,殉及性命。一艺之鸣,信不易矣。”足见玄宴斋十三行摹刻之精审。
玄宴斋十三行“吴门管一虬摹”、祥符八年周越记
据翁同龢言:“元晏斋本,芝、振、斯字原有缺笔,欢、讬、信、修、惧、乍、阴、步、娲九字相传刻成时文介手自锤损。”相较于其它刻本,赵绍祖称玄宴斋本“前有‘吴门管一虬摹石’字,后有‘宝历元年柳公权记’,又有‘天佑元年蔡续题’,‘祥符八年周越记’。”校检《玄宴斋十三行精拓本》,皆与之相契。此外,此本拓制精细,墨色亮丽但不失沉厚,可见唐人风力。
玄宴斋十三行宝历元年柳公权记
玄宴斋十三行天佑元年蔡续题
此本除刻拓精湛外,册前还附有冯超然临费丹旭白描洛神图、沈塘自摹崔子忠白描洛神图及摹戴熙水仙图、以及施朝干题跋一则,李苏邻题跋一则,俞粟庐摹董其昌跋一则,沈塘自摹翁方纲跋一则,王伯恭跋一则,俞粟庐题跋一则,沈塘自摹张廷济题跋一则,赵宽题跋一则。集摹刻、传拓、题跋、绘画于一身,尽显藏家审美意趣。
冯超然临费丹旭白描洛神图
沈塘自摹崔子忠白描洛神图
沈塘摹戴熙水仙图
张廷济题跋
清至近代集拓本洛神赋十三行集拓本
卷轴纸本一卷
钤印:尚业煌印、尚业煌珍藏印、老药、清媛、唐圭璋
尺寸不一
《洛神赋十三行》作为一个主题,历来被书法家、文学家所钟爱,此本即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主题,内收晋大令书洛神赋十三行八种,书风各异,形神不同。为著名画家、收藏家,唐云先生旧藏。
洛神赋十三行集拓本之洛神赋十三行碧玉本
此中八种分别为万历时于杭州半闲堂出土之贾刻本,即碧玉本。年归上海博物馆,此卷第一纸即为碧玉真本原为上海博物馆征集组负责人尚业煌藏,转送唐云先生。另附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影印麦华三藏本,皆与此卷第一纸相同,可知真本也。第二纸为柳公权跋本,第三纸为白玉版本,第四纸为柳跋本,第五纸别本,第六,七为柳跋本。第八纸为玄晏斋本,其中玄晏斋本传拓无多,此八种洛神赋传世之品种归于一卷,殊为不易。其前亦有墨笔绘洛神像,钤女画师“清媛”小印。
洛神赋十三行集拓本之洛神赋十三行玄宴斋本
近代拓本北山楼集古小品
线装纸本四册
钤印:吴兴施舍所得古金石砖瓦文、阮氏家庙藏器、舍之吉金、思高所拓金石、北山楼文房
是集为施蛰存先生珍藏秦砖汉瓦铜镜等古物之拓片,多为墨拓,偶有朱拓。此集古小品资料丰富,间有陈介祺、吴大澄等人旧藏,亦有简短题跋者。将诸多金石小品拓片汇聚成四册,甚为难得。其中部分资料见录于施蛰存先生《北山集古录》中,是为施蛰存先生金石癖的体现,其自名此金石集拓为《北山楼小品》。
叔多父盘铭文
天纪元年朱拓砖
印谱钤朱管窥时代风貌
印谱种类众多,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从历代官印印谱中可管窥古文字与书法、官制、地理等方面的信息,借其正经补史的情况屡见不鲜。而闲章中的诗词、箴言,则是特定时代文人精神世界和文化风貌的表现。
清乾隆十九年怀心馆刊本西京职官印录
线装纸本一函二册
29×18cm.
乾隆十九年()徐坚依《史记》《汉书》百官公卿表编纂摹辑而成《西京职官印录》,是谱每页表裹并列一印至三印,印下有考释,自侯印至县令长印分为三十三类。每类皆有小序,共计五百六十余枚。并有沈德潜、谢松洲等名家作序。是为乾隆写刻至精之本。印皆钤朱,纸墨晶莹,赏心悦目,为清初印谱之翘楚。
清乾隆十九年怀心馆刊本西京职官印录
西京职官印录凡例
徐坚篆刻技艺高超,所刻官印,力追秦汉,古朴大方,沈德潜对徐坚印章的评语:“艺通乎神”。此集收汉官印,雕工精印。《西京职官印录》曾经流入海外,并得外国篆刻家的赞许,日本篆刻家中井兼之见曾说《西京职官印录》:“印皆取法秦汉,颇为绝妙,后学宜此为模范”。沈德潜在序中评:“徐子友竹,少嗜篆刻,志法古人……朝摹夕追,得其神理,刻成《西京职官印录》一帙,偏旁点画,规矩森然。”黄裳于《清代版刻一隅》曾辟专章评之。
西京职官印录卷上侯印
西京职官印录卷上少府印
清乾隆汪氏刊行飞鸿堂印谱三集本
线装开化纸三函二十四册
钤印:旧和歌山德川氏藏、南葵文库
29×17cm.
《飞鸿堂印谱》由清代藏印名家汪启淑编辑而成,汪启淑自称印癖先生,飞鸿堂是其室名。其所辑《印谱》卷帙浩繁,收录名家名作数千方,可谓印谱中得集大成之作。此谱所集印章,多为经史子集、诸子百家、诗文词曲、格言成语等闲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汪启淑的各人情志和清中期文人的精神世界。《飞鸿堂印谱》始辑于乾隆十年(),终成于乾隆四十一年(),其间经了三集本,四集本,五集本几个历程,每个版本均有不同。
清乾隆汪氏刊行飞鸿堂印谱三集本
清乾隆汪氏刊行飞鸿堂印谱飞鸿堂印新安汪启淑印
是谱远渡东瀛,被德川家第十五代主人德川赖伦收藏。明治二十九年()德川赖伦赴欧洲考察,尤其留心图书馆建设。回国后,他即命人整理家藏图书,构思建设图书馆。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南葵文库竣工,地处东京麻布区饭仓町赖伦邸内。大正十二年(),关东大地震的发生,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在震灾中遭遇火厄,损失惨重,赖伦趁此机会,将南葵文库大部分藏书一举捐赠东大。年,赖伦之子、十六代赖贞(-)将南葵文库旧建筑原样移往神奈川南部滨海的大矶。年,热海伊豆山温泉旅馆“蓬莱旅馆”老板娘买下旧日南葵文库建筑,将之从大矶迁往热海。沧海桑田,人事兴衰,书之聚散,古今中外莫不若是。本拍品即是南葵文库中劫余之物,为三集本,开化纸钤印,朱痕艳丽,纸墨精良,旧装书衣,犹存成书时之风貌。
“旧和歌山德川氏藏”印、“南葵文库”印
清乾隆汪氏刊行飞鸿堂印谱三集本装池